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雖有佳餚》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大綱

《雖有佳餚》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雖有佳餚》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怎麼編寫?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雖有佳餚》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雖有佳餚》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並最終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3、認識教與學的關係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奏。

2、認識教與學的關係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學習過程:

背景鏈接(介紹作者):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不少於4遍,力爭讀熟,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餚(jiá)(yáo)自強(qiǎ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3、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雖有嘉餚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後能自強也自我勉勵⑥雖有至道達到極點

⑦教學相長增長⑧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後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後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後能自強勉勵⑿學學半教

⒀其此之謂乎大概

4、古今異義。

雖有佳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主旨今義:甘美

教然後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學學半古義:教今義:學習

5、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餚,如果不親自品嚐,就永遠不會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因此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道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後才能自我勉勵。

6、(1)《雖有嘉餚》節選自,又名,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論著的選集,共篇。《學記》是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專著。

(2)該文中隱藏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是教學相長。

合作探究

1、細讀文章,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爲主,聯繫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如;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3.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從反面設喻類比,爲引出下文觀點作鋪墊。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並非並列關係,而是主從關係。

【反饋檢測】

1.《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禮儀、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2、《雖有嘉餚》集中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說明了教學相長

的道理。

3、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4、古今異義。

雖有佳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主旨今義:甘美

教然後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學學半古義:教今義:學習

  《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雖有嘉餚》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着講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纔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

由此,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