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陶淵明喜愛山水,不慕榮利,爲了養家,做過祭酒、參軍等小官。41歲時任彭澤令,僅80余天,以“不爲五斗米折腰”爲由離職,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篇一]

偉大的中國文豪留給湖南兩篇名文,一篇是《桃花源記》,另一篇是《岳陽樓記》。桃花源植根於武陵的桃源,岳陽樓定位於巴陵的洞庭,遊客前來問津、賞花、訪古、探幽,在不知不覺中,靈魂得到洗滌,境界得到昇華。

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桃花源記》傾注了陶淵明一生的深情和心血,並與詩人的品德、氣質、經歷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經歷了一系列政治上的紛擾。他發憤讀書,在《擬古》詩中說:“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遊”,頗具“大濟蒼生”的抱負。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先後出任祭酒、參軍等職,意欲通過做官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正直耿介的性格與黑暗腐朽的官場如水火冰炭,幾次都拋印而去,最後一次掛冠彭澤令,結束仕途。“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對於混跡官場,他追悔莫及。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篇二]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爲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爲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爲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一團一。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僞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爲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一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一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爲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一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爲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賞析[篇三]

《桃花源記》寫於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藉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願。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裏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醜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併成爲後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爲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併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爲這些只作爲引起和餘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裏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並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裏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願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藉助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爲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後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絃。“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於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着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