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後感範文10篇

皮囊讀後感範文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後感範文10篇

  皮囊讀後感範文1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裏,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纔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奠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着爲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纔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義。

通過作者的敘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纔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爲結尾。

“對那些我正在愛着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爲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裏,即使時光列車拖着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讀後感範文2

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修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着過往,這就是《皮囊》的精華所在。

作者外婆的母親———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我對她印象最深的當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人們總是在探究肉體和靈魂的關係,然而那麼多談論各說其詞,真正能說服我的卻是阿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裏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去向何處。有過快跑嗎?跑到極速,總有種靈魂脫離肉體的快感,自在飛奔,不受約束。

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爲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

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爲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作者文筆真摯,感情充沛,那些故事彙集在一起,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算是特別豐沛的人生經歷。從整本書來看,作者僅僅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那個自尊心強烈到自殺的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美麗少婦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略到了特有的閩南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透過蔡崇達,我看到他眼裏的“他人”,也看到了別樣的人生。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慶幸讀到這本書,看看不一樣的人生,看看作者的過去,能讓我們珍惜現在,珍惜身邊人,珍惜本心,守護真心。認心,認人,“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皮囊讀後感範文3

它有着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週刊》前執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位80後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後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麼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麼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時我們晚輩都以爲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實。沒想到,大半年後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後來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着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爲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着、顫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爲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纔是大智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一次次失敗,退爲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幾重苦難的皮囊養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無力再爲我遮風擋雨,他們認爲這是在拖累我,不願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着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後感範文4

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銳,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蘊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於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裏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

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裏感受着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着母親對於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後,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着皮囊,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後感範文5

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胸口鬱積着一股氣,怎麼也出不來,說不出的難受。

這本書前半部寫得有點消沉,又很真實,讓人覺得生活不該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們想改變生活,追尋夢想,結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踐踏。所謂的夢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現實的世界裏更加無助。

"我不願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繫,不願意開口說話,或許也在於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最近,我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不是不想參加,是沒有了熱情。我害怕人多的時候,害怕在大家歡聲笑語的時候我一個人獨自發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陣狂歡之後,回來更加落寞。不如不去,乾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發時間的方式,看書。以前不喜歡讀書,現在反而讀的多了一些。不求黃金屋,不求顏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寧。

我看書慢,這也是之前不愛看書的原因,太耗時間了。然而這現在成了一個好處,那就是看書可以打發更多的時間。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兩個小時。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覺的點了。

"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麼生活,也始終沒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辭職道別時跟他說的。怎麼生活?我似乎想過這個問題,似乎又一直也沒想明白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採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藉口——理想或者責任。"是的,原以爲是爲父母的期望放棄了一些東西,選擇了一些東西。曾有過宏大的理想,到頭來卻不在現實面前低頭,不得不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把之解釋爲對父母的順從以及兒女的責任。實際上呢,這或許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掩飾自己懦弱無能的託詞。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小時候我從農村搬到縣城,之後去省會南京上學工作,再之後去了揚州工作,現在又輾轉到了蘇州。每一個地方都是好地方,無不是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之地。處處都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無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築。我知道這是什麼景點那是什麼中心,但是這些都與我無關。朋友說等你買了房子就有了歸屬感。是麼,房子於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這也是爲什麼我在家裏也有這種感覺。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或許是閒的大發了,想法太多。也許,下一刻我會去大上海,曾經覺得無比擁堵嘈雜的魔都,或許那裏的忙碌緊張能稍微填補我的胡思亂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們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沒有什麼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學和青春,我努力回憶自己的大學,竟也沒有什麼印象。我有些發慌,我存在的痕跡都沒有了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爲傲,鄙視思想淺薄,鄙視隨波逐流,鄙視世俗市儈,鄙視目光短淺,鄙視素質低下。甚至爲此而覺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並不覺得有錢多了不起,當官就能怎麼樣。雖然,暫時做着不好不壞的工作,過着不好不壞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會有成功發達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樣,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生活就像一場戲,我在等待一個結果,一個想要又不想要的結果。累的時候,很想妥協。哪樣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許就賭贏了呢。轉念看到什麼雞湯,又覺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沒的耗費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讀點書。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的意義在於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在於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在於可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獲得心裏的認同,最終獲得片刻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後感範文6

初讀《皮囊》,是在大一上學期,讀這本書充滿了戲劇性,最開始看見它是室友買回來的,當時並沒有讀的慾望,反倒是過了一個假期,開始新學期的時候想找點兒東西讀一讀,就選擇了這本書。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然後開始了很多思考。

