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恐龍無處不在》重難點突破

《恐龍無處不在》重難點突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重難點語句】

《恐龍無處不在》重難點突破

1、文章開頭一段話的用意是什麼?

解析:一般而言,文章開頭一段不外乎是引出話題,激發興趣,概括全文中心或造成懸念等作用。只要我們對文章的開頭作具體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參考答案:這一段內容與下文緊密相連,下文圍繞此段展開,因此,這一段點明中心,開宗明義,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於讀者理解全文。

2、科學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繫,給你什麼啓發?

解析: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就是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不同領域之間相佐證,促進科學的發展。明白了上述內涵後,再結合我們自己的學習便可作答。

參考答案:

在學習研究中,我們應用聯繫的觀點在學科內或學科間進行溝通,促進自己思維的發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意思對即可)

3、試對兩篇文章作一些比較。

解析:比較文章的出發點很多,如思想內容、表達技巧、語言風格、作者個性等。

參考答案:

⑴兩文的主旨相同,都證明了“不同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主旨。

⑵文體相同,兩者都是科普說明文

⑶語言風格相同。

⑷文章側重點不同,兩者雖然都寫到了恐龍的滅絕,但第一篇是爲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而第二篇則是以恐龍的滅絕原因爲探討的主題,用“被壓扁的沙子”作證據。

  【重點難點分析】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的問題,但由於目的不同,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第一篇是由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來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則探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

1、《恐龍無處不在》:

僅從題目上看,好像在介紹恐龍曾遍佈世界,但文章的中心卻是闡述“板塊構造”理論。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而引發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對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並不適應寒冷地區生活的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提出這一問題實質上爲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維路徑。

2、《被壓扁的沙子》:

本文與《恐龍無處不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開始並不急於對主旨進行闡述,而是先引入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擺出問題之後,纔來探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於“撞擊”而並非由於“火山”。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恐龍滅絕,但說明的中國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龍無處不在》以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支持“板塊構造”學說;而《被壓扁的沙子》則從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