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皮囊》讀後感8篇

《皮囊》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皮囊》讀後感8篇

《皮囊》讀後感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後感1

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是的,看見別人,看見自己……

剛讀了工會讀書角書單中的《皮囊》這本書,是當代作家“蔡崇達”創作的長篇散文集。書的前半部分寫的是太婆、母親和父親,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書的後半部分,寫的是生活在小鎮的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響到作者成長的外在環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故事開篇是全書的靈魂,九十多歲的太婆,手張羅着閨女的葬禮,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掀開棺材,一會兒衝到廚房,走到大廳聽見有人殺一隻雞沒割中動脈,雞灑着血到處跳,太婆一把抓住那隻雞,狠狠往地上一摔。雞的腳掙扎了一下,終於停歇了。“這不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沒文化的太婆這句話撼動“三觀”,作爲肉體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爲了印證這一點,看着閨女的軀體進入焚化爐,她斜着眼一聲不哭。事一了結,太婆迸發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證瞭如何從肉體到自我實現和超越,就算切斷了手指也只是冷靜的“唉呀”,內心堅定和踏實。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太婆,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爲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

除了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爲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着,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認識自己,就必須認識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誰,在別人眼中又是誰。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才明白自己是與衆不同卻又是芸芸衆生的一員。

《皮囊》讀後感2

好看的皮囊到處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曾經風靡一時的網絡語言。

而“皮囊”一詞如此之火卻不是因爲《皮囊》這本書,來自同學的強力推薦,偶然書店翻到,便被第一章的阿太所吸引。提到老太,我總是想到魯迅先生的《閏土》裏的豆腐西施,然而不同於豆腐西施,阿太是一位睿智、淳樸、果敢的智者,也許你會說,是不是太誇大了,然而藝術來源生活,生活平淡卻不平庸,生活教會我們的是我所遠遠想不到的,所孕育出的智者又豈是歷史上的所記錄的寥寥者。

隨心所向

你知道對阿太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嗎,當屬: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人們總是在探究肉體和靈魂的關係,然而那麼多探論各說其詞,真正能說服我的卻是阿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裏面包裹的是一顆心,而那顆心最終指引我們去向何處。有過快跑嗎,跑到極速,總有種靈魂脫離肉體的快感,自在飛奔,不受約束。肉體的束縛感往往讓人失落。然而肉體的作用卻也不能否認,他輔助我們,隨心所向!

人性

文章中主要講述作者的周圍的人,許多文章歌頌爲偉人、歌頌歷史,卻往往忽略最親近的人,所以有了這麼一句話: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文筆真摯,感情充沛,那些故事彙集到一起,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算是特別豐沛的人生經歷。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慶幸讀到這本書,看看不一樣的人生,看看黑狗達的過去,能讓我們珍惜現在,珍惜身邊人,珍惜本心,守護真心。

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更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願你走過人世喧囂,歸來仍是純真少年!

《皮囊》讀後感3

說起皮囊,想必大家腦海裏的第一個語句會是網絡流行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以及後來改編的種種版本……然而,這本書雖然名爲皮囊,主要講述的卻是對作者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們,是他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和有些無奈的人生。

全文共計14個章節,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爲前五章,寫生命中的至親,外婆的母親“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個超脫的老人,奉行“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終認爲皮囊是一個包袱,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通透,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來去更自如。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寫的是父親,年輕時壯志未酬的父親、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親和年邁時身體抱恙外表倔強內心脆弱的父親,然而,帶有父親的篇幅都少不了母親,所有的描述都瀰漫着母親對父親默默無聞、跨越生死般執着地愛。作者以重溫過去的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懷念。

中間四章寫成長過程中記憶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學厚朴,還有小鎮風雲人物張美麗。在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張美麗,一個因爲觀念超前一直被小鎮人唾棄,最後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觸卻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則是作者兒時的風雲人物,一個因爲家世、一個因爲從小成績好被視作天才,遺憾命運捉弄,一個破產被生活抹去光環、一個被偏見擊垮,最終都泯然衆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學同學,一個用全部熱情追逐虛妄的人,最終因無法適應真實的社會生活英年早逝。這一部分,讀來充滿了遺憾和惋惜。

