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大綱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1

這幾日,在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簡短而精悍的一本小書彰顯了大家的智慧,先生從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性說起,詳盡地闡述了鄉土性濃郁的中國歷史根源,以及以農耕耕作方式爲根、父系統治的權力結構爲主的基本格局,進而由此爲基礎關係產生了龐大的家族和嚴厲的家規,而這些有血緣和地緣關係的家族所產生的關係與需求,最終構成了鄉土中國的萬千社會形態,溯源尋真。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

在思維方式上,費孝通先生描述的鄉土中國並沒有從具體的中國社會這個大的範圍去闡述,而是從基層的中國鄉村爲切入點,從其根源上查找,一語中的,言簡而精賅。這種研究方法和文章落腳點的選擇纔是我讀這本書所得到的最大收穫:或許退一步便能得其精髓。費孝通先生以最基層的鄉村着手說明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土氣”一詞經常是被人藐視的說法,費孝通先生卻說這一詞用的妙。因爲中國的鄉村便是以土爲中心,“土”是鄉村人的命根,最接近人性人神。他認爲“鄉村裏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這種相對的靜止便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這種相對慢的周率也導致了濃郁的中國鄉土社會現狀。在社會關係形成的角度,費孝通先生認爲,“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而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中國的鄉村以“土”爲本源,耕種方式確定了長久時期的以父系爲主的權力統治結構,因此,鄉村氏族亦是以父系爲主,母系的旁枝是不在其列,維繫家族的紀律而產生的家規同時也造成了男女有別,這與西方社會中夫婦爲主軸的家庭格局有所不同。就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東西方不同的家庭格局極大地影響了傳統的社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除此之外,費孝通先生還從血緣和地緣、名實分離、從慾望到需求幾個方面論述了鄉土社會中國的社會現象。

歷史文化的進程會產生多元性,但溯其源頭卻只有一個本真,只要我們尋覓了源頭,便也不難理解其後的走向。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2

近百年中國社會可以說是遭遇兩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保持了兩千多年穩定的原有傳統社會日漸解體,逐漸向新的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尤其是近四十年更是加速變動的時期,這一切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一方面現代工業社會不是憑空所能產生,一定是脫胎於農業社會,正如說每個中國人往上數三代不是農民的可謂鳳毛麟角,是其理也。另一方面傳統社會雖然解體然而並未崩潰,它的影響仍然巨大,因爲傳統很多方面的元素已經深入到了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成爲基因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深入瞭解現在的社會一定要知曉過去的社會,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然而什麼是中國傳統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有自己的理解,而關於中國傳統社會的通俗而又專業的系統論述著作應當首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了,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社會形態做了最好的闡釋。中國傳統社會最主要的構成是基層社會,所以費先生重點研究了中國基層社會。他在書中首先指出中國傳統社會最爲重要的元素即是"土"這是考慮中國傳統社會的起點也是核心要素,因爲"土"幾乎決定了傳統社會基層的全部社會行爲習慣。因爲土地是固定的,人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耕種所以傳統社會流動性極差是典型的熟人社會,社會關係以血緣和地緣爲最主要的判別依據,所以排斥商品經濟,所以不需要複雜的字,耕作的四季輪迴需要經驗的指導所以尊重傳統重視歷史經驗,長幼有序、私人的道德是維繫社會的主要力量,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也是傳統而非法律,訴訟恥辱無訟纔是追求的目標。總之土地決定了傳統社會的穩定,正是穩定決定了傳統社會的各方面。與之對應的西方社會則是商業社會,而商業社會是變動的社會,決定了他們的另一種社會形態和行爲方式。

掩卷深思,按照費先生的邏輯,現在的中國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土地的作用遠遠沒有古代中國那麼重要,時刻面臨變動而非長久穩定決定了傳統的.社會形態必定會崩潰。問題是目前的中國是已經形成了新的現代社會形態還是仍然處於兩種形態間的轉型期?如果是後者,如何處理好兩種形態間關係?強硬的割裂原有形態另起爐竈建設新形態還是尊重吸收傳統基礎上的共贏?既然已經深入骨髓化爲基因豈能一朝除去?更令人憂慮的是新形態的建設自然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建成,變動會否導致社會成本急劇的增加?罷書於案,心不能寧,徒增杞憂耳?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3

