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秋水》教學案例

九年級上《秋水》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導語:《秋水》是莊子的一篇文章,有關哲學思考,下面是《秋水》教學案例,歡迎參考!

九年級上《秋水》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整體分析】

這節公開課着眼於引導學生研習課文,從而真正成爲體現學生爲學習主體的研究性閱讀,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短時間裏把握文章全部內容是有着相當的困難的,因此執教者着意引導學生在把握有關文言字詞的理解的同時,努力呈現與文本相關的人文與掌故,從而使學生在濃郁的文化與文學氛圍中,真正體悟莊子的智慧與文風,並在這過程中,注意積累,夯實語言基礎,提高人文素養,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授課者在這節公開課教學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它們分別是:指導學生領悟莊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體現;進一步體味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教學難點確定了以下兩個方面: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容: 掌握對比的寫法,並使學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學方法採用:研讀法;討論法。授課者對學生能輕易掌握的知識不講或者說講得很少,對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基本不講,對學生一定要掌握的但以難以理解的內容多角度解析,整節公開課教學中授課者非常注重難點分解及課外拓展。這節課的設計意圖準確體現了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同時對教材本身的意圖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教學過程深入分析】

【導語點評】介紹莊子時,有的老師隻字不提,或只一句“莊子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而輕輕帶過,有的老師全搬教參介紹,一字不漏地讀,或從大學課本照搬來大講特講。其實,這兩種做法都將走入文言文教學的誤區。前者忽視了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即文化的傳承性,而只重字詞教學,使文言文變爲一堆死文字;後者則可能會佔用文言詞彙和文言知識的積累這一基礎教學的時間,使初中文言文教學變成空中樓閣。以筆者之陋見,介紹先秦諸子的思想應把握以下原則:一要介紹,二要通俗易懂,三要適量。具體方法有對比法、系統法、記憶法等。這節公開課的授課者在導語中先是對作者的重點介紹,這一部分文字是學生應該記住的,接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莊子的一些基本思想。在導語中引用名人評莊子的話,避免了與開頭介紹的內容重複,同時又恰到好處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

  【文本解讀點評】

1、教師先誦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生字詞。師背誦《秋水》,學生勾劃出一些生字詞,師生明確本文所要掌握生字詞,明確文章中的兩個通假字。教師以“涇”提問:“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樣的“水波”?此問意在引導學生注意品味課文語言。 2、再讀課文:學生集體誦讀,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句子的停頓。集體讀一遍後,教師糾正讀音句。教師指導學生把莊子的神韻讀出來,進行第二次集體誦讀。

3、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課前要求,將教師列出的詞語進行正確的註解。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總結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況。在此基礎上,自由朗讀課文,感受莊子描繪的壯闊的境界。

課文梳理的四個環節,教師充分注意到覆蓋文章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注意到問題設計的梯度。

  【文本研習部分點評】

教師出示幻燈片中的問題:1、這篇文章出現了哪兩個人?主要講了什麼樣的故事?(要求用原文回答)2、河伯看到什麼景象後“欣然自喜”?(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3、爲什麼會不辯牛馬,這說明了什麼?多遠的距離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馬呀?我們可不可以想一個成語來形容河伯的心理?(狂妄自大,躊躇滿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4、見到大海之後,河伯爲什麼要望洋興嘆呢?(東面而視,不見水端)5、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嗎?要求學生集體把河伯自責的語句讀一遍。給學生兩分鐘的時間,請將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頭翻譯給同桌聽。請大家注意“始吾弗信”。聯繫上文,這裏說的“弗信”究竟“弗信”什麼?(有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者)在現在的河伯看來,“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可不可以?現在看來是可以的。6、從下文河伯的“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嘗見笑於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麼啓示?

點評:授課者共展示了6個問題,文本研習的環節非常出色,既環環相扣,又一步一步引向到文章的本質。要求學生以原文作答,進一步體現了執教者的文本意識,同時,無形中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掌握。這裏進一步體現新課程精神,同時,將文章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充分揭示了出來,點出了文章的功用與價值。這對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現非常重要。

  【難點分解部分點評】

分解難點1:現在,我們看文中的河伯,當他面對浩淼無際的大海時,他感到了什麼?

分解難點2:河伯在感嘆自己的渺小時,爲什麼又要說到孔子和伯夷呢?

分解難點3:“至於子之門”,這個子是指誰?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實他們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質,我們還可以從人與人的關係來考慮,想想這兩個人身上,特別是河伯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東西?

分解難點4:課文中“東面而視”一句中的“而”,有人解釋成表順承關係,有人理解爲表修飾關係。你認爲哪種解釋正確?

點評:分解難點的設計非常巧妙而成功。在這環節中,非常含蓄地進行了人物分析,化有形爲無形,富有極高的教學智慧。此外,順承關係側重於前後兩部分的先後順序,修飾關係則側重於前後兩部分的主次。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單獨看這句話,“而”的這兩種解釋都可以成立。按照字面意思此句可以理解爲“先面朝東,然後再看”:也可以理解爲“面朝東地看”。但在此文中“而”表修飾關係爲好。

  【拓展延伸部分分析】

教師先利用幻燈片展示關於莊子的故事,然後引導學生翻譯,歸納。明確故事內容及莊子思想,授課者介紹這一教學環節,既注意到師生互動,啓發學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識積累,以一種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介紹莊子。拓展延伸這一教學環節,既使課堂視野開闊,也對學生進一步認識莊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着授課者又上學生對莊子成語進行接龍,注重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課後,教師又引領[生說: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找來《秋水》全文。

  【課堂作業部分分析】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己。”語文課堂中要“精講多練”,從“重講輕練”的'傳統中解脫出來,提倡精心設計作業,真正做到發展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輕學生負擔。這纔是我們做教師的當務之急。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將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式教學變爲師生共動、相互促進的合作式教學。課堂作業的設計更應講求實效性,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做訓練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設計練習要富於彈性選擇、要注重啓發和變性創造。此節課堂中,教師先設計了四位課程研究專家對文章主旨的看法及結論,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認可的一種看法及結論,並說明理由,這是一道探究性練習題,注重考察學生思考及研究的能力。第二道是培養學生結合語境來理解有分歧的字詞含義,教師在講到解釋有分歧的字詞時,應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在講解詞類活用時,最好給學生講清詞類活用的條件,讓學生牢固樹立“條件意識”。如“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動詞”。另外,在判斷具體的詞義時,還要讓學生樹立“結構意識”。即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於相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或者有時藉助整齊的句式,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