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精選《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三則

精選《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1

劉亮程是位獨特的現代散文作家,他以獨特的視角書寫着他所生活的一個遠離城市的邊遠的鄉村--黃沙樑,一個人畜共居的村莊,構建起他獨具魅力的鄉村世界,堪稱“鄉村哲學家”。讀懂劉亮程,你也就領會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證據》。本篇文章是鳳凰職教語文第五冊的第一篇課文,對於家園之思的主題,對於評點閱讀的方法,學生應該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但缺乏人生歷練和生命感悟的學生,面對着劉亮程獨具個性的語言表達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滿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進他的文本,走進他所營造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激起相似的生活體驗,加強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交流,學會運用評點法挖掘文章的內涵,真正理解作者把故土家園作爲靈魂永遠安放得精神棲息地的主旨。在教學中,抓住“證據”一詞設計主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流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交流,逐步進入文本深處。

精選《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三則

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本堂課進行較順利,但自己在某些問題銜接上感覺不流暢,調動學生方面做的不是太好,沒有充分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中,要儘量學會“放手”,全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2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專題三中較爲深刻的一篇文章。作者從一個人的遷徙開始寫,用潛藏於心的深深的憂傷和遺憾的筆調書寫了故鄉的事物,探討了故鄉對人的意義,文字獨到、情感細膩,飽含哲理,因此學生在學習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的教學設計是前3段教師示範點評,之後則以學生點評爲主,或抒發個人感受,或質疑作者的文字,同時,以教師一旁引導、解疑,讓學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用意,但這種設計的實際應用讓我倍覺無奈。

課堂中有許多紕漏。文章的過渡是硬傷,有些地方銜接不夠而顯得生硬。本課最大的問題是未能打開學生的思維,課堂氣氛相對沉悶,未能很好地將學生引入文本,許多預設的問題只能自我解答,所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現在想來,所需努力的方向是怎樣讓學生由側身其外轉變爲入乎其內,如何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尚需思考與磨練。由於時間關係,文本的後面部分有些倉促,有些內容簡略地帶了過去,而本擬於文章結尾處整理內容用的`板書也捨棄了,這也是一個問題。知識點準備得太多,課堂就有點類似填鴨場,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面面俱到亦即面面不到吧。另外,在設計時尚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其一,本擬課堂伊始能以線索來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大意,但這與原始設計無法協調,故而作罷。其二,我始終認爲一個東西既然存在,那就有他存在的價值,編者在此專門設了插圖不會只是爲了點綴空間。然而,構思許久,卻仍未能很好地將它應用其間,這是我覺得惋惜的地方。

這堂課以對關鍵的字、詞、句的點評爲主,但大多數是我在唱獨角戲,大概能勉強過關的是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吧。在我心中,語文是一門以文字魅力薰陶學生的文學素養的一門學科,好的文字不僅僅是一種苦澀的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好的老師應該在不斷地豐富自身學養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對語文的熱愛。

上課畢竟是一門學問,也許我還在門外,但我相信,我可以走向前方!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出發點是爲了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精神。學生閱讀時產生的真實的閱讀問題,體現了他們閱讀的困惑。這些問題可供我作爲教學的資源,以此來發現學生在課文理解中的困難。整堂課以學生的問題爲主線,來串起文章的閱讀,以期能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思維碰撞中達到對文本的準確解讀,深入文本。

當教學能產生個人意義時,纔是有價值的教學。傳統的閱讀教學,教師基於學生羣體,提一些想當然的問題,缺乏個體意義,而閱讀中學生真實問題的產生很好地體現了個體差異,產生了個人意義,使閱讀成爲了個人的閱讀。學生不會被老師牽着鼻子,在問題的迷宮中,最終迷失自己,迷失文本的解讀。

我之所以強調真實的閱讀問題,是因爲課堂中有太多的僞閱讀,太多的僞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總是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總試圖通過課堂提問,來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走向,使課堂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正是因爲教師對課堂提問的先行設計和對問題答案的確定,於是,總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思路往預先設計的方向引導。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時,有時發表的並不是對有關問題的真實看法,而是揣摩教師希望我怎樣回答,怎麼答到教師預設的“點子”上;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時常不是自己經過思考而產生的困惑,而是勉強應對教師一廂情願拋出的“高質量”問題。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課堂提問使教師處在教學的中心地位,僅僅是爲傳遞知識服務的。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仍然無法跨越老師這座大山,仍然無法獲得與文本親密接觸的機會,實現與文本的密切交流。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些並不是學生真正關心的文本的體驗的問題,而是爲了實現教材的分析而故意設置的。這些問題過多地涉及文章學的內容,無法讓學生親歷文本,觸摸文本。這些問題有太多不是學生自己在閱讀想要解決的問題,只能說是僞問題,不會給學生帶來閱讀的快樂。如果讓學生自己提出文本閱讀的問題,學生又往往會模仿老師的提問方式,提一些“僞問題”,即使有一些真實的問題,有些又與教學目標相違背。

到底怎麼樣的問題可以算作真實的問題?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提出真實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對教學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好好研究。這次探索以期摸索語文教學的科學之路,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課堂真正迴歸學生。

這堂課還存在許多不如意之處。教師還是介入過多。我急於想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提示,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沒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考。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不僅要轉變觀念,還要從慣性中掙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