在初次看到這本書時,就給人一種鄉土的厚重感。作者費孝通在書本開頭就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時還不甚理解爲什麼這麼說,看完之後便完全贊同費老先生的觀點了。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關於鄉下人“土氣”的觀點便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接着看了下去,發現這本書並不是那種深奧難懂的理論書,他不但語言通俗易懂,裏面的一些示例也非常精彩,而且主題明確,敘述簡明扼要。因爲我也是從小在鄉村長大,在觀看的過程中,還常常引起我的共鳴,看到書本對某些現象的分析,有時我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有時則對作者敏銳的觀察佩服不已,拍手稱好。

費老先生在談到鄉下人的“土氣”和“愚笨”時,他是這麼說的,“鄉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識上不足,更確切的說是知識結構不一樣,他們的知識足以應付他們的生活,而對於城市的文明生活當然不甚了了。這種不瞭解就像城裏人分辨不了麥子和韭菜、不會爬樹、不會抓魚一樣,沒什麼值得取笑的。”他的話算是給鄉下人洗刷了冤屈,他還進而探討了語言的產生以及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文字的產生原是爲了不同空間和時間的人交流的,但是在鄉土社會,由於生活的一成不變和空間的穩定性和封閉性,口頭語言完全可以滿足生活需要。而且面對面的交流遠比書面語言表達的東西豐富快捷。文字既不是鄉土社會的基礎,本來就不是鄉土社會的本性。人類最初的文字都是廟堂性的,都是爲了祭祀崇拜和記錄帝王事件,所以不是鄉土社會的必要。因此文字發明了幾千年,中國的絕大部分農民依舊目不識丁。當然當代的鄉土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代農民必須要識字了,因爲要科學種田、操縱機器。一看到這裏,我發現還真是這麼回事,在鄉下是很少用文字交流的,即使有的人上過學,也因爲經常用不到文字,而忘記書寫了。

中國基層人們身上的鄉土氣息,除了因爲他們世世代代都依靠土地生活,還因爲他們身上的性格。書中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我小時候也經歷過同樣的事情,當時只覺得非常得委屈,沒有去深究其背後的原因。直到看到這本書裏的分析,我才明白爲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聯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所以中國人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爲貴,所謂“克己”。

“在中國的家庭裏,夫婦間得相敬如賓,女子有着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在鄉村裏,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象。我所知道的鄉下夫婦大多是‘用不着多說話的’,‘實在沒什麼話可說’。早起個人忙個人的事,沒有功夫說閒話。出了門,各做各的。婦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裏帶孩子。做完了,男子們也不常留在家裏。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的。回到家,夫婦間合作順利,各人好好的按着應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沒事,也沒話;合作得不對勁,鬧一場,動手動腳,說不上親熱。鄉下,有說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齡的集團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們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性別和年齡組間保持着很大的距離。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意見,不肯象西洋人一般在表面上流露。”我想到我們村裏面老一輩的夫婦們,幾乎沒有一起出門玩耍的,女的都是和女的在一起聊天,男的都是和男的在一起玩,他們或許就是礙於這種傳統,不善於表達,給人看來夫妻感情非常淡漠。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能夠從土地裏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氣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向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裏。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但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紮在泥土裏。

這本書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的跨度了,書中對於傳統中國的基層社會本質看的如此透徹,正因爲看了這本書我纔對自己生活的鄉土社會有了更深的理解。鄉村基層正因爲它的鄉土性,它變化發展的速度比較慢,我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鄉土性中也包含着不少優秀的品質,如勤勞質樸,追求和諧,與人爲善,親近自然等。城市裏的人有城市裏的生活,鄉下人也有鄉下人的生活,我時常懷念小時候家鄉綠油油的田野和滿山鮮果的山崗,這些就是我童年的美好,而這一切卻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了。或許以後中國的鄉土氣息不再這麼濃厚了,但《鄉土中國》這本書會讓我們記得我們以前是鄉土中國,我們的根牢牢地扎進土裏。

讀鄉土中國有感範文4

從"土頭土腦的鄉下人"入手,作者展開了對中國社會鄉土性的闡述。在作者看來,"土"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土氣",是一種城裏人對鄉下人的藐視;一種是泥土、土地,是鄉下人的"命根",於我而言,一個從農村來的人而言,土對我們,是有着特殊含義的。村落的形成必須有土地的存在,土地, 帶給我的是種踏實的歸屬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從作者論述的鄉土社會中,我體會到了一種濃厚的淳樸氣息,和諧的鄉土社會在漸漸向現代社會過渡,內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氣"的存在。

