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積累與運用六教案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積累與運用六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教學目標

西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積累與運用六教案

1. 通過本次“積累與運用”安排的八個方面的訓練內容,複習鞏固本單元的識字,區別多音字、形近字,引導學生朗讀兒歌、古詩,培養學生的語感,注意積累,學習運用。

2. 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教學準備

教師: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體課件(或掛圖)和詩文朗讀CD。

學生: 每人準備一本字典

教材簡析

本次“積累與運用”安排了八個方面的訓練內容: 一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給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二是識記由本單元學過的生字組成的新詞,積累15個詞語; 三是比較形近字組詞語; 四是用“是”、“有”、“在”寫句子,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五是讀讀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詩《溪居即事》; 六是朗讀小詩《看紅燈》; 七是複習用部首查字法,自學生字讀小詩; 八是自主識字園地,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

建議本課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 第一題區別多音字: “覺”、“樂”。建議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通讀句子,聯繫上下文辨別多音字。即通過讀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區分多音字。

* 第二題鞏固學過的生字,積累15個詞語。建議在教學的過程中採取自讀、領讀、輪讀、開火車讀等形式,讀記這15個詞語。

* 第三題安排了四組形近字。建議教學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每組字的異同,然後讓學生對比組詞語,從字形、字義上加以區別。四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義來區別字音、字形、字義。

* 第四題通過提供的例子,訓練學生寫一句話的能力。沒學過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過聽(朗讀能力好的教師可以當堂範讀,朗讀能力較差的教師可以藉助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讀,也可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背誦。

《溪居即事》這首詩的意思是: 籬笆牆外誰家沒拴好的小船,被春風吹進了釣魚灣。小童見了以爲有客人來了,急忙跑向柴門去抽開門栓。

* 多數小朋友都看過紅燈籠或玩過紅燈籠,對紅燈籠很熟悉,很喜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拍手邊朗讀。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動作。

* 教學此題,要完成兩項任務: 一是運用已學過的部首查字法自學生字,既運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學了生字,培養自學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讀小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強環保意識。

* 建議學生自主圈畫出認識的字,再分四人小組交流:談一談自己識字的方法、經驗。

教學思考與設計(參考)

一、教師談話,引入新課的學習

教師告訴學生,通過第六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又和好多漢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們可高興了。今天,這些好朋友又來和大家見面了。你們還認識它們嗎?出示第二題。請大家大聲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讀詞語),忘了的問一問你的同桌。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學習積累。

二、教師小結,拓展到自主識字園地

通過第六單元的學習,相信小朋友們在課餘時間還交了不少朋友。看,它們來了(出示“自主識字園地”裏的字、詞)。

1. 認一認園地裏的漢字,不認識的字問一問老師、同學,也可以運用字典查一查,能認多少認多少。

2. 把認識的字做上自己喜歡的記號,數一數有幾個。

3. 說一說自己是在什麼地方認識這些漢字朋友的,和同學分享自己學習的快樂。

三、讀讀玩玩(兼作課間休息)

1. 自讀兒歌,想一想這兩首兒歌分別寫的什麼,和同桌交流交流。

2. 大聲朗讀,要讀得正確、流利,能背誦的把兒歌背下來。

3. 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讀兒歌,進行課間休息。

四、指導學生回到座位,學習古詩

1. 學生自讀。要求: 正確、流利。

2.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重點指導朗讀,同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這首詩的大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 鼓勵學生背誦。

五、區別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組詞語

要求: 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完成第一題,一組做第三題。

1. 自主讀一讀,弄清題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 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誰做得正確。

3. 兩大組交換。

建議: 教師在學生分組自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培優補差,注重分層教學,力爭把差生的問題解決在課內。

六、讀一讀,寫一寫

1. 讀第四題每一組的例句。

2. 仿照例句寫句子。

3. 同桌交流,看誰寫得正確、通順。

七、自學生字讀小詩

1. 抽學生說說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數一數有幾畫; 然後在字典“部首目錄”裏找到它,翻到部首對應的頁碼,在“檢字表”裏找到該部首; 再數數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後剩幾畫,就在幾畫裏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頁; 接着在字典正文裏找到要查的字,把音節寫在四線格里。

2. 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帶點字的讀音,並把音節抄在四線格里。

3. 藉助拼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4. 通過多種方式熟讀小詩,然後與同學交流交流: 你讀懂了什麼?

參考資料

《溪居即事》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爲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繫船”句,卻於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爲“不繫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纔會隨着風勢,由遠至近,悠悠盪盪地一直漂進釣魚灣來。不繫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經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裏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之外,少有閒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爲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脫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素淡的水鄉風景畫: 臨水的村莊,掩着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飄蕩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我們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鬚、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閒適舒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