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與反思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從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啓示,培養他們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體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練習用“仍然”“雖然”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柯里亞最後講的話。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哪些寫得真實、具體。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預習課文。

1、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他們做了哪些事?

 三、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

2、指名回答預習中的問題

  四、結合課後第2題,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寫柯里亞埋木匣。

第二段(4—12)寫柯里亞挖木匣。

第三段(13)寫柯里亞從這件事中受到的啓發。

  五、講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讀後評議。

3、默讀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亞埋木匣是在什麼時候?那時他幾歲?

(2)柯里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

(3)柯里亞爲什麼把東西埋起來?媽媽埋的東西同柯里亞的有什麼不同?

4、討論思考題,檢查默讀情況。

(1)討論第1題,簡介時代背景。

(2)討論第2題,重點理解“剛學”“只會”兩個詞語。

(3)討論第三題,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東西多不能都帶走;受到媽媽埋東西的啓示。

  六、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提出默讀思考題。

(1)他們什麼時候挖埋藏的東西?從埋到挖經過了多長時間?

(2)媽媽是怎樣挖箱子的?結果怎樣?

(3)柯里亞開始是怎樣挖的?結果怎樣?後來爲什麼又挖着了?

3、討論思考題。

4、指導朗讀第二段。

 七、講讀第三段。

1、指名朗讀。

2、提問:怎樣理解柯里亞最後說的這段話?(年齡小,步子小;年齡大,步子也大。)

3、學生自己結合生活實際談認識。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課文寫的是柯里亞埋木匣、挖木匣,爲什麼還要寫媽媽埋木箱、挖木箱呢?

2、課文爲什麼要寫小夥伴們的話呢?

  三、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

1、引導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想,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2、指名說哪些內容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四、完成課後練習第5題。

1、指名朗讀,齊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

4、將課文中含有“仍然”“雖然”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5、指導口頭造句,糾正不當之處。

6、將句子寫下來。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反思

按照我們“六六大順”組在前些時候的三年級集備教案,我開始了我的《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但是實施下來,我發現這教案和我們兩個班的學生不太協調。

目標上,基本是按照集備教案來確定的,在我兩個班的教學中,我都嚴格地和學生們一起去達到這四個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但是在具體的過程實施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第一課時的學習,我按照蔡老師在教研綜述上所傳授的“字詞——書寫——理解大意——分段”進行,當這些都完成了,我發現已經沒有時間進入對課文第一段的講讀了。而且我也覺得不必要一段一段來進行講解課文,這樣對學生的牽引性會很大。第一段的講解完全可以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科利亞埋木匣環節中進行。由於在第一課時的完成情況是這樣,而我也認真拜讀了第二課時的設計,我認爲不太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於是我將教學適當進行了調整。

在第二課時中,我先是讓學生對課文大意進行了回顧,再通過讀文,並通過一個問題“讀了第一部分的課文,你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在朗讀過後自己說知道的東西。他們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爲什麼要埋木匣。”有的說:“我知道了科利亞他埋木匣的過程。”有的說:“我知道他媽媽也在埋木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進行區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進行講解,而並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對比科利亞和媽媽的挖木匣結果來進行。而且我還和學生一起親身做了實驗。這樣,就把科利亞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課的啓發水到渠成地流瀉,讓學生的體會一下簇擁而上。

我記得我剛踏入教壇的時候,我們這有老師跟我說過: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也許在集備時候的教學設計對某些學校的學生是適合的,那隻能說明那是適合該校學生最好的設計。當然,我的教學或許有很多紕漏,但是我一樣堅信:只要覺得是適合本班學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