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奇怪的大石頭》教材理解

人教版《奇怪的大石頭》教材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一、教材說明

人教版《奇怪的大石頭》教材理解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許多年的研究終於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李四光小時候常常和小夥伴在草地上的一塊孤零零的巨石旁邊捉迷藏,時間漸久,李四光對巨石的由來產生了疑問,但是老師和父親沒能解答他的疑問。直到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回國以後,經過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從秦嶺帶來的,並由此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這個故事體現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數十年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本文通過對話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這麼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爲什麼沒臥進土裏去呢?”李四光的問題很有邏輯性,從中可以發現他善於思考、提問的能力。綜觀全文,圍繞奇怪的巨石,作者將捉迷藏、向老師和父親請教、在英國求學、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於動腦、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體會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著追求寫具體的。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捉迷藏、悄悄、躲閃、嚴嚴實實、轉來轉去、興趣、歷史、平整、推動、旅行、專門、考察、秦嶺、遺蹟、研究、成果、震驚”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三、教學建議

1.課文中涉及到第四紀冰川活動的許多地質學知識,爲了便於學生領會和理解,如果有條件,可以課前佈置學生蒐集相關的冰川活動資料,也可以根據有關知識製作多媒體課件。還可以蒐集有關李四光的材料。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6個,讀音難點主要有“震”(翹舌音)、“坑、秦、震”(“坑”屬後鼻音、“秦、震”屬前鼻音)。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整體認讀或者根據班級學生的姓氏識記“秦”。

可以把要求會寫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結構上的特點,如,“秦”爲“上大下小”的上下結構,“著、藏、究、震”爲“上小下大”的上下結構,然後把重點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導臨寫。此外,在寫“紀”時,要注意右邊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臥”筆順易錯,要注意區分,不要寫錯。

3.本文圍繞奇怪的大石頭是從哪裏來的,敘述了幾個與此相關的事件,表現了李四光積極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教學中可參照以下步驟進行。

(1)初讀課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瞭解內容;二是請學生邊讀邊想,自己玩過的捉迷藏與李四光玩的有什麼不同,這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儘快進入課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時引導學生領會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李四光與同學玩捉迷藏對巨石由來產生疑問;向師長請教和去英國留學,才逐漸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鄉考察,取得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爲促使學生思考,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啓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在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圍繞“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裏”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在解決“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裏”的問題時,應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探討。如,“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說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獨立的;“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夥伴圍着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說明這塊巨石體積龐大;老師說“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說明時間之久;老師說它是“天上掉下來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爲什麼沒臥進土裏去”,並且連父親也不清楚,說明它的由來連大人都弄不清楚,綜合上述幾個方面,說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爲大石頭有這樣幾“怪”,李四光才產生了疑問,他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呢?首先是因爲石頭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興趣,“這麼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李四光去向老師請教。老師講到了石頭的幾百年的歷史,可是李四光並不知道“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於是老師推測是“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李四光按照老師的推測進一步思考,這麼大的石頭,要是從天而降,應該砸一個大坑,可是爲什麼沒有呢?對此,老師和父親都說不清楚,這又進一步表明了石頭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老師與李四光的對話,感受李四光的思考問題的過程。除此之外,學生還應該明確,李四光的可貴之處在於,沒有因爲老師和父親都未能解決自己的疑問而放棄求索,“這個問題李四光想了許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裏甚至上千裏”。“後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蹟……”,可提醒學生注意“許多年、直到、才、專門、考察、發現”幾個關鍵詞語,理解李四光執著探索的可貴品質。

學生在結合上下文對上述幾方面內容進行理解、探討、交流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通過課文所描寫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薰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樣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執著求索寫具體的。

4.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詞語。如,對於“突兀”的瞭解,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這裏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夠把人的身影擋住,說明它又大又高,可見“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個地方。再如對“嚴嚴實實”的理解,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這個詞語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發現,同時也說明這塊石頭的巨大。

5.朗讀,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特別是問話和答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話較多,譬如,“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是誰”和“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問話和答話的焦點,在朗讀時應該加重語氣。此外,還應注意關鍵詞語的朗讀。如,“他終於弄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裏來的”,帶點的詞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終揭開巨石的由來之謎,也應該加重語氣來讀。

6.課後的第二、三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解決。對於學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側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兩個方面。學生如能感悟到有關其他方面內容,也要給予肯定。第三題,學生填空後,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李四光是怎麼提問的。李四光善於動腦筋,善於發現問題,對別人的解答,不輕信,不盲從,刨根問底,追本窮源,具有不找到正確答案誓不罷休的執著精神。除此之外,課後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詞句的積累。

課後安排的“資料袋”,它展示了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在以課文爲基礎拓展什麼知識與如何拓展兩個方面提供了可借鑑的途徑和方式,爲學生深入理解本課內容提供了嶄新的平臺。教師可以此爲基礎,繼續鼓勵、引導學生蒐集有關李四光的資料,爲本組的“口語交際”訓練做好準備。

  四、參考資料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員地質研究所所長。建國後任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爲中國科協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李四光曾從事(tíng)科化石和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長期以來,國際上一直充斥着中國內地第四紀無冰川的謬論。1921年,他在太行山東麓和大同盆地首次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蹟。30年代在長江中下游廬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等地發現了各類冰蝕、冰磧地形和冰磧物,撰寫了經典名著《冰期之廬山》,劃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爲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並得到國內外同行積極評價。40年代x察了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論述冰川遺蹟和冰期劃分的論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區鑑定了多處冰川遺蹟,並在60年代初親自規劃和主持全國的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爲各種構造行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驅散了“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指導了我國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對我國東部油田的發現,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李四光爲地震地質和地震預報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爲我國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部之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地質學:研究構成地球的物質和地殼構造,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學科。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於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傾斜方向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作冰川。

秦嶺:橫亙於陝西省中部偏南。東西走向。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線的一部分。主峯太白山海拔3 767米。

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指長江干支流的集水範圍,亦即集水面積,通稱流域面積,爲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8.8%,流經15個省(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2個自治區(西藏、廣西)和2個直轄市(上海、重慶)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長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線,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淮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爲界;南以橫斷山脈的雲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西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爲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系爲界;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崑崙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系爲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恰迪如崗雪山羣與藏北羌塘內陸水系爲界;南部以唐古拉山與怒江流域爲界;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佈,與淮河流域難以分界,通常以通揚運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爲界;長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爲界。長江流域輪廓,像兩端窄、中部寬的菱角,介於東經90°33′至122°25′,北緯24°30′至35°45′之間,東西直距3 000公里以上,南北寬度除江源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處,一般均達1 000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從某種意義說,淮河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面積則接近200萬平方公里。

第四紀冰川:約25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裏,高緯度地區曾廣泛發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氣候也異常寒冷,人們將處於這個時代的冰川稱爲第四紀冰川。

遺蹟:古代或舊時代的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