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贈汪倫》的課堂教學實錄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贈汪倫》的課堂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日前,筆者聽了特級教師孫雙金的一節古詩教學課,感觸頗深。孫老師根據所教古詩《贈汪倫》這首送別詩的特點,巧妙設計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體詩歌,而且初步領會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確目標,激發學習熱情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贈汪倫》的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伊始,孫老師就告訴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相信大家一定能學好。我們先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贈汪倫》。”這顯然是一段經過精心設計的導語。導語不僅告訴了學生今天學習的是送別體詩,而且讓學生感覺到今天的目標稍高了一些——要學習一組送別體古詩,“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使其一上課就處於“憤”“悱”狀態,對提高學習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二、精讀一首,領悟表達方式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爲課後的廣泛閱覽打下紮實的基礎。《贈汪倫》是一首唐詩,而且好讀易懂,孫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始自終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掌握送別體古詩的表達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讀,瞭解詩歌大意。孫老師先讓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讓學生明白送別體詩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後指名讀詩歌,讓學生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詩歌大意;最後請兩名學生試說詩歌的意思,重在瞭解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學得生動、充實,基本上明白了詩歌的意思。

2.自學質疑,理清作者思路。學貴有疑。孫老師用明代學者陳獻章有關質疑的名言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希望同學們認真讀詩,善於動腦,提出你的疑問。孫老師願和大家共同進步!“學生聽了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汪倫爲什麼要踏着節拍、唱着歌送李白?“”爲什麼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卻在船即將離開時送?“孫老師並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導學生再次自讀詩歌,並讓學生同桌討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贈汪倫》一詩是汪倫用踏歌的方式送別李白的,表達了二人之間深厚的情誼。學生通過主動質疑、自讀釋疑、互助學習,完成了教學意圖。

3.自由誦讀,體會思想感情。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事實上誦讀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有效地吸收語言、轉化語言。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充分領悟其圖畫美、語言美、意境美。孫老師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倫分別的場面:“假如你是李白,會對汪倫說些什麼?”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通過學生口語交際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孫老師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誦讀全詩、領悟詩情,學生從聲情並茂的吟誦中讀懂了詩歌,領悟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遷移轉化,帶讀一組詩歌孫老師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分別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通過朗讀,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鐘,學生便讀懂了三首古詩,可見效率是很高的。課末,老師設計了開放式作業,佈置學生課後蒐集、吟誦有關送別氖瑁牆鏤慕萄У目佔溲由斕嬌甕猓嘌鴨⒄懟⑽招畔⒌哪芰欣諮鏤乃刂實娜嫣岣摺?br> 綜上所述,孫老師“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古詩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大綱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幾篇,豐富其文化底蘊。尤其在教學中,孫老師很好地充當了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組織學生質疑、討論,着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一點更值得我們借鑑。

一、質疑導讀

板書“李白”(旁打?)師:誰能把想到的告訴大家?生如數家珍: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詩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肅秦安附近,五歲遷居四川江油縣,還可算是我們老鄉呢!(衆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詩篇,有《靜夜思》《蜀道難》、《秋浦歌》……

生:我們學過《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即興背詩)

師:孩子們知道今天要學什麼嗎?生齊呼:《贈—汪—倫》(抽生板書課題,給“倫”注音,並教讀)

師:說說題目是什麼意思?生:“贈”就是“送”,“汪倫”是“人名”。

師: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倫和李白是什麼關係?爲什麼李白會寫詩送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思想?……

設計思路:運用“立體教學模式”“提問式”開講藝術,將學生從對舊知識的回顧引向新內容的學習,既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二、立體探究

師:孩子們提了不少好的問題,在學習詩歌時還會發現新的問題,怎麼解決呢?生齊:自己解決!

師:行!老師有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現在推薦給大家。

出示“學習建議”:自由組合選擇喜歡的方式學習,限時八分鐘。

1、朗讀法:朗讀全詩,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讀出重音、節奏;

2、繪畫法:選擇自己有理解的詩句作畫(注意不與插圖雷同),並作解說;

3、領悟法:對自己感興趣的詞語或詩句做深入研究,結合所查資料仔細玩味,寫出體會。

(生自主合作學習,師巡視、參與)

設計思路: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讀讀、畫畫、說說、寫寫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師:剛纔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

生:還是我們朗讀組的先來吧!然後較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的聲音真好聽,如果再注意點節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奮勇讀。師:你讀出了自己的理解,還有誰願意來挑戰他?

