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實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安塞腰鼓》教學實錄

  一.導入“安塞”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安塞腰鼓》教學實錄

師:(板書課題)誰來讀課題?

生:安塞腰鼓。

師:“塞”是個多音字。讀得很準!

師:(出示地形圖)大家看,這是一張中國地形圖,安塞就在這裏。它地處黃土高原,自古以來是兵家要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安塞腰鼓就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被譽爲“天下第一鼓”。(齊讀課題)

  二.感知“腰鼓”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寫打腰鼓的?

生:課文第6到17段是寫打腰鼓的。

師: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6——17段。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的時要特別珍視自己的第一感覺”。請同學們邊讀邊勾畫讓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別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生:(默讀)

(評:要學生快速瀏覽,意在使學生初知課文大意,以便從整體着眼,從重點段、句切入。瀏覽是小學高年段學生應予掌握的一種讀書方法。老師提示“讀書時要特別珍視自己的第一感覺”,既是激勵,也是要求。)

師:讀着讀着,你對課文中哪些地方產生疑問?請大膽提出來。

生:我不明白爲什麼說腰鼓會“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生:我不明白爲什麼“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師:知道腰鼓與其它鼓擊打有什麼不同嗎?

生:腰鼓擊打起來更投入

師:是的,腰鼓擊打起來更加投入,有激情,手舞足蹈的,整個狀態都不一樣。看看在讀時還有沒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考?

生:我的問題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麼會“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還有“觀衆的心”怎麼也會“變成牛皮鼓面了”?

師:的確不好理解。

生:爲什麼三次感嘆“好一個安塞腰鼓 !”?

……

(評:學貴生疑,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老師對學生的“疑”一般不即時釋疑,而是讓學生帶着疑問,在讀書過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師:大家的問題提得很有水平。把你的問題放在心裏,看看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解決。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地朗讀你勾畫的句子、段落,讀出你的感受。一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生自由朗讀)

  三.情動“腰鼓”

師:來,誰願意第一個讀給大家聽?

生:我讀的內容在第9段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着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觀衆的心上,觀衆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個安塞腰鼓!”)

我覺得這段讓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氣勢,充滿生命力,充滿激情。

師:這種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從你的朗讀中我們也感受到了。(糾正“驀”字讀音及意思)同學們注意到了嗎,這一部分都是在寫鼓的什麼呀?

生:聲音。

師:來,全班齊讀這三段,讀出腰鼓的氣勢。

生:(齊讀)

師:剛纔有個同學提到爲什麼“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觀衆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樣理解?

生:我覺得在山崖敲鼓有回聲,

師:我明白,鼓聲震耳欲聾,在山崖裏迴響,所以作者說“山崖驀然變成……”;那爲什麼“觀衆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

生:因爲鼓聲熱烈,觀衆在聽安塞腰鼓的時候,他們都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都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覺自己的心都跟着鼓聲一起隆隆地響。

師:鼓聲有極強的震撼力,撞擊在觀衆的心上,所以作者說“觀衆的心也驀然變成……”多麼奇特的想象。難怪有同學會欣賞着一節!來,接着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評:先聽其聲,再見其形。隆隆鼓聲和飛揚的舞姿組合成一個精彩的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這是生命語文的交響,又是濃墨重彩的畫卷。以聲傳情,以舞傳神,情發乎中,神寓於心。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了,想象也飛起來了。)

生:(讀句子)我喜歡這一句,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生:是因爲我覺得這一句讀起來很有氣勢,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鼓聲激昂。

師: 還有誰勾畫的也是這一句,除了排比句式還有其它原因嗎?對這句情有獨鍾肯定還有其它原因

生:我爲他補充一點,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雖然我們從來沒看見過安塞腰鼓,但是通過這些比喻,我覺得很形象了。

師:正如大家所說,作者用整齊的排比、貼切的比喻、鏗鏘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來,全班齊讀這一句。

生:(全班齊讀)

師:你們讀得很有氣勢,但老師總感覺缺點什麼。“驟雨”和“雨”,什麼區別?

