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創造學思想錄》教學設計(原創)

《創造學思想錄》教學設計(原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創造學思想錄》教學設計(原創)

《創造學思想錄》教學設計(原創)

  教材分析

本文用思想錄的形式闡述了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主張在自由的狀態中發揮想像,打破習慣的思維方式,開闊視野,轉換觀念,勤于思考,大膽實踐。每一則都是作者思想的碎片,智慧的火花。每則看各有獨到之處,整體看則展現了新的思維世界。種種驚人之語,奇思妙想,把讀者引向深廣高遠的創造性思維空間,引燃讀者的思維激情。

文章自由靈活,短小雋永,充分發揮了語錄體的特點,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創造者的實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說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動形象,有生活氣息。

  學情分析

學習本文要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要達到這一點就應當首先了解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掌握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結合自身的實際加以思考和改進。因此學習這篇文章可以從身邊的創造性故事入手,激活舊有知識;對照課文,瞭解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思想錄”的寫法。在瞭解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和創作。

 學習目標

1、學會留心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哲理。

2、學生了解創造,學習創造,運用創造,培養創造性思維,從中感受到創造的樂趣。

3、感悟“隨錄式”文體的語言特點,瞭解文章靈活多樣的寫法。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思想錄中的基本精神。

2.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難點 :

認識到創造性思維的意義和特點,初步掌握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學習指導

1、把內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寫法放在次要地位。

2、把質疑和探疑作爲本課的主要組織形式。

3、小組自主互助探究法、賞讀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準備

各小組利用工具書或者網上查閱“創造的故事”以備課上交流。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關於創造的故事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銷員,考題是向和尚推銷梳子,第一個人一把梳子也沒能推銷出去,因爲和尚顯然不需要梳頭髮的梳子;第二個人推銷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勸老和尚用這把梳子來梳鬍子;第三個人居然推銷了一千把梳子,他說動寺院用這梳子贈給香客以保佑他們。這第三個人當然被錄取了,並在後來的工作中不斷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類爲主要經營項目的某體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場,市場調查人員甲通過調查上報道:“那裏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裏沒市場。”市場調查人員乙通過調查上報道:“那裏的人都還沒有穿鞋子,那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鞋子市場啊!”最後該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場並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兩個在無商機處創造商機的例子來導人創造性思維,從而進入文章。(用這樣的故事導入,一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創造性思維結合得非常緊,爲後面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2.說說你所知道的創造的故事。(學生把課前查閱的有關創造的事例資料在小組內、班級內交流 )

3.結合故事,談談你所理解的創造。 (分小組談談各自的看法和見解)

 (二)、出示目標

  (三)、背景知識(課件展示)。

美國當代著名的思維科學學者——羅爾·馮·奧赫,2001年2月寫成《創造學思想錄》,共64條。文章主要闡述了創造性思維的方法,記錄了作者關於創造性思維的思考。由張開遜翻譯成中文,其全文載於深圳報業集團網站的“臨風頓悟”中。本文所選的八則,是《創造學思想錄》的核心部分。

“隨錄式”文體的特點

隨時記錄生活中的思想火花,文章自由活潑,短小精悍,形式不拘一格,有的講述小故事,有的引用名人名言,有的直說自己感受,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

 (四)、預習檢測 (課件展示)。

讀準下列紅色字的音:

牡蠣 ( )一籌( )莫展 焙( )燒 竣( )工 顯赫( )儼( )然

字詞解釋:

一籌莫展:

焙燒:

卓著:

箱子:

 (五)、學生讀文章,質疑與合作探疑。

1.學生讀文章,獨立圍繞以下方面質疑:你讀懂了嗎?如果沒讀懂,你對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問?如果讀懂了,你對全文的內容與主旨明確了嗎?

2.學生分小組交流以上問題,小組能解決的就地解決,不能解決的由小組長寫在一張紙條上交給教師。

(這一步很有必要,小組能解決的就在小組內解決,從而騰出更多的時間來一起探討一些真正屬於多數人的疑問和更有價值的疑問。同時這也發揮了合作的優勢。)

 (六)、小組展示課文朗讀、理解、賞析[朗讀競賽並展示各個小組最喜歡的或感受最深的一則]。

1.放鬆(猴子癢癢——表情嚴肅 )

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精神狀態:放鬆。治學需要嚴肅認真的態度,但是凡事不能過於緊張,特別是在創造的過程中。心理學家實驗表明,讓學生在放鬆的心情下學習,效果要好的多。

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陰。

生再補充有關放鬆成功的俗語、名言、事例

2.造就你自己的規則(亞歷山大大帝砍開死結)

“規則”就是規律、法則的意思。“自己的規則”,應該是屬於自己的、與衆不同的法則,這種法則是個性化的,但也必須是科學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如:讀過小學四年級,服過5年兵役,敢於避開大路走獨木橋——童話寫作的鄭淵潔

8歲半接觸檯球,13歲獲得亞洲邀請賽季軍“神童”丁俊輝

生再補充有關的事例

3.多問幾個假若 (經常問自己離奇的問題)

巴普洛夫把“假設”看作是“科學的先遣的偵察兵”。“多問幾個假若”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學發展的必要環節。讓我們經常想想奧赫提出的問題吧:對於你正在思索的問題可以提出什麼離譜的問題呢?