翻開皮囊就被其中的一句話所吸引:“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仔細想想,着實如此。家鄉、親人,現代的我們常常忽略和逃離的話題,在作者的筆下蔓延開來,讓人心疼,教人反省。這像作者的獨白書,回憶着故鄉的一切,懊惱着自己錯過的一切,父親、阿太、成剛,每一個故事都像在深入的剖析當事者,同時剖析自己。生命是旅程,有時候我們匆忙趕路,常常會忘記停下來看看當時周圍的景和人,我們以爲前方會更好,我們渴望趕緊逃離當下這段痛苦,然後在匆忙中,我們來不及思考生命本身的意義,來不及反問自己內心的渴望。我們沿着大部分人走過的路前進,認爲那就是對的路;我們用別人的標尺來丈量自己的人生,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裏。於我,尤其在高三那段最艱苦的歲月裏,不僅有着升學考的壓力,還有家庭的種種變故,家人的亡故,將自己壓成一個神經脆弱與敏感的“精神分裂者”,那時候,我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活着是爲了什麼,結局都是死亡,我們爲什麼還要這麼拼命,開始幻想人生虛無論。現在回想起來,倒覺得很可笑,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你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地活着。

書的前半程,關於黑狗達的阿太、母親、父親,那種刻進心裏的畫面,強韌地堅挺地,以不倒的姿勢立在我的眼睛裏,悲涼卻又壯麗。正如韓寒所說,他會把這書帶上旅途,慢慢讀,希望再慢一點。這一部分是我最愛的,眼眶失去了掌控力,我用紙巾抹着眼淚,心裏卻依舊滾燙。在《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裏能看到那個鮮明的閩南小鎮,鮮活老舊,敬畏神靈,操守着傳統的宗制規矩,有着自己的熱情和冷漠。那樣的小鎮,在海的包圍下,用延續的方式一直古老的存在着,養育着小鎮上每一個生趣複雜的人。阿小、文展、厚朴,黑狗達的朋友們,以不盡相同的失敗的悲涼姿態教會他思考,也教會我們成長。他們都用着各自的努力在試圖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被稱之爲夢想的追求,淒涼、可悲卻又處處彰顯偉大。夢想於實現者而言是美妙的成就感和幸福的結果;於那些失意者而言,是保證他們在這一整個過程中血脈噴張的源動力,是失敗後的一曲悲壯的輓歌。但他們也曾因夢想燦爛過、激情過。多麼可笑的嘲諷和慰藉。誰的青春不激昂熱烈過,厚朴是夢想的代言人,也是向世界的宣戰者,卻慘敗在現實中。或許黑狗達要提醒我們的就是這個。

對黑狗達有着某種超常的好感。儘管在此之前對他一無所知,儘管所有的搜索引擎上顯示的都是類似的不多的資料,但對他有着某種卑微的崇拜和極度的羨慕。並不只是因爲他的行文風格和筆鋒,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我夢想的模版,他的人生是我很多個白日夢裏的樣子。或者我們有着相似的成長,但對於人生和夢想他有強大的掌握力。

他從小鎮出來,讀着並不牛逼的大學,靠着對夢想良好的經營和剛好的勇氣前往他們所謂的天堂裏的北京。然後又靠着卑微的執着和精準努力的執行,從北漂的泥潭裏開出自己的花。北漂聽上去是一個令人畏懼的詞。所有的北漂身上似乎都馱着與身軀不相符合的夢想,有的人堅持下來了,他就變強大了;有的人一直漂着,變成霧霾裏一道沒有份量也談不上意義的黑影。有人吐槽說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讓他去北京,去成爲那些活在天堂裏的人。帝都是追夢者的墳墓,隨地可見的小小的墳墓,行走着、哭泣着夢想遙遠又傷悲,像長在厚朴腦子裏的疼痛一樣虛幻,但夢想更像是黑狗達的人生,每一步走得精準努力,變得真實可人。黑狗達是北漂裏得見天日的一個,但也是最平凡的北漂裏的一個。

我從小生長在江蘇農村,雖然現在我無比想要一個大大的光輝燦爛的未來,但依舊認爲童年時期美得不可方物,我記得家附近的紫雲英田裏到了春天的時候大片紫雲英散發出的那種甜甜的香味,記得和小夥伴們一起釣龍蝦的夏天、烤番薯的週末、跳皮筋的傍晚。那是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光,沒有涉足大人們的社會,一切都澄澈美好。隨着年紀漸長,許多感情目的不明,去向不定,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我開始懷念幼時無拘無束的日子。但人終歸要成長,要向前看。

值得一提的是,《皮囊》裏出現得最多的一個具象是“病”,父親的病,朋友的病,自己的病,黑狗達喜歡將他們稱之爲“病”,需要被治療的對象。長在皮囊裏的我們,患着各式不同的病,有的嚴重有的輕微,有的與生俱來,還有的是後來被傳染的,大概人生就是一個治癒的過程。

