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篇一: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爲書法作品,歷來爲人推崇,被尊爲“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爲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爲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導學案完成情況比較差;也有我自己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爲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篇二: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今天學習《蘭亭集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極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怎一個樂字了得。可是第二自然段感情陡轉急下,由樂而痛,讓人猝不及防。仔細想來古人的這種情感急轉不是沒有道理的。“女傷春,士悲秋”,其實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應該是"女傷春也悲秋,士悲秋亦傷春“。爲什麼人會傷春悲秋呢?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發,一切生命都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春天繁花盛開,色彩斑斕。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亦始於春天。所以有人把人生也分爲春夏秋冬四季。春天象徵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人們總是希望人生能永遠停留在最美好的時期。可是花開就有花落,人生的韶華也如春天的花兒一樣,不能永遠駐留枝頭。但是人們又特別迷戀春天,特別迷戀人生中的韶華,所以纔有”春且住”想要把春留住的癡心妄想。四季終究會輪迴,春天不是永恆的;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也會逝去,衰老死亡追究都會到來的。所以人們會傷春,其實借傷春感傷自己易逝的年華而已。因爲迷戀沉醉美好的事物,然而這些美好的事物卻不能永恆,所以才傷感。秋天落葉飄零,一枚樹葉完成了此生的旅程歸於自然。人的生命,也終究會像樹葉一樣飄零。所以人們看到落葉就容易想起自己的生命也會有落葉的結局。現在我明白了爲什麼黛玉會葬花。花兒綻放,悠然枝頭,突然就來了那麼一陣風一場雨,所謂“風刀霜劍嚴相逼”,摧殘得滿地落英,空留一縷香魂。落花飄落枝頭,無依無靠,悽然委地,這落花的遭遇不就是黛玉的遭遇嗎?在最美的年華里,寄人籬下,無依無靠。人生如花一樣,充滿了變數和無常,這一刻無法預知下一刻的事。就像人們本來是坐着火車歡歡喜喜的去旅遊呢,結果遭遇車禍了;本來週六想睡到自然醒呢,結果遭遇地震了。王羲之知道人生有聚就有散,“勝景不常,盛筵難再”,懂得人生的無常和變數,所以由樂而悲。當然是否由樂而悲也和一個人的人生觀有關係,有的人就是活在當下,快樂的過好每一天。有的人就惶惶不可終日,整天把未知的煩惱提前拉到今天。所以,有些人活得快樂有些人活得憂傷!

  篇三: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蘭亭集序》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爲書法作品,歷來爲人推崇,被尊爲“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作爲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爲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跨越時空阻隔,品味作者的情感志趣,卻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1、疏通字句,知人論世。

跨越時空阻隔首先就要跨越語言障礙。《蘭亭集序》語言清新質樸,韻律和諧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若按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先“言”後“文”,將原本優美的文辭簡單翻譯爲生硬乏味的現代漢語,必然會消解此文的美感,實爲本末倒置。所以課前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三到五遍,讀出原文的韻律和節奏;根據手頭教輔資料疏通文言字句,並完成“基礎預練”部分的習題。

跨越時空阻隔還需要做到知人論世。課前我給學生印發了餘秋雨的《遙遠的絕響》一文。藉助這篇當代散文幫助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恐怖、社會長期動盪不安的歷史背景,瞭解這個時期個人意識的覺醒的重大意義。讓學生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理解王羲之所處時代的社會思想狀況。

2、品味語言,學會審美。

跨越時空阻隔要連通古今審美情趣。王羲之筆下的蘭亭美景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再輔以清朗的天氣、和暢的暖風,彷彿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卷。知交好友處清幽之地,行率真之事,歌高雅之章,敘真摯之情,實爲人生一大樂事。通過品味文章前兩段簡潔生動的語言,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學生不難理解這一文人盛會背後所體現的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

3、讀思結合,理解情感。

跨越時空阻隔還需抓住“人之常情”,理解古今一致的情感。本文將畫面之美、活動之雅、理趣之豐融爲一體,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抓住情感變化的脈絡,理解變化背後的心理動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情感志趣。樂極生悲、興盡悲來乃人之常情。雖然人生態度不同,但是生命體驗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痛惜快樂短暫生命有盡。昔人興感、今人嗟悼、後人有感,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宇宙永恆人生短暫,無論社會如何進步,這種對生命體驗都是一致的,正所謂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4、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跨越時空阻隔當然要做到古爲今用。文中所表達的生死觀是積極的,對學生時極有教益的。所以抓住“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一句,引導啓發學生作爲後之覽者暢談人生,提升人生境界是非常必要的。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瞭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言文教學承擔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我以爲語文課應該上成語文課的樣子,應該回歸文本,迴歸語言藝術本身,所以我的教學設計重在品讀文意。至於教化三觀應該是水到渠成、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