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

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明天》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下面是關於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

  篇1: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

明天,這個詞永遠只表示將來,而魯迅則賦予了它更深刻的含義。

文中,單四嫂子像在擺脫“今天”,逃往“明天”,既逃避現實而渴望虛無的將來。文裏的魯鎮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都關門睡覺了,夜半三更沒睡、的只有兩家——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務生意,按其職業性質,理應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這單四嫂子,夫喪子幼,只能靠紡紗來維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續。所以,只有她家的燈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門都關上了,唯她例外。 這當然不能用中國婦女最傳統的勤勞來詮釋。反爾這恰恰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悽象。這燈光不僅閃耀着一個貧苦人家的艱辛,更閃耀着鄰里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他們冷漠於扶弱,導致不忍視弱,所以他們都早早地關上了家門,儘管未必真的睡覺。千載的中華文明進程,都衝不散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古風,真叫人心寒。 一個燈火輝煌的咸亨酒店,一個燈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顯悽楚。

文中的人們,譬如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食客們,他們更多地願意把閒錢花在吃喝玩樂上,而對貧弱者的救助卻不生一念。相反,他們還在貧弱者最悲痛欲絕的時候厚顏無恥地大加搜刮,在幫辦單四嫂子的兒子喪事時,他們銀兩照收,全不顧一個貧弱者的生死存亡。他們的冷眼旁觀和不露體恤,似乎純屬理所當然。主人公單四嫂子爲了治好兒子的病,單四嫂子使盡渾身解數。求神、許願、吃單方,到最後一個“壓軸法子”——寄望於何醫生。但寶兒還是免不了畢命的厄運。這也許是司命之所屬,非醫藥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麻木庸醫視貧弱者的生命如草芥,用假方濫藥,以至夭折。據問及病情時何醫生的冷語回答,這是有可能的。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窺見社會的病竈的——連單四嫂子這樣一個粗女人也想到,何醫生、賈家藥店和自己,正是一個利益關係。何醫生開的方單的藥材,非要在賈家的濟世老店纔有,這說明何賈兩家在經濟利益上存在關係。這是不折不扣的爲富不仁。

文章中不例外的也有“看客”。魯迅通過這些看客鞭撻他們的內心醜。在單四嫂子死了寶兒以後,老拱和藍皮阿五還幫了她。其實這在本質上不能說是幫助,他們充其量只能是一具俠客形象的舊時充當者。通過這種扭曲異化的憐憫達到使自己地位高尚起來的庸俗目的。而何況他們兩個單身漢還想揩單四嫂子的油水呢!當年魯迅棄醫從文,在他的筆下,自始至終貫穿着一個主題,那就是療救看客。魯迅先生對這幫看客們的態度是厭惡至極的,但他在寫下這些醜陋的看客時更多的是抱着“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無奈。不過看客這一形象是他在不同創作時期不同體裁的作品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魯迅先生使“看客”這一羣體形象顯出同等地位,把他們都作爲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藝術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各自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時空延展性和鮮活的力的美。

總之,《明天》是魯迅着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通過寡婦單四嫂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以冷峻的寫作風格顯示出他對黑暗社會的憤恨。這讓我想起了魯迅的.又一篇小說《藥》。《藥》和《明天》算是同一主題的兩篇小說,其情節模式都是父母滿懷着希望將子女送上死路。雖然在實際情況裏,是疾病奪去兩個小孩子的生命,但魯迅這樣確立因果關係,似乎有更深的原因。

永遠的魯迅,我們永遠地仰望,他的一字一句,都深深烙印着對國人的“哀”“怒”,都是發自他內心的吶喊!