生:驟雨是很大的雨。

師:回憶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邊彷彿聽見了什麼?

生:打雷的聲音。

師:還有呢?

生:雨點落在大地上噼裏啪啦的聲音。

師:是呀,一瞬間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麼都看不太清,只聽見噼裏啪啦的雨聲,多麼急促!來,誰能讀出“急促的鼓點”?

生:(指名讀)

師:我們讀書,就要像這樣——抓住關鍵詞,前後照應着讀;聯繫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讀。來,用老師教的方法讀後面幾行。

(評:抓關鍵詞,前後照應着讀;聯繫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讀。這是讀書方法的指導。)

生:(輕聲自由讀)

師:後面幾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來,讀一讀,說一說。

生:我喜歡“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蘇是指的一種穗狀飾物,在這裏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紅色綢子。因爲前面說後生們打鼓是“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我想象中這大紅綢子也會隨着後生們的動作在空中旋轉、舞動。

師:來,讀出流蘇的飛揚。

生:(感情朗讀)

生:我喜歡“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我覺得這個“亂”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這個亂不是指打鼓的動作不一致,而是表現出一種自由,一種不加修飾,就是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把內心的一種活力完全釋放出來了。

(評:學生妙解“亂”字,說明學生的思維已逐漸匯入了文本的思路。)

師:我記得白居易曾寫過這樣的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個亂字寫出了春天繁花似錦,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這樣深,你一定能讀出這種蹦跳的火熱。

生:(感情朗讀)

生:我喜歡“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我彷彿看見了表演腰鼓的後生們他們眼神中迸發出的一種激情,似乎可以讓觀衆燃燒。我想來讀一讀。(生讀句子)

師:大家啓發了我,感染了我。老師想把這幾行連起來讀,好嗎?(師範讀)還有同學想讀嗎

生:(感情朗讀)

師:聽你的朗讀,我感到這一個個文字,似乎從紙上站了起來,在和我說着話,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學們,想親眼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圖片,相機配以教師朗讀)還想讀嗎?(男女生分行穿插讀)

師:讀得這麼好,能背嗎?

生:(背誦)

師:把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學們的感受會更深。第6段,誰來讀?

生:(指名朗讀第6段)

師:大家發現了嗎,它是怎樣讀“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幾個詞的?

生:越來越響,越來越重。

師:我們讀書就要像這樣,把自己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之中,把詞語和詞語比較着來讀,體會會更深。

(評:又是讀書方法的指導。把自己置於當時的情境之中,如身臨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將詞語和詞語進行比較,更能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奧妙。)

師:老師發現其他同學早就躍躍欲試了。這次採取疊加讀的方式,“發狠了”由第一組讀,“忘情了”由一、二兩組同學讀,“沒命了”全班一起讀。第7段,由老師引讀,同學們跟讀。明白?來,讓鼓聲給我們起個頭吧!(播放節奏極強的鼓點)(師生共同朗讀6——12自然段)

師:同學們,你們現在還覺得空氣是冰冷的嗎?

生:(搖頭)沒有。

師:你們現在還覺得陽光是恬靜的嗎?

生:(搖頭)沒有。

師:你們現在還感覺世界是睏倦的嗎?

生:(搖頭)沒有。

師:你們看,作者從表演情況和觀衆反應兩方面去描寫安塞腰鼓,讓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最後用一個感嘆句抒情:好一個安塞腰鼓!作者靈活運用了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評:感知語言的精彩,感悟語言的含義和語言背後的深意,感受語言的魅力,都是通過“讀”來進行的。這裏,學生讀出了氣勢,讀出了語感。多種形式的讀,不同語調的讀,使語文教學的豐富性,盡在琅琅書聲之中。)

  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急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師:還有喜歡的句子嗎?接着讀。

生:(讀句子,說感受)

師:讀到這裏,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既然是寫後生們打鼓,爲什麼不說“敲擊”,而要用“搏擊”? (板書:搏擊?)

生:我覺得“搏擊”比“敲擊”顯得更有力度一些。

師:你聯繫了上文,說得有道理。不過,老師請你們再小聲讀讀這句話,聯繫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發現?