生:我是繪畫組的,但我認爲讀不該是朗讀組的專利,大家請看這幅畫——他邊指圖邊解釋道:李白乘船要離開的時候,聽到汪倫踏着節拍唱歌的聲音,他滿臉驚喜地轉過身來,所以第二句詩該讀出“驚喜”的語氣。(範讀)

師由衷讚歎:你不僅畫得好,說得好,還讀得棒極了!(熱烈的掌聲)

生:他的理解與我們領悟組的不謀而合,我們認爲,可能頭一天汪倫說今天有事不會來送行了,李白才獨自一個人乘船離開,他的心裏也許有一點憂鬱,“忽聞”一詞形象地表達出了他看到汪倫出現時驚喜萬分的心情。

(師來不及鼓勵)一生:我有個問題,李白本是汪倫請去的,可爲何李白走時汪倫卻不去送別呢?

師暗暗佩服:是啊!老師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倫不願意面對離別的傷感,於是約定不去送行,但最終還是來了。

生:我認爲這又是汪倫的刻意安排,就象當初用“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騙”李白去一樣,(衆笑)這種特別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給李白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忽聞”體現的正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師作出肯定,並順勢指導讀出由憂而喜的情感變化。)

師:(播放前兩句詩的情節動畫)假如你是李白,在一‘憂’一‘喜’之下,會想些什麼呢?

生:我想到這一段時間以來汪倫對我的種種好處,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倫是個多麼淳樸善良、熱情友好的人啊!……

師:願意以什麼方式來表現詩人的感受?(生自發品讀,書聲朗朗。)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後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師:作爲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脫口而出——

生齊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生:我認爲這首詩後兩句該這樣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應該讀重音,才能表示汪倫對“我”的情意深。(指名反覆試讀)

師:千尺是多深?(學生剛在數學中學過度量,沉默片刻後)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過話頭:我們上次量過了,我們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當於84層教室那麼高的樓房。

師:桃花潭真有那麼深嗎?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並沒有那麼深,這是‘誇張’的寫法。

師:真聰明!那爲什麼說‘千尺桃花水’不及‘汪倫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說:這裏又用了‘比喻’,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這桃花潭水的深,再說明比不上汪倫的情意深,以此表現情意的深厚。看看圖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體會他們依依惜別的深情了。

生:那麼“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應讀重音。(師肯定其說法,師生練讀。)

生: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第一行詩寫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詩卻變成了“我”,這是爲什麼呢?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的孩子!這個問題該怎麼解答,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生:“李白”是別人對他的稱呼,這裏是採用三人稱手法來自稱。

生:我認爲後兩句詩用“我”便於直接抒發感情,更顯出感情的真摯。

師:大家分析的很正確,詩的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抒情,敘事時李白將自己冷靜地置於三人稱,而汪倫的突然出現和特殊的送別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強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轉換成“我”是感動之餘情到深處的結果。

生:所以我認爲“桃花/潭水/深千尺”語調該稍高,“不及/汪倫/送我情”該略降,才能體現出李白和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同時給人語意完整的感覺。(範讀)

師:大家都知道怎麼讀這首詩了,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地朗讀吧?

(師播放錄音帶《送別》,抽生朗讀、背誦全詩。)

設計思路:子曰:“不悱不啓”,教師應做好學生求知路上的引導者,適時啓發、適勢啓發,方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結尾孩子的頓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三、評價歸納

(師生共同對學習方法、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完成板書設計。)

贈汪倫(lún)

李白(?)

將欲 深千尺(升)

憂鬱 驚喜 不及(感動)

忽聞 送我情(降)

設計思路:將歸納與板書有機融合,對本課進行梳理、回顧,概括、總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完整的知識。

  四、訓練遷移

抽出“優”“中”程度的兩位學生,詢問他們:今天準備完成什麼作業?

師歸納其意見,讓其餘同學自由選擇一兩項作爲家庭作業。

1、有感情朗讀、背誦,能默寫;

2、把李白和汪倫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3、課外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4、爲《贈汪倫》寫續篇(可採用詩歌形式),也可改編故事或製作連環畫。

設計思路: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於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嚐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體設計思路:

《新課標》對三、四年級詩詞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古代詩詞語言精美,生動,教學時切忌逐字逐句串講支解。本設計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從合作伙伴、學習內容、探究方式,到作業設計都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並有效利用音樂、繪畫、媒體教學等手段,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研自得,藉助想象、入境悟情,從而領悟詩意,體驗詩情。的確,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飛學生的思維,就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板書簡潔、明瞭,爲這一設計意圖做了較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