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將進酒》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將進酒》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師:同學們好!

《將進酒》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生:老師好!

師:謝謝,請坐!上課前,想和同學們共同探究一個問題:朗讀和朗誦之間,有些什麼樣的差別。哪位同學以前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能不能給大家說說?

可能是問題比較突然,學生們沒有回答,個別學生開始翻字典

師:我看見有同學開始查字典了,這是一種好習慣。學習語文,遇見了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查字典來掌握它。請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學給大家說說,字典上是如何辨析這兩個詞的。

生:朗讀的意思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朗誦的意思是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

師:謝謝這位女同學。你剛纔介紹這兩個詞時,是朗讀還是朗誦?

生:至多算朗讀吧。我只是大聲地把解釋讀出來,並沒有表達出什麼感情。朗誦是必須要把感情表達出來的。

師:“朗誦是必須要把感情表達出來的 ”,說得太好了。沒有感情,最多隻能算是朗讀。下面,我們開始新課學習。就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開始我們的新課。大家說,我們是該朗讀課文呢,還是朗誦課文?

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說要朗誦,有說要朗讀。我找了一個說應該朗讀的學生。

師:請你說說,爲什麼應該是朗讀,而不是朗誦呢?是不是不需要感情的投入?

生:我認爲,在剛剛接觸詩歌的時候,我們還沒有真正讀懂詩歌,對詩歌的真實的思想感情還沒有理解到位,所以,這時的讀,只能是朗讀,還算不上朗誦的。

師:說的太好了。看來,要做到真正的朗誦,還真是個不簡單的事情。下面,咱們就先不問是朗讀還是朗誦了,大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詩歌先大聲地讀一遍。讀完後想想自己的處理,然後再大聲讀一遍,可以嗎。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詩歌。

我在學生讀完兩遍後提問。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兩遍讀下來,在語氣語調處理上,有沒有變化?有變化的,爲什麼要變呢?沒變化的,爲什麼沒遍呢?

生:我的兩遍是有變化的。第一遍速度很快,第二遍我在幾個關鍵地方放慢了節奏。因爲我感覺太快了,表達不出李白所想表達的情感。

師:哦?你第二遍時在哪幾個關鍵地方放慢了節奏啊?能不能給大家演示一下?

生:我的朗誦水平太臭,還是不讀了吧,免得對不起大家的耳朵。

學生鬨堂大笑。

師:哈哈,謙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過,有個歌詞怎麼說來着,該出手時就出手噢。

生:還是不行,我就保留美德算了。

師:好沒面子哦(示意學生坐下)。這樣吧,咱們請一位願意暫時犧牲一下美德的同學來給大家讀讀這首詩歌。大家最願意聽誰來演繹這首詩歌呢?

學生異口同聲:王超。

師:好,王超同學,犧牲一回,如何?

生:試試吧。

王超開始讀《將進酒》。

說實話,王超的讀,一半以上還是停留在朗讀的基礎上,只有少數地方,體現出了朗誦的特徵。但學生們還是在他讀完後,自發地給他鼓掌。

師:大家的掌聲,代表了一種感謝。我想,你讀一次課文,就換來這麼多的掌聲,你也太賺了。應該把你爲什麼要這樣處理課文的朗讀給大家說說,如何?

生:我是這樣想的,開頭的幾個句子,很是氣勢磅礴,所以,我讀得雄壯有力些;中間“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句,是一種自信,所以,我想把這種自信表現出來,讀的就稍微狂放些;“古來聖賢皆寂寞“幾句,我感覺有些消沉,所以就讀的壓抑些;結尾處,我感覺李白是喝醉了,所以就處理的很是狂放。

師:說的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處理。有沒有哪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的?

生:我認爲詩歌開頭的第一句,並不是爲了表現什麼雄壯,而是爲了表現一種巨大的愁悶。所以,朗誦時,應該突出的是惆悵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師:何以言之啊?

生:這個開頭,顯然是採用了《詩經》中常用的比興手法。詩人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目的,是爲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個句子要表現的思想是時間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復返。這顯然是一種面對時光流逝而產生的無可奈何,是一種青春無法挽回的大悲。

師:說的太精彩了!歲月流逝,確實是像黃河水東流一樣,一去就不再復返。更何況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還是滿頭青絲,暮時就白髮蒼蒼了,這確實是件令人感傷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給大家朗誦一下開頭的這兩個句子,好嗎?

