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項鍊》點撥教學教案

高二語文《項鍊》點撥教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項鍊》教學設想

高二語文《項鍊》點撥教學教案

通過對小說情節結構及人物心理描寫的點撥研討,引導學生領略《項鍊》精巧的藝術構思,把握作品主題,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項鍊》教時安排 50分鐘

《項鍊》授課形式 借班授課

教學過程

回顧學生初中階段學過的《我的叔叔于勒》,引出新課。

一、導入性點撥

1.小說以“項鍊”爲標題,這個標題與作品內容有什麼聯繫?

明確:“項鍊”是小說情節結構的線索,直接決定了作品人物的遭遇、命運,是小說結構上常用的“物線法”。

2.小說在“項鍊”的牽動下,都寫到了哪些情節?

明確:借項鍊──丟項鍊──賠項鍊──識“項鍊”

二、研究、鑑賞性點撥

(一)1.這個故事中有兩個重要的曲折波瀾,誰能說一說?

(丟項鍊、識“項鍊”)

2.蘇聯作家蘇曼諾夫曾經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請大家研究小說的結尾部分,說說“發現項鍊是假的”這一情節具有怎樣的“打擊力量”?明確:巨大的代價;殘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個人苦有所值還不算苦,苦得冤枉纔是苦不堪言。

以作品人物的打擊;對讀者的震撼力。

(二)恩格斯曾經說過:“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裏面的形式。”小說最後這一“偶然性”結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麼,造成這一偶然性結果的必然性因素都有哪些。

(引起思考,只問不需回答)。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瑪蒂爾德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女性。

1.在情節展開的開頭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靜態地向我們介紹了這位女主人公。

(1)在這一部分中,有一個詞語使用頻率最高,是哪一個詞?

(“夢想”。前後使用達7次)

(2)她都“夢想”了些什麼?能用一個句子概括出來嗎?

(夢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

(3)她的夢想能實現嗎?夢想的結果如何?明確: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緻,人品出衆,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生活,希望自己成爲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可惜,這些夢中的生活圖景與她所處的地位與家境成了強烈的反差,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她不斷感到痛苦,以至於當她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學回家後,會“常常整天地哭好幾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於其追求資產階級奢華生活的思想。

2.(1)路瓦栽夫人接到晚會的請柬後,有怎樣的表現?她的情緒有着怎樣的變化?

明確:“高高興興”“懊惱”“惱怒”“悲痛”。

(2)怎樣認識路瓦栽夫人的喜與憂?

明確:路瓦栽夫人的喜與憂是不矛盾的。接到請柬後她內心高興,她很想抓住這一機會,去上流社會風流一番。但她首先考慮到的是晚會要穿什麼衣服,而她的家境告訴她,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東西,丈夫又全不“理解”,她因而“懊惱”“惱怒”“悲痛”,變着法子摳出丈夫的積蓄。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瑪蒂爾德性格中的另一個側面:要面子,愛虛榮。

3.(1)借項鍊時,路瓦栽夫人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面對朋友首飾匣子的貪婪、焦急;借到項鍊之後的興奮,欣喜若狂。

(2)“帶着這件寶物跑了”的“寶物”應如何理解。(雙關)

4.(1)現在讓我們看看“丟項鍊”的情節。大家在晚會上看到了什麼?

(路瓦栽夫人出盡風頭)

(2)這一節有一個詞連用了若干次,是哪一個詞(陶醉)

在這四個“陶醉”後面,我們看到了什麼?

明確: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終於得到滿足。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庸俗作風。諷刺意味。

(3)一場舞會,瑪蒂爾德走進的不是一個天堂,而是一種更大的自我圍困。在喧鬧的舞會上,她獲得了;在沉寂的舞會之後,她更失去了──她在精神上怏然若失(“在她,一件大事算是完了”)的同時,遺失了女友的項鍊。遺失項鍊後,瑪蒂爾德陷入了怎樣的精神狀態?哪一個詞概括得更準確?(驚恐)

5.如果說借項鍊前後是由痛苦到興奮,失項鍊前後是由陶醉到驚恐,那麼賠項鍊前後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是怎樣的呢?

憂愁、苦惱、喜悅、自豪;留戀,回味。──百感交集。

6.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真正原因是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有人說,借項鍊是虛榮心驅使的,丟項鍊則寫得過於突然,沒有寫出必然性,是這樣的嗎?