(評:爲什麼不說“敲擊”而用“搏擊”?值得深思。因爲這裏隱伏着一個作者雖未說明,卻涉及課文中心的問題。抓住了“搏擊”這個關鍵詞,就是抓住了“文眼”。)

生:(輕聲自由讀)

師:後生們還要與什麼進行搏擊?

生:後生們還要與艱苦的環境進行搏擊。我聯繫這一句來思考:“……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化着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我從這裏知道了,黃土高原上的人們過着艱苦的生活,他們吃的是紅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師: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嗎?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誰來說?

生:我查找的資料是這樣說的——“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風颳起黃沙飛滿天”;“荒河裸露無寸土,可憐江山貧到骨。”

生:我瞭解到黃土高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植被的覆蓋率不足百分之六。

……

師:(出示黃土高原圖片)你們看,這就是黃土高原,常年風沙肆虐、乾旱無雨的黃土高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人類無法生存的土地的黃土高原。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高原人民不僅活了下來,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畫《父親》)你們看!這是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畫中的父親是千千萬萬高原人民的一個縮影。說說你看到什麼?想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這位父親的臉被曬得黝黑黝黑的,滿是皺紋。我能想象得出他們生活的艱辛。

生:我看到了他還端着一個瓷碗,碗裏裝着一點點水。我覺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們有勇氣與惡劣的環境抗爭。

……

師:還記得這句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黃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用勤勞與惡劣的環境——搏擊;他們住土窯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堅韌與頑強與命運——搏擊;勞作之餘,他們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搏擊。

生:(指名讀)

師: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躍、強盛!現在你們懂了什麼是“元氣淋漓”嗎?

生:懂了!(齊讀)

師:這樣的土地養育了這樣的後生,難怪作者說……

生:“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評:作者寫安塞腰鼓,其實是在寫擊打安塞腰鼓的人。這是黃土高原上的後生,這是一些和命運抗爭、跟人生搏擊的大寫的人。正是這片貧瘠的土地造就了這些不屈不撓的、頂天立地的人。這些都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讀書過程中自己領悟出來的。這裏,師生提升了語文課程的文化品位,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感悟到生命價值的“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昇華!”)

師:你們聽,鼓聲愈捶愈烈!(師範讀)聯繫前面所學的內容,能說一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生:(動情地)對於他們來說,現實是痛苦的,但是他們沒有被壓垮,一直都在試圖擺脫這種痛苦,在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和歡樂。他們用舞姿和鼓點來寄託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師:你被震撼了麼?

生:震撼了!

師:對於我們這些衣食無憂的人來講,這舞姿和鼓點,或許能給我們一點的人生的啓示。(播放動態畫面)你們看,如黃河之水綿綿不絕,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點表達着心聲,用生命在這黃土地上揮灑浪漫與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這樣一句話:“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齊讀)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生命個體,我們無法擺脫的是現實的痛苦,但我們永遠不能放棄的是對夢想、對歡樂的不懈追求。(讀12段:“後生們的……”)孩子們,請你們記住:只要心中有夢,舞臺就在你腳下。只要生命還在,我們就不能停止“搏擊”。讓我們敲響生命的鼓點,迸發生命的激情。在無所畏懼的搏擊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們腳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齊讀第16段)

(評:每一個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響下的人。通過安塞腰鼓,同學們接觸了黃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靈魂上得到淨化。讓我們永遠記住老師的擲地有聲的囑託——“只要心中有夢,舞臺就在腳下。只要生命還在,我們就不能停止搏擊。”)

  六.體驗到生命意義在延伸的“腰鼓”

師:作者劉成章生在陝北,長在陝北,他用飽含激情的筆墨,讚頌了樸實的高原人民,寄託了對家鄉的無限深情。之前有同學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結尾“耳畔是一片渺遠的雞啼”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在這裏,老師佈置大家一個課外思考題——文章開頭和結尾的靜態描寫,妙在何處?下課!

  板書設計:

安塞腰鼓

搏 擊

土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