學生朗誦,讀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師:兩位同學,由於對開頭的內容理解不同,結果朗誦時採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對這兩句,其他同學還有些什麼樣的認識?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想,李白麪對着東流的黃河水時,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這句話。所以,我的感覺是李白既有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苦悶,同時也有一種警覺。這從後面的“人生得意須盡歡”等四個句子可以看出來。李白是因爲時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悶中反而激發出了一種精神。

師:分析得很透徹啊,而且有文本作爲證據。你能把你所領悟的內容朗誦給大家聽嗎?

生朗誦前幾個句子,到“千金散盡還復來”處。

師:朗誦得很好,前兩個大句子,你突出了一種挫折和苦悶的情感,讀得很是低沉,後幾個句子轉而爲高亢,是想表達李白的豪放不羈。我的理解對嗎?

生:是,我認爲,當李白說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時,心中應該是充滿了自信的,而且李白也確實值得自信。

師:看來你對李白很欣賞啊。能說說你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嗎?

生:我覺得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表達的是李白的一種極端的自信。他從二十五歲時出川到長安,至最後被賜金放還,雖然仕途沒能成功,但詩歌成就卻登峯造極。所以,這句話在我看來,就是在用一種瀟灑的姿態告訴世人,我李白儘管做不成大官,但我可以做最優秀的詩人,我的才幹,是不會被埋沒的。老天讓我李白誕生到這個世界,就會爲我提供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的。

這個發言,激起了一陣掌聲。

師:從你的發言中,我能夠感受到你的優秀。能不能給大家說說,你爲什麼會回答的這麼好啊。

一陣鬨笑,善意的。

生:我對李白比較欣賞,看過一些專門研究李白的文章。如果我的發言能給大家一點啓發的話,那功勞應該歸於閱讀。

師:閱讀讓你受益,相信,閱讀也會讓所有人受益的。對這個句子,有沒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對這個句子的理解,和剛纔發言的同學不一樣。我認爲這個句子,實際上只是一種牢騷怪話而已。

師:此話怎講?

生:想想看,李白出川的目的,其實就是爲了走上仕途。所以,長安城中被提拔爲供奉翰林後,李白是很高興的。但因爲性格的原因,最終被罷了官。我想,對於這次被賜金放還,李白的心靈深處是十分怨憤的。這從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的主旨句可以看出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何嘗不可以理解爲一種官場失意後的阿Q精神。同樣,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依舊不過是阿Q式的牢騷。要說不同,僅僅是因爲李白有真才實學而已。

師:你這可以概括爲“牢騷說”,而剛纔那同學的是“自信說”,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說”?

生:我不同意剛纔的這“牢騷說”。從資料上看,這首詩的創作,比《夢遊天姥吟留別》遲了七年。七年時光,李白在遊歷山水中不斷充實着自我,實現着自我。我認爲,李白說這句話時,心中應該是充滿了自豪的。他是用這句話向皇帝、向權貴宣佈,我李白不但沒有被罷官打倒,反而是活出了精彩。

師:你這可以概括成什麼“說”?

生:非要概括的話,我想應該是“宣言書”。用這句話宣告世人,有得必有失,有失纔有得!

師:太好了,失去了官場,贏得了世界。咱們一起琢磨琢磨,李白要是就那麼順順當當地在長安一直做官,直到老死官場,他會不會獲取現有的巨大聲譽?

生:肯定不會,李白根本不適合做官,好喝酒,書生氣,做官最多也就不是個貪官。

生:我也認爲他不適合做官。做官的人,講究分寸的。李白辦事情,只憑性情,不講分寸。他肯定處理不好與別人的關係。

生:那也不一定。古代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書生。蘇軾也很豪放,不也做了很長時間的官嗎,還做得很好的。如果真給李白一個實際職位,也許他能夠成爲大唐盛世中的一個名臣的。要是讓他做丞相,而不是楊國忠,也許,大唐王朝就不會衰落。

師:這個問題還真難說清。不過,你剛纔說的一個話題,很值得思考的,唐王朝的衰落,就因爲楊國忠?

