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三則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師說》教學反思第一篇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反思三則

我在上《師說》這一課時,爲了充分體現《師說》中互相學習的精神,也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所以我讓學生讀完課文後,讓他們有問題就提出來,其他同學如果有懂的,就幫忙解決,互爲人師。我則抓住本課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和語句加以講解,不全文翻譯,因爲此課較爲淺顯,學生學習起來不難。如抓住文中出現的“師”字進行講解,本課出現的“師”字較多,但用法只有四種,還有像“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之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樣的句子講解。

《師說》這篇課文和前面學的同樣是論說文的《勸學》相比,感情色彩較爲濃厚,這也說論說文中比較特別的一篇,如何讓學生理解韓愈在文中那種濃烈的情感,是此課教學中的難點。作爲文中的情感,光靠教師的一張嘴巴是很難說清的,而教師說了半天,學生也未必認同,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學生讀,從讀中感悟。我讓學生品味第二段中出現的虛詞,把每句虛詞去掉讀一讀,再加上虛詞讀一讀,體會一下加上虛詞和沒有虛詞感情上有什麼不同;再把第二段開頭中出現的“嗟呼”和後面出現的“嗚呼”相比,讀一下這兩個詞在感情色彩上有沒有區別,這兩個詞的位置能不能互換。學生們都認真地讀了,結果學生們發現,加上虛詞後,文章的感情非常強烈,韓愈在文中有諷刺、無奈、憤激的情感,“嗚呼”和“嗟呼”兩詞的位置不能互換,因爲文章越寫到後面,韓愈的感情越深沉,他對那些士大夫之族的行徑感到憤怒和痛心,對他們不互相學習還要找藉口感到無可奈何。“嗚呼”一詞讀起來就有這種痛心、無奈、憤怒的感情,很顯然,“嗚呼”一詞的感情色彩比“嗟呼”濃烈。

從上課過程來看,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較少,看來,學生對如何學文言文還找不到思路,就是提問,也提不出什麼問題,大多數的問題都圍繞着字詞句來提問。而在品味作者的情感方面,因爲強調多讀,所以這一環節學生倒是有所收穫,這也算是此課教學中較爲成功的地方了。

  《師說》教學反思第二篇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同時, 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爲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學反思第三篇

前面有兩節課疏通串講,然後讓學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提問題,全班共30多個問題,我把問題歸類放在維客上。在機房上課時展示這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或作簡單點撥。學生所提問題有些太簡單,有的很難回答,有的表意不明,本來我想精略地提一下,然後給時間學生討論,再把結果發佈在維客網站上,結果教師講解提問的時間花得太多,後來給學生討論思考搜索的時間太少,以至於課堂上沒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好在課後大家都還做了不少補充,這個班上的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熱情還是不錯的。

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然後大家討論解決,這是個不錯的嘗試,但是具體操作沒處理好,也許應該精減一下,突出主要問題,並且要給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其餘問題留給學生有選擇地解決。

協作學習的組織還不夠嚴密,不能很好地組織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