隨後五章訴衷腸,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對小鎮生活的嚮往和對家鄉的眷戀,表明“家對一個人來說,是永遠的港灣”。正如他所說“希望通過我的感受來說泉州、寫泉州,讓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經營一個世界品牌來經營泉州文化”。在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爲隱晦也最爲露骨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作者說“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方式”也是在說自己要和世界化敵爲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風景。

這本書讀起來不太開心,充斥着真實的遺憾。看這些人物的生命歷程可能無法讓你學到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會讓人反思、從而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形成這世上最美的風景——那就是一個個風格不一、自成體系的人。

《皮囊》讀後感4

在假期裏,我的女兒郵寄了幾本書,其中就有《皮囊》這部小說。最初這本書包括作者於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兒告訴我,在網絡上對這部書的評價是很好的,讓我產生一絲好奇。就從好奇開始吧,我細細品味起來。

在小說的開端,作者與阿太(姥姥的母親)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題目,作者與阿太的語言交流不多,但在無形中卻讓讀者體會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從阿太不多的言語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體,富予其靈魂,纔有了生命。這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後的文學作品,描寫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遠方,本文作者蔡崇達是個80後,父親、母親卻如此清晰地,反覆地出現在作品中,非常可貴。

年輕時的父母因媒人介紹而相識,這是那還放不開思想去自由戀愛而結合的普遍形勢,只因母親羞澀的一笑,定下了終身。父親爲母親許諾要蓋一座大房子,這便成了父母愛情的守望。爲了兌現給媽媽的承諾,父親去當海員,若干年後,父親帶着用漢水浸染的收穫,蓋起了石板房,當人們以爲父親再次出發去當海員時,他卻留下來了,在家鄉做起了小生意,之後又翻蓋了二層小樓。父親病後,母親接手了父親那並不興隆的生意,積攢着又加蓋了兩層,成爲當時小鎮中人們看得見的驕傲,甚至在父親走後,這座四層小樓也即將拆遷之即,母親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親,這是他對父親的思念,父母的愛情很平淡,有時還透着淡淡地傷,讓人讀着讀着有想流淚的`感覺。

母親給作者的印象是“強悍”的,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因爲在她還小的時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貧窮,雖然貧窮是當時普遍現象,但爲了生活下去,母親爬樹摘野果,甚至獨自划船出海釆蝦,差一點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親後來生病,媽媽撐起這個家,母親強悍是對生活的掙扎,是對生活的責任。

作者對父母詳盡的描寫,對過往生活的追憶,抒發了自己細膩的情感,表達着深深的思念,對往昔生活的眷戀。作者深深地感恩於生活,感恩於歲月,更感恩於富予這個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實,我們都是這個世界裏的普通人,隨風輕輕的來,又隨風輕輕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將註定平淡無奇,那就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學會感恩吧,讓我們這普通的生命綻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讀後感5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爲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纔是我們不斷經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麼,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着過往。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裏,血液裏流淌着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裏藏着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裏,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爲《皮囊》一書寫的最爲感人的內容是發生在那二百平土地裏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後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後,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儘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爲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麼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爲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着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歷是時代的經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衆,也是不可或缺的羣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麼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後感6

這幾天,我看了《皮囊》這本書,被它的內容所深深吸引。

開篇就寫到阿太,她雖絕情,但她是作者心靈的歸宿,她教會作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可以說,這句話對作者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全文的主旨。

當時,母親就算傾家蕩產也要建好房子,她經歷過挫折,許多人都讓她放棄。而且當時他們家境貧寒,不得不兼職着幾份工作,一個人幹很重的活,作者也必須在放假時做家教來負擔沉重的建房費用。作者開始並不懂,直到後來,他知道,母親這樣做不過是想讓父親在街坊鄰里面前擡得起頭來。這件事不就充分體現出母親對父親從未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但又萬分深沉的愛嗎?這樣的愛,讓作者感受到家的溫暖,讓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遠是個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親半身癱瘓了。爲了讓父親振作起來,他們一家人都傳遞着一種樂觀的心態,以及一種對彼此,對未來的信心。父親在臺風來時還堅持要出去練習走路,也能看出父親對這個家很有責任心,以及對生活給他帶來的苦難的不屈服。這象徵着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但命運終究給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努力並沒有結果,他半身癱瘓的狀況並沒有因他的每天練習而改變。最後因爲他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竟然有了一種小孩子的脾氣,這或許是他癱瘓後唯一能讓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對生命更是釋然了,這也是他對生活最後的屈服。作者得知父親走的時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開幕式正在倒計時的時候。這時候是全世界的狂歡,但沒人知道,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讓作者感觸最深的,大抵是和父親一起做手術但後來卻不知蹤影的一個男孩及他的父親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轉瞬即逝,一個人活在過世界上的痕跡,被風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見了。