生:那到不是,《中國歷史》上將唐王朝的衰敗歸結爲四點原因,最重要的是藩鎮割據,其次是朋黨之爭,還有兩個好象是宦官和……

有學生在下面遞話,我把這個學生請了起來。

生:我記得是宦官專權和農民戰爭。不過,這兩點都是說的中唐時期了,不是李白的時代。嚴格地說,李白時代還是唐朝最爲強盛的開元盛世。

師:看來同學們的歷史知識很豐富,不愧是實驗班的同學,知識積累就是與衆不同。好,我們還是回到前面的話題上,繼續研究詩歌朗誦問題。我來指定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個段落的內容。請後面那位大個子的.男生,請你給大家朗誦一下,可以嗎?請注意,是朗誦,不是朗讀。

生讀課文,快而少情感。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剛纔這位同學的“朗誦”,揣摩揣摩他對詩歌的處理。他朗誦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鑑;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誦中體現出變化。一分鐘時間。

學生揣摩詩句,有的靜默着,有的唸唸有詞。

師:有沒有哪位再給大家朗誦一次,讓同學們一起來做做裁判,給自己的朗誦能力一次檢測的機會。

生:我試試。

生讀詩歌后部分。

師:感謝這位同學,他的嘗試,給了我們又一次思考和領悟的機會。同學們再揣摩揣摩,還是剛纔的要求,看看哪些是你可以吸收的,哪些是你不認可的。

學生再次思考領悟。

師:還有同學願意給大家提供借鑑的機會嗎?

生:我也試試。

師:怎麼都是試試啊,你已經很勇敢了,乾脆再勇敢點,就說,我來!

生:好,我來。

生讀課文後半部分,至此,基本上把味道讀了出來。

師:有句古話,說讀書要怎麼樣才能理解的?

生齊答: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師:我們讀幾遍了?

生:五六遍。

師:哦,也不少了,還有沒有興趣把整首詩歌連起來朗誦?

學生沒有回答,彼此觀望。我從學生的眼睛中看出了疑問,這個借班上課的老師,怎麼還要我們讀課文啊。

師:剛纔聽了大家的朗誦,誦讀的那麼精彩,我也想有個表現的機會了。同學們願意給我一個機會,也讓我表現表現嗎,怎麼樣?

學生興奮起來,教室中蕩起一陣掌聲。

我開始朗誦。對於這首詩歌,我潛心鑽研過幾個名家的朗誦錄像,自認爲是很能夠表現出李白的真實心理特徵的。在後半部分,我用微帶踉蹌的步伐,結合有些含糊的語音,來表現醉眼朦朧的李白的外在形象;用讚賞的口吻來誦讀“昔時陳王宴平樂”等句,試圖體現出李白以曹植自況的情感;及至“五花馬”三個短句,則全力表現李白不顧一切的豪放;“與爾同銷萬古愁”句,則在“同銷”“萬古”處拉出長音,“愁”字戛然而止,聲震教室。

一個短暫的靜默,然後,是驟起的掌聲,像大潮。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回到剛纔的問題上,現在,還有沒有興趣把整首詩連起來朗誦?

生:現在有了。

師:重複一下前面說過的話。剛纔我的朗誦,大家覺得可以借鑑的地方,就參考着來朗誦;大家覺得處理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誦。下面,自由朗誦詩歌兩遍。

學生朗誦的聲音,比先前高了很多,亂紛紛中雖然聽不出什麼頭緒,但能從學生的眼神和神態中,感受到他們此次朗誦的投入和忘我。

兩遍結束後,下課的時間也就到了,我進行了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反覆朗誦,應該說,已經初步走進了李白的心靈世界中。詩歌就是這樣,要想讀懂它,就必須不斷地朗誦。在朗誦中領悟,在領悟的基礎上再誦讀,如此循環,就可以逐步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就可以真正品味到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的美。當然,僅僅一個朗誦還是不夠的,要了解得更完整更理性,我們還需要了解詩歌的背景,瞭解詩人創作時的心理特徵,瞭解同時代其他詩人的生活樣式,這些,都是構成文學鑑賞的基本性因素。針對這課《將進酒》而言,大家就需要深入思考下面一個問題,那就是“李白在這首詩歌中,到底是在勸誰喝酒,爲什麼要勸酒”,把這個問題理解透徹了,也就能夠更好地讀懂那時那地的李白了。希望大家課下能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下課。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