一直喜歡楊絳先生的那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是啊,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如黑狗達祖母所講,我們擁有的不過是一具肉身,一副皮囊,無所懼,也要無所憂。天地螻蟻,一念之差,何不輕鬆快樂,竹杖芒鞋輕似馬,一蓑煙雨任平生。作者描述的身邊人,活生生的,小人物,隨便拿出一個故事都可以拍出《歲月神偷》這樣懷舊題材的電影。藝術來源於生活,平凡人的一生仍要經歷不少的波瀾曲折。曾經富有的如今貧窮,曾經強大的如今苟且,曾經貧寒的如今光宗耀祖。世界太奇妙了,你永遠無法猜透一個人的一生會怎樣度過,經歷什麼,變成什麼。無限唏噓,行走世間,只是想像父親一樣踏踏實實的走,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生活原本不易,不因爲你生在海島漁村,還是高山溝壑,就會有額外的照顧體恤,不因爲你掙扎在一線都市,還是二三線小地方,就會相對過得優渥且無壓力。在同一個藍色星球上,至少在同一塊中國大地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與死,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再小再微弱的個體,於生命本身來說,都是驚天動地、不可取代與複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蔡崇達用自己的文字作品反反覆覆在表達對生命的尊敬和畏懼,在每一次排山倒海而來的不幸傾軋面前,學乖自己、勇敢面對、收拾殘局、調整心緒、重新上路。這一過程,說來容易,要做到,談何容易?不經歷一番痛徹骨的摔和打,怎麼換來金剛不壞的身與心?太殘忍!

作者下筆是冷靜的,在閱讀某些章節的時候,似乎存在片刻的抽離,剝開了作者與主人公的親情關係,似乎在冷眼旁觀一個身邊的陌生人。這種冷靜與理智,讓讀文字的人後脊樑發怵,不禁地打哆嗦,但是,僅僅一個回筆,作者又融入到當事人情感起伏與悲辛交加的狀態當中,那種痛如切膚的淋漓感,那種笑中帶淚的酸與澀,那種蒼涼人生的悲壯歌,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我常對朋友說,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當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複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這纔是理解。而有了這樣的眼鏡,你纔算真正“看見”那個人,也纔會發覺,這世界最美的風景,是一個個活出各自模樣和體系的人。”

我們都需要反覆思考和衡量的是,在你的生命裏,什麼是你珍視的,什麼是你在乎的,什麼是你追求的,什麼樣的人是你愛的。你總得告訴自己些什麼。所以說,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然而海是藏不住的。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對待海最大的辦法,就是讓每個人自己去尋找到和它相處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緻,也翻滾着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慾望也是。以前以爲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甚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我們的選擇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走過了千里萬里路,經歷了千千萬萬個選擇,最後造就了今天的你我。

  皮囊讀後感範文7

我這兩天在攻讀《皮囊》一書,作者蔡崇達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裏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扒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眼淚會禁不住的流出來,嘆息會從心底涌出來。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寫道阿太——我外婆的母親,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着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爲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

回憶了自己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爲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講述了母親堅持建房,出於對父親的愛,那種感情固執而倔強,甚至不顧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原始最簡單的愛就是成就他,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開心和驕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讓他擡頭笑,這是人間最質樸實在的愛。

此外,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爲世俗所不容的小鎮姑娘——張美麗;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文展;兩個阿小的故事,城市的阿小和農村阿小的種種不適;以及那個想要摧毀一切規矩,活出最真實的自己的卻一直活在規矩中的厚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着,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爲這樣的辛苦而快樂?有幾個人還在堅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假如喜歡讀書,就一本接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想寫什麼故事就寫什麼故事,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千萬個人有千萬種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非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爲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而不是爲了肉體的享受讓靈魂遭受折磨。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皮囊讀後感範文8

這兩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達寫的,感覺很真實、語言簡練、內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歡看。該書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母親和他家鄉的故事,風格有點類似魯迅的《朝花夕拾》,有點淡淡的悲傷在裏頭,又飽含溫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還能記起他其中幾個故事。

他的父親年輕時是兼職混黑道的老大,27歲結婚,之後女兒出生,在3年後,蔡崇達出生,之後他父親去寧波做了海員,想要養活家人,幾年後帶着賺來的錢回老家造了一間大房子。後來,他父親可能因爲老是抽菸,身體不好,40歲以後做了一次心臟病手術、2次中風住院,之後又經歷了多次手術,最後因爲中風去世了。結局很淒涼,但是過程中有一家人的溫情,他父親中風後爲了能夠康復,積極鍛鍊,他們一家人都陪着他父親鍛鍊,但是其實蔡崇達早就知道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極小極小,一家人爲着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一起努力着……看到這裏,我看到了一種悲壯感,就好像是一個英雄到了窮途末路,依然奮勇拼殺……

文章的整體基調是像昏暗的燈光,有點壓抑,但是很冷靜,同時冷靜中帶着強烈的愛,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自古文章憎命達。寫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經歷過很大的痛苦,這個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們怎麼看待。蔡崇達的青少年時期可謂相當苦悶,但是他把這個生活當做題材寫出來《皮囊》;我們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順利,但是寫不出像《皮囊》這麼好的文章來。你說,誰的生活比較好呢?你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其實這個道理也在教會我們: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都要盡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堅強而積極的活着。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範文9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爲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爲《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爲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爲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後感範文10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爲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裏,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裏,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爲《皮囊》一書寫的最爲感人的內容是發生在那二百平土地裏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後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後,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儘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爲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爲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着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歷是時代的經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衆,也是不可或缺的羣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麼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