  篇2:明天讀書筆記讀後感

一談到明天,我們往往是暢想美好的心願,明天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然而貧苦無助的單四嫂子盼望明天病兒的情況能出現好轉,但“明天”帶給她的卻是絕望,是喪子的更大不幸。

《明天》寫的是一個孩子死去、母親失去希望的故事。故事的時間簡單而集中:三個晚上兩個白天。第一個晚上寫守寡的單四嫂子守護生病的兒子寶兒,期盼天明寶兒的病會好一些;第二天單四嫂子帶寶兒去看病,結果下半天寶兒便病死了,到晚上單四嫂子守着寶兒的屍首痛哭直到天明;第三天下午寶兒出葬,到晚上單四嫂子一個人在“太靜”“太大”“太空”的屋子裏思念自己的寶兒,想做一個見到兒子的夢……但即使做了這樣的夢,又怎樣呢?寶兒已死,守寡的單四嫂子,在一般人看來,甚至在她自己看來,還有什麼希望呢?

小說的開頭,說魯鎮有些古風:不上一更,大家都關門睡覺了,夜半三更沒睡、的只有兩家——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酒店做的是服務生意,按其職業性質,理應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這單四嫂子,夫喪子幼,只能靠紡紗來維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續。所以,只有她家的燈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門都關上了,唯她例外。

這當然不能用中國婦女傳統的勤勞來詮釋。這正是魯迅先生的春秋筆法,這恰恰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悽慘的景象。這燈光不僅閃耀着一個貧苦人家的艱辛,更閃耀着鄰里人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他們冷漠於扶弱,導致不忍視弱,所以他們都早早地關上了家門,儘管未必真的睡覺。

《明天》這部作品深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靈魂的暗淡。單四嫂子丈夫死了,靠紡紗養活自己和三歲的寶兒,她之所以還有忍受煎熬的勇氣,唯一的力量就是源於兒子——寶兒,當寶兒天真地說“媽!爹賣餛飩,我長大了也賣餛飩,賣許多許多錢——我都給你”。她那悲苦、寂寞、淒涼、破碎的心便感到無限的溫暖,連“紡出的棉紗也彷彿寸寸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最終兒子的離去就徹底地打碎了她的夢想,也將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在封建社會,寡婦的生活是十分可悲的,不管她們怎樣 掙扎,都逃離不了社會加予她們的枷鎖。單四嫂子的悲劇令人窒息,悲劇原因是:第一,神經的麻木。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麻木了她的神經。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寶兒撫養大,可以掙錢養活自己,以防老送終。可是在生活貧苦的情況下,一個剛剛三歲的小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然而當寶兒死了之後,她什麼也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單覺得這屋子太靜、太大、太空罷了。太大的房子四面包圍着她,太空的東西四面壓着她,叫她喘氣不得。”。第二,世人的冷漠。“還有些古風”的魯鎮,人們之間沒有關愛,愚昧、麻木、無知、冷漠、損人利已成爲社會的通病。當單四嫂子因孩子陷入悽苦時,她沒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幫助,而是風刀霜劍緊相逼迫,迷信、庸醫欺騙了她紡紗的可憐積蓄,害了她兒子。 “動過手開過口的人”吃了她的喪家飯,使她既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又耗盡了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可憐的錢物,她在精神和物質上都陷入絕境。這令人心寒。

爲了治好兒子的病,單四嫂子使盡渾身解數。求神、許願、吃單方,到最後一個“壓軸法子”——寄望於何醫生。但寶兒還是免不了斃命的厄運。這也許是司命之所屬,非醫藥所能挽救。何醫生開的方單的藥材,非要在賈家的濟世老店纔有,這說明何、賈兩家在經濟利益上存在挫節連鎖關係。並非魯迅認爲這個社會人心惟危,而是這個社會確實人心惟危,只是人們覺察不到而已。人們都病態的氣氛中混沌地接受了這個社會麻木的生態環境。這正是作者要我們直面和憤怒的所在。

當整理完寶兒的裝殮後,王九媽掐指推敲,終而沒有想出缺少什麼了。但真的沒有缺少什麼了嗎?死者長已矣,而活着的人呢?這是先生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

魯迅通過《明天》中的王九媽等一系列貪婪、庸俗、自私、勢利者形象,說明世界的冰冷,人與人之間道德的缺陷。同時也說明黑暗的社會不改變,明天絕不會帶來希望,要想明天帶來希望的現實,只有起而“掃蕩這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