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教案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2K 次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蘭亭集序》教案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教學難點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3.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教具準備投影儀 投影膠片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蘭亭集序》摹本課時安排2課時 第 一 課 時[教學要點]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二、作者簡介學生讀註解①。教師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爲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後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爲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衆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世譽之爲書聖。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解題序也寫着“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稱爲“跋”或“後序”。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四、放錄音、正音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五、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六、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七、佈置作業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

包括兩部分內容:

① 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

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教學步驟]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明確: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明確並板書: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一)第一段: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爲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明確: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盛況: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感受:信可樂也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緻、妙趣天成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 賞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賞析:引以爲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爲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彙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賞析: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乘着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二)學習第二段。

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裏,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爲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爲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嘗試背誦第二段

(三)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爲什麼悲?悲什麼? 作者爲什麼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僞可笑。正因爲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爲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關於蘭亭詩蘭亭詩的內容,或抒寫山水遊賞之樂,表現山水審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發玄理。寫遊賞的樂趣,包括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臨流賦詩之雅興,其中心內容是在美好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得到審美愉悅。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孫統:“時禽吟長澗,萬籟吹連峯。”還有一些詩是寫在山水陶冶中忘記憂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巖崖,幽澗激清流。蕭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王徵之:“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王蘊之:“散豁情志暢,塵纓忽已捐。”這一部分內容,大致相當於王羲之《蘭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遊覽中體認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觀,寓目理自陳。……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這是從山水遊賞中體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謝安:“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則是抒發萬物渾

四,不辨彭殤的玄理。

蘭亭詩標誌着詩人已開始留意山水審美,並從山水中體悟玄理。這種嘗試預示着山水詩將要興起。蘭亭雅集對中國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響,同時對詩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動作用。理清背誦思路:首先,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從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聯繫當前,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轉向未來,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兩句,併發出“悲乎”的慨嘆。巧妙地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以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羣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五、探究性閱讀訓練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學生分組討論。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爲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纔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爲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六、小結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爲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七、佈置作業1、 背誦全文。2、 完成《考之韻》本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