這本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這個篇章。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讀出了作者自以爲的卑微。剛剛認識香港阿小的時候,作者面對一個社會上游人士,嫉妒他搶走了些許讚揚他的目光,又因爲他時尚的玩具,穿着和思想而自。因此,當他讀懂了香港阿小與他不一的心理的時候,他選擇了疏遠。但有錢並不意味着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獨,他心裏裝着驕傲,卻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長大了,作者來到了北京,諾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當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總能輕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個小村子裏,雖人少條件不好,有的卻是存在感。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經歷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過的事情,他寫下的是刻在骨頭裏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們終究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7

它有着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週刊》前執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位80後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後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麼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麼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時我們晚輩都以爲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實。沒想到,大半年後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後來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着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爲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着、顫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爲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纔是大智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一次次失敗,退爲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幾重苦難的皮囊養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無力再爲我遮風擋雨,他們認爲這是在拖累我,不願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着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後感8

韓寒作序說:“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至於《皮囊》,我很害怕讀完這一個個故事,我怕,我害怕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存檔在崇達(本書作者)的皮囊裏,我害怕分泌的液體在眼裏逗留太久,我更害怕冗長的回想,想起我人生列車裏的那些過客一個個匆匆下車,來不及道別,來不及想念,便成爲遠處的風景……

書中一個個小故事,都是崇達身邊的親人、同學、朋友和生活場景築建而成。平凡、真摯、沒有做作,沒有虛僞,只有失落、遺憾、溫暖,還有親情、友情。脫掉這副皮囊,摘掉虛僞笑臉面具,直面痛苦和難過,思考着:到底我是誰,我要去哪裏……或許只有這樣,我纔會看懂自己,或許這一串串疑慮甚至要用一生來回答。

關於親情

崇達寫了母親的倔強和堅強、阿太的樂觀和寄語、父親的殘疾和不屈……

《皮囊》裏面有這麼一段;“淡淡的月光從窗戶透進來,我才發覺父親的牀頭貼着一張我好幾年前的大頭貼,翻起身來看,那大頭貼,在我臉部的位置發白得很奇怪。再一細看,才察覺,那是父親用手每天摸白。”

我們年輕人努力拼搏,不圖別的,不少人也是爲了掙多點錢,孝順他們,害怕“還沒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們年輕人,仍然無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時間奔跑在尋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種心靈雞湯不斷麻醉自己。但崇達嘗試用文字——這面鏡子,警醒我們:家裏的燈,永遠爲你亮着;家裏的牀,永遠一塵不染;家裏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關於友情、鄉情

崇達筆下的小鎮美女張美麗,因爲人言可畏自盡,不得不感嘆百千的善行都抵不過有色眼睛的斜視;大學同窗厚朴,因爲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也自盡,或許如崇達所說“有些人確實一門心思突破一切想抵達所謂的新世界,但轉頭一看,卻發覺他們只知道用老的規則衡量自己,才發覺,其實他們徹頭徹尾地活在舊體系裏”;小學的玩伴,兩個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兩條相交線,只在瞬間交織在一起,最終越走越遠,直到回不到過去那份共處的時光。

這幾篇文章,活脫脫的現實,仿似身邊的例子。人性的醜惡、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其實,我也常常感觸,再好的朋友,有因爲距離而跟你漸行漸遠的,有因爲價值而放棄並肩作戰的,有因爲步調而無法繼續陪的奔跑的。

無論怎樣,即使多年後再見,卻找不到熟悉的話題,面面相覷。越長大,越孤單。微信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繁榮似錦,可是通訊錄一路滑屏下來,卻找不到幾個可以願意被打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