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教案

五年級語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學生負學的責任。”陶行知的這段話,對於教學生學會語文,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提高語文素質有着重要的意義。

五年級語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教案

  一、轉變教學思路,以學生個體學習爲主。

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只有在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中才能得到培養,所以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生學會學習。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的集體活動太多,教師不斷面對集體提出問題,分析講解,組織討論,學生沒有學習的自主權,沒有朗讀課文,感知領悟的時間,被動地等老師的提問,在匆忙中、不及細想地回答老師機關炮似的提問,看起來,氣氛相當不錯,但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大多數學生學只能“陪太子讀書。”故而,我們一定要轉變教學思路,創造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1、保證自學。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時間,朗讀並感悟課文。對於一些重要的訓練活動,教師都要在提示學習要求和方法後,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自學時間,不要急於集體討論和指導回答。

2、精講多讀。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要看學生學得是否主動,而要讓學生學得主動,教師就要精講,把學習時間、學習自由、學習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

  二、精心設計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因此,不但要給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而且要培養學生“提問題”(質疑)的能力。如教《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問學生,看了課題後,你們有什麼問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瞭如下問題:司馬遷是怎樣一個人?“發憤”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他爲什麼要寫《史記》?他是怎樣寫《史記》的?《史記》是怎樣一本書?這一連串的提問,既反映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也說明學生是“動腦”後帶出的問題。

一般地講,學生的質疑有以下幾種:

1、對教材。《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中,教材講因爲司馬遷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學生的疑問就來了:司馬遷爲什麼要替那位將軍辯護?那位將軍有沒有錯?

2、對老師質疑。傳統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這一問一答式的被動學習,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而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疑問,當然也包括了對老師的講解。這些疑問中,有的是屬於表層的理解,有的是屬於深層的思考;當然有的是對老師講解的不甚瞭解。

3、對同學的質疑。應該說,這種質疑,學生用得最爲放手,無拘無束,因爲這是一種在學生看來最爲平等的探討。

  三、加強“雙基”訓練,培養語文能力。

小學閱讀教學要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線,引導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等基礎知識,培養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讀是主要活動,練佔有突出地位。只讀不練,學生就學得不紮實,難以到位,學生的語文素質就難以提高。學生只有通過熟讀精思和“練”(練口、練筆),才能發展思維能力。蘇教版語文教材很好地處理了讀與練的問題,課後練習和各單元的練習中都有大量的“練”的內容。聽說和讀寫兩方面的能力培養相輔相成緊密結合。

總之,要提高語文素質,不能授之以魚而要受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