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學《論語》讀後感

小學《論語》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下面是小學《論語》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小學《論語》讀後感

篇一:《論語》讀後感

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它不是像古時那種極端的選擇,而是日常生活裏的一種爲人方法,它讓我們改變生命狀態,以歡樂的信念去面對世界,去建立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當我們真正願意去擁有這顆心的時候,仁愛就來到了我們的生命裏,我們與世界將會變得美好!

篇二:《論語》讀後感

“這五點乃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它就體現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自己待人時恭敬,別人也就會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恭敬之心帶來寬和的態度,擁有寬廣的胸襟和眼界,衆人自然樂意和你相處,當你已經和他人了交往後,誠信就是你和他人相處的潤滑劑,是友好關係的保障卡。

接下來,你要學會的就是抓住機遇,敏捷做事,如此,你將建立成就,在這一切之後,似乎你已經達到做人的高度,但這時纔是你體現仁愛的集中,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仍然施惠與他人,與他人分享,最終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

篇三:《論語》讀後感

其實論語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這裏就是我一點淺微的看法。另外我認爲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論語》中體現出來的封建、專制、等級、愚昧、努力的宿命論思想。

以及在現代社會制度下、現代文明條件下,他的禮樂制度,他對封建等級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能接受、認同、推崇的,甚至還可以說是有害的,但是儘管如此,在當時看來,他的這些思想仍然是傑出的、順應歷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爲集權制度的基礎,歷時數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論語》都是歷史上偉大的產物。

篇四:《論語》讀後感

翟鴻森教授說:“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樣的文字、俏皮話,不是廢話的廢話問候語、祝福話,貌似聰明的順口溜、低級庸俗的小品、讓人尷尬的相聲鋪天蓋地涌來,沒有美,沒有深刻,也沒有幽默,真的讓人窒息!正如“語言的波浪永遠覆蓋着我們,但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沉靜”、“樹是大地寫在空中的詩。我們卻把它們砍下做成紙,好來記錄自己的空虛。”所描寫的那樣蒼白、無奈。

當前中文熱風靡全球,很多外國人都在讀中華經典,作爲中華炎黃子孫,我們在幹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品讀先祖留給我們的“寶典”吧!

篇五:《論語》讀後感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爲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餘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裏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纔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爲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爲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