鄉下人因沒見過先進的器物被稱爲"愚",但有些城裏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卻不如鄉下人,在我看來,各有各的長處,誰也沒有資格對另一人做出評價。費孝通先生在文中論述了文字與"愚"的關係,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是在熟人里長大的。"正因爲人與人之間的熟悉,大家纔會使用"特殊語言",推行文字下鄉,的確需要考慮文字和語言的基礎。

記憶

學習,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須要通過記憶。"文化是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着的社會共同經驗。"讀了這篇文章,愈發的感覺,任何一件事的實施,都是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鄉,不僅要考慮社會文字和語言的基礎,還要考慮社會特點(基層)。

作者以蘇州人家城裏的水道、走廊爲例,展開了對"私"的表達,"私"與"公"相對,"私"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種以"自我"、"自家"爲中心的網絡結構,現在的社會,充滿了利慾的誘惑,有些人也變得越來越極端,社交的圈子也變得越來越亂,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認爲,人都應該以一種包容的心態,由己及人,使自己擁有一種寬闊的格局,一種心懷大事的氣魄。

道德

社會的格局決定道德。課本上學到了我們的行爲應該以道德爲標準,以法律爲底線。我認爲,道德不僅是一種規範,更是一種引導,引導着個人去構建更美好的社會。提起道德,腦海中首先閃過的是"百善孝爲先",其次便是"忠義理智信",作者提到了"仁","仁"與"禮"是孔子學說的兩個核心,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通過學習,見聞豐富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爲一個有格局的人。

家族

看到文章的題目《家族》,倍感親切,因爲從小生長在大家族裏,村裏幾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姓劉,從小到大,離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家,對於離開家的我來說,意義重大。曾有製作了一份簡易家譜,發現,四世同堂的我們家,真的很幸福。作者在對家的闡述中,尤爲認真的指出了其生育功能,家是綿續的。

作者說,男女有別。不僅是生理上的區別,更是一種在社會分工,地位上的區別,大概正因爲這種區別,才形成了安穩的鄉土社會(作者一直在強調,鄉土中國是安穩的社會),因爲對感情方面的是不太瞭解,而且文章讀的也不是很懂,所以,也沒什麼感想。

作者以"人治"與"法治"的區別開頭,引出後文鄉土秩序的維持是靠一雙看不見的手來維持的——"禮治",不同於法治的被動,從作者的論述中,我感受到禮治是一種主動的、自發的、由內而外的規範,鄉土社會是傳統的,因而"禮"在其社會裏發生作用便成爲順理成章,鄉土社會給我的感覺是"車馬很慢",在慢悠悠的生活狀態下,禮治社會出現了。

在禮治的鄉土社會中,社會秩序必然是穩定的,但也有例外,一定會有人因爲特殊情況而"逾矩",訴訟便變得必要,但又由於鄉土社會傳統、穩定的特殊性質,那些從西方引進的法理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發生着很特殊的副作用,傳統的觀念與現代司法制度的碰撞,使得推行法下鄉成了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權力

一直以來,課本中的權力與權利是同時出現的,作者從社會合作與社會衝突兩個角度分析權力的存在。當今社會,權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的確是比金錢更誘人的,作者看來,權力可以帶來經濟利益。在鄉土社會,在小農經濟的體制下,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是微弱無力的。

契約

這篇文章,作者帶我們更深入的瞭解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提出:在鄉土社會中產生的是一種教化性的權力,在對社會規律的論述中,引入了社會契約,社會契約的確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我認爲攜着社會契約的教化權力在維持社會穩定、慢步發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從"緣"字來看,我認爲"緣"代表一種關係,由於鄉土社會的穩定性及社會的生育的持續性,在規模比較小的鄉土社會中,血緣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在範圍較小的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又多了一種地域上的聯繫,即地緣關係,血緣與地緣像兩條絲帶,維繫着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鄉土社會整體向前發展。

名實

隨着社會的變遷,時勢造成了鄉土社會權力結構中的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鄉土社會的變遷是很慢的,這種"慢",又導致了時勢權力的不發達。這樣,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就存在四種權力:同意權力、橫暴權力、長老權力與時勢權力。

需要

從慾望到需要,作者由時勢權力想到了社會計劃,因計劃就"需要",作者在文中又將慾望與需要爲我們做了區別,由於這篇文章讀不太懂,所以沒有更多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