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兩篇」大綱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兩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的]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兩篇」

1. 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 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複述課文基本內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瞭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於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⑴ 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⑵ 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裏所呈現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結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並不陌生,那裏有美麗的景色,精緻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麼關於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⑴提問:大家知道陶淵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⑵ 關於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後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爲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於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後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爲什麼他辭職不幹了呢?因爲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於督察的這麼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爲5鬥米而向這麼一個鄉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裏之後,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閒。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並且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僕,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爲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爲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爲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傑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爲題材的,他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後成爲詩歌的重要內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爲一種美的至境,他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爲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爲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後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爲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併。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着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纔會有逃避現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僞、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爲“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着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係。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於世俗的榮辱譭譽、得失成敗,而在於精神的超越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於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於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⑴ 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⑵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爲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着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 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彷彿有點光亮。彷彿: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捨棄 )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 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閒快樂。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垂髫(tiáo))

讀音: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着。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

欲:想要

盡:到頭

彷彿: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 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一詞多義:

2. 舍: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㈣提問(10分鐘)

⑴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⑵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⑶桃花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找出相關句子,並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⑷複述第一段的內容。(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餘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豔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後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爲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佔用瞭解釋作品內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於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佔有儘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爲其以後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爲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爲什麼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爲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範例,對於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爲主,並且儘可能地要講得細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並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覆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

  【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體會文章優美精練的語言。

3.掌握並積累文言詞彙,瞭解古今異義、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

 【能力目標】

1.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標】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掌握並積累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桃花源記》,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介紹: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但他生活在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他有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過着“躬耕自資”、寄情山水的隱居生活,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爲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隱退農村達十多年,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作《桃花源詩並序》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序即《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願望,同時對於當時的社會也是一種否定。因爲《桃花源記》語言清新自然,狀物親切逼真,想象奇特新穎,被人們當作一篇獨立的文章來讀,併成爲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誦讀感悟:

1.播放課文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句讀。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儼(yǎn)然 豁(huò)然開朗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yāo)還家

邑(yì)人 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語(yù)雲

爲(wèi)外人道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② 句讀要分明。③節奏要合理。④語速要適中。⑤語句要流暢。⑥要讀出感情。

3.自由朗讀,齊讀。

  四、對照註釋,疏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和省略句。

  六、口譯全文。

  七、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板書】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

1.古今異義詞

詞語

古義

課文例句

今義

鮮美

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味道)新鮮

交通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運輸

妻子

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管(連詞)

不足

不值得

不足爲外人道也

不夠,不充分

如此

像這樣

說如此

這樣

沿

緣溪行

緣故,緣分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長.延伸

2.一詞多義

詞語

詞義

課文例句

捨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做標記,動詞

處處志之

標記,名詞

尋向所志

以前

尋向所志

對着

眈眈相向

作爲

武陵人捕魚爲業

對,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

3.通假字

“要”通“ 邀”,邀請

4.“然”字解

“然”字是個語綴性的詞,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儼然——整整齊齊的樣子。

怡然——高興、滿足的樣子。

欣然——欣喜、樂意的樣子。

5.省略句

①(桃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 )具答之。(桃源中人) 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此人一一爲(桃源中人)具言所聞,(桃源中人)皆嘆惋。餘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漁人)停數日,辭去。

 第二課時

  一、指名學生朗讀全文。

  二、理清課文結構,歸納各部分大意。

  課文以什麼爲線索?據此可分爲幾個部分?

文章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按照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的順序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重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課文研讀賞析: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爲什麼會“甚異之”?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從未見過的,因此“漁人甚異之”。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描寫 桃花林的目的是什麼?

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林在視覺上色彩繽紛,嗅覺上芳香撲鼻,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對桃花林的描寫爲漁人進入桃源渲染氣氛,爲寫桃源美和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鋪墊。

3.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很隱蔽,與世隔絕,難以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緻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是“悉如外人”“怡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桃源人見漁人爲什麼“乃大驚”? 桃源人爲什麼到這裏來?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乃大驚”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與下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無論魏晉”相呼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中的人好客、淳樸、民風淳樸、生活富足。

5.漁人一一爲具言所聞,桃源人爲什麼“皆嘆惋”?漁人到底說了什麼?

“漁人一一爲具言所聞”說的應當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中的人聽後爲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爲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6.根據第2、3段的內容,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

①桃花源有着“有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仍,“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的生活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祥和愉悅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度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7.“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對桃源生活滿足,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爲下文再尋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祕色彩。

9.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作者虛構的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陶淵明對生活在東晉末年這樣一個黑暗社會裏深感痛苦和不滿。他想要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於是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着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願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

四、成語集萃: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五、拓展學習:《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1.教師解說該詩大意:

2.學生朗讀該詩。

3.比較該詩與課文的異同。

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序曲折表達作者的社會理想,詩則直接表達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嚮往。

③表現手法不同。序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詩以記敘爲主,兼有議論和抒情。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六、指導背誦:

記憶鏈條: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雲先世——問今是何世——停數日,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無問津者

 七、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成語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2.背誦並默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