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桃花源記》研討與練習說明

《桃花源記》研討與練習說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一、熟讀並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像

《桃花源記》研討與練習說明

設題目的是:

1、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並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

2、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作創造性的複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複述,也可以經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後,先複述故事,最後練習背誦。爲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裏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瞭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展史常識。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學過的有關社會發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號裏填入被省略的字: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淨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得更爲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着問“秦之後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後尚有漢魏,魏之後方爲晉。”作者不正面地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裏。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複前文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裏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爲外人道也。

設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裏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這裏指妻子及兒女。在現代漢語中,“子”是詞尾,無義。

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在現代漢語中,“無論”是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不值得。這個意思仍保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如“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不足爲奇”(不值得奇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