如牛頓 瓦特 潘多拉 陳景潤 等

4.使用你的想象力(培養激發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們追憶形象的一種機能,更是一種通過溫故而創造新形象的機能。人們把觀察、瞭解到的各種材料,在大腦中重新組合,融會升華,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這種思維活動就叫想象。想象本質上是一種假設。想象力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

5.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獲得成功)

因循守舊與創造是對立的,擺脫習慣性思維,敢於轉換思維角度纔會成功。換個角度看問題,用不同於一般人的方式看問題,就可能有所發現,走出新路。

如非洲推銷鞋子、美洲淘金 等故事。

6.從你的箱子裏走出來(打破固定思維)

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箱子”就是文中所說的“經訓練而成的思維疆界”,也就是說習慣性的思維束縛是來自人類自身的“訓練”。作者再次強調要創新,必須克服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善於進行“無中生有”的聯結性思維。“無中生有”的聯結性思維就是要揭示常規中彼此似乎獨立的事物之間,或常人看來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間的某種聯繫,尋求它們之間的結合點的一種思維。

如:司馬光砸缸的行爲就是逆向思維的結果。因爲,無論大人或小孩,一般遇到如何從水缸裏救人這樣的事,都是從“如何使人離開水”這個方向想。司馬光當時肯定也這樣想過,但他所處的具體情況讓他很快地意識到,在那千均一發之際,這樣的想法已經行不通了。這羣個頭矮小的孩子,無論如何不可能把落水的夥伴從又高又深的大水缸中拉出來。怎麼辦?司馬光急中生智,瞬息間掉轉了思考的方向,想到了“如何使水離開人”,想到用石頭砸水缸。

再以天然動物園的創意爲例。普通動物園爲了遊客的安全,都把猛獸關在獸籠裏面,讓遊客隔着鐵欄參觀,但是這樣人們就無法看到野獸在自然條件下生活的情況。怎樣才能做到既保證遊客的安全,又能讓他們看到動物生活的自然狀態呢?有些動物園的設計者提出了新穎構想,那就是把動物從獸房裏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去,而把遊人關到活動的房子——密封的汽車(或空中的吊車)裏遊覽,使參觀者和被參觀者的處境來一個對換。

7.看到畫面之外(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是來自生活的感悟。創造者要有遠見,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於發現潛在的機遇,要從眼前的事物看到發展的趨向。

8.順其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件

來自生活的感悟。我國古代哲學家主張“天然合一”,老子主張“無爲而治”,這其實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順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規律來解決問題。

如:揠苗助長就是反面說明的例子 等

小結歸納:本文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內容是如何聯起來的?

(此問題在解決各部分單獨的問題之後進行。這樣纔不至於因題目太大而使學生無力分析。最後讓學生找到某些思維的共性,如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總結出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有利條件和方法等。)

 (七)、當堂檢測。

1、運用逆向思維,解釋下列詞語。

班門弄斧 近墨者黑 知足常樂 沉默是金

2、從多角度解釋你對下列詞語的理解。

幸福:

朋友:

3、結合文章內容,閱讀下面材料,說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某小學課堂,老師提問:“雪融化了是什麼?”有學生回答:“春天。”老師搖頭,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水”字,並要求學生記住這個標準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學,老師將“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山茶花”,一學生舉手發言,說鮮血不可能染紅山茶花,並解釋了花朵呈不同顏色的科學道理,但老師不認同。

材料三:美國中學生頭腦奧林匹克比賽中有一道試題,要求參賽學生設計一種水上飛機運載工具,但要打破常規,強調求異思維,許多學生設計了各種造型的運載工具,但總是擺脫不了大家熟悉的船的形狀和結構。惟獨有一位學生設計了一隻碩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麼在水上航行,而像蜘蛛那樣在水面上爬行,雖然這個設計在最後的設計操作中失敗,但幾乎所有的評委都給了他最高分。

 (八)、本節課小結:我的收穫是

  (九)課後作業:閱讀羅吉爾·馮·奧赫的《創造學思想錄》64則,把自己最喜歡的片段做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