明確:否。由舞會結束後的描寫可知,依然是虛榮心作怪的結果。

小結:《項鍊》的情節是曲折的,但又並不使人感到任何穿鑿附會。這裏的奧妙固然在於作者用戲劇性手法寫出了一系列的偶然發生的比較細小的事件,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筆觸揭示出人物的心理,通過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毒害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空虛、庸俗的靈魂。人物性格中的致命弱點:愛慕虛榮、追求享樂,是這些偶然性事件背後的必然性因素。

7.下面讓我們從小說的具體敘寫中探討結尾的“必然性因素”。何以見得那掛借來的項鍊必然是假的,而非作者故作驚人之筆?

明確:小說中已有暗示。真盒子,假項鍊。

莫泊桑小說情節結構精巧縝密,天衣無縫。

(三)揭示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社會原因。

1.小說開篇“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的“也”字有哪些潛臺詞

明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姑娘,都過着高雅、奢華的生活。

2.在這樣的“高雅、奢華”的生活中,婦女的實際地位又是怎樣的呢?

作品有當時社會對於婦女生存價值的交代嗎?

明確:婦女的“出身”:美麗、丰韻、嬌媚;婦女“唯一的資格”: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瑪蒂爾德希望自己“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舞會上瑪蒂爾德的“得寵”。

女性只有憑藉美貌與風姿纔可得到社會的認可,女性的意識與價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觀照下才得到承認。婦女毫無獨立價值、社會地位可言,她們只是作爲男性的玩物而存在於當時的社會之中,遺憾的是,瑪蒂爾德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玩物式”的生存境遇。

小結:德國18世紀啓蒙思想家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當時法國社會視女性爲玩物的惡劣價值觀念,瀰漫於整個社會的追求享樂、愛慕虛榮的風氣,正是導致瑪蒂爾德悲劇的深層社會原因,是制約瑪蒂爾德們人生理想、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鎖。小說在諷刺瑪蒂爾德虛榮心的同時,也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造成這一類人生悲劇的資本主義社會。

三、反饋性點撥

1.假如瑪蒂爾德大出風頭後沒有丟失那掛項鍊,那她將會怎樣?

(學生自由設想,教師點撥歸納人物必然的悲劇結局。)

2.視課堂上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相機施教。

3.總結:莫泊桑的《項鍊》是一篇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短篇小說,其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精巧縝密、匠心獨具的藝術構思,使之成爲世界短篇小說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魯迅先生生前即十分推崇《項鍊》,他說《項鍊》“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達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要求具備的高度”。(附板書設計)

四、遷移訓練、發展能力

1.變換價值標準,從肯定瑪蒂爾德的角度出發,寫篇《我讀〈項鍊〉》的讀後筆記。

2.閱讀下文,完成文後的作業。

高洋的表姨從美國回來探親、旅遊,可把高洋這小子樂壞了,表姨臨走時,高洋儘管難於開口,但還是鼓起勇氣、紅着臉要下了表姨頸子上的項鍊。他要這項鍊幹什麼?送給女朋友唄。“扇圓形的珠子,紅褐色,明光鋥亮。表姨父是美國一家大公司的高級職員,生活富裕,穿用考究,因此,表姨戴的項鍊不高級麼?”女朋友戴上了項鍊,高興得眼眉都在笑。不要白不要,這是西方最時髦的項鍊呀,至少值五百元吧?一個月後,高洋去一個旅遊勝地出差順便旅遊,無意之中在一個小姑娘的地攤上見到了同樣的項鍊。一問,才知道是用黑瓜子做的,外面塗了一層透明漆。多少錢一條?“不貴──兩毛五!”

(1)這篇作品的體裁是_______,標題以_______爲佳。

(2)這篇作品以_______線索,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細節,揭露了我國對外開放後,一些年輕人的不正確思想。

(3)這篇作品批評的對象是。A.表姨 B.表姨父 C.高洋 D.女朋友

(4)對這篇作品的結尾,有如下幾種評論,請選出其中不恰當的一種評論

A.意在言外  B.樸實無華  C.言簡意賅  D.耐人尋味

(5)對這篇作品寫人方法分析最正確的一項是

A.肖像描寫  B.語言描寫  C.心理描寫  D.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