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父母的心》說課稿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父母的心》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一、說教材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父母的心》說課稿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至愛親情。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父親深沉的愛、母親溫暖的愛、手足真摯的愛。《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所寫。他年幼父母雙亡,只好寄居在體弱多病的祖父家中。不久,祖父也猝逝了。作者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因而特別渴望父愛、母愛。作者的編寫意圖是想讓學生們能夠理解父母對子女的至愛親情。這篇小說情節短小,但卻一波三折。父母的形象也在這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昇華。

  二、學情分析

初中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較重,不能理解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所以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而在這一單元中的學習都是有關於至愛親情的,所以,在教學上要注意學生的倦怠情緒。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人物的細膩描寫,理解文中父母的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體會至愛親情,學會理解父母和珍視親情。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應該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昇華爲自己的感情世界。我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敘事筆法”作爲教學目標,是因爲初中生擅長的文體是寫記敘文,但學生卻很容易犯記流水帳的毛病,讓學生在本文簡單的情節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說的中人物的描寫讓學生們看到了人物的特徵,然後瞭解了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父母爲其傾注了一切,但是理解父母辛苦的又有幾個呢?因此在情感上有必要讓他們學會體諒父母,懂得感激、孝順父母。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感悟、揣測人物,理解父母的感情變化。

(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情境創設法、講讀法

(情境的創設不可缺少,它就是餐桌上的那道開口湯,有了它課堂的情境才能引人入勝。情境教學可以爲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

(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初二的學生基礎好些的對課文的理解就透些,基礎不好的就難些,所以在課堂中講授是不可缺少的。對於農村中學的孩子來學,學習的條件有限,他們往往不會主動的去提前收集資料,所以講授可以轉化爲學生接受的過程。)

(文本內容需要多讀才能理解。吃不透文本也就理解不了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所以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誦讀後學生有個整體的對課文的認識。古代教學就處處體現誦讀的地位,現在,有些時候因爲要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誦讀在教學中的地位。)

學法:互動、合作

(課堂學習的氛圍很重要,這就需要學生們能在獨立思考後的基礎上互動起來。大家把各自的理解、想法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最後達成共識。這種互動在課堂上是不可缺少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特長,也讓學生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六、說教學程序

1、情境創設

收集表現出父母之愛的圖片,創設一個情境。然後發問。

導入:父母的愛是什麼?(生各抒己見)

是的,父母的愛不是閃閃發光的鑽石,不是津津有味的美食,它只是我們在悲傷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安慰,只是我們在寒冷時一個溫暖的懷抱,我記得有人說過:父母的愛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們則是那小小的帆,永遠也走不出那片海。無論我們多大,在父母眼裏我們永遠是孩子。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日本小說家所寫《父母的心》。

(提問式導入,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呼喚學生心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在導入語的召喚下,學生的內心感情會有所起伏,爲學生理解文本作鋪墊。)

2、整體感知(《課標》中要求的“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獲得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

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分角色朗讀,進入角色,體會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 教師 、文本之間的對話。不僅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合作探究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a、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

b、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在“送子”“換子”“要子”的情節中是怎樣來表現父母那濃濃的愛的?

(1)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的詞語。

(2)找出父母要回孩子時的理由。

(3)由以上分析可見這些描寫神態的詞語傳達出父母怎樣的心情?

對於這個環節,學生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學習夥伴共同分析、探討、總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課標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還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解決疑難”,所以處理這一環節需引導學生反覆閱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能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才能走進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捨的至愛真情。

4、拓展--講述“愛”的故事

播放韓紅的歌曲《天亮了》,師講述這首歌背後的真實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10時20分左右,在貴州麻嶺風景區,200多名遊客在馬嶺河峽谷谷底唯一的纜車乘坐點,等待乘坐纜車去山頂吃中飯。11時10分,一陣難以想象的擁擠後,面積僅有五六平方米的纜車車廂,竟滿載了35名乘客,又一次緩慢上升,10多分鐘後到山頂平臺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走過來打開了纜車的小門,準備讓車廂裏的人走出來。就在這一瞬間,纜車不可思議地慢慢往下滑去。纜車緩慢滑行了30米後,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墜去,一聲巨響後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斷裂的纜繩在山間四處飛舞…… 在纜車墜落的那一剎那間,車廂內來自南寧市的潘天麒、賀豔文夫婦,不約而同地使勁將年僅兩歲半的兒子高高舉起。結果,這個名叫潘子灝的孩子只是嘴脣受了點輕傷,而他的雙親卻永遠卻離開了人世……

韓紅從小沒爸爸,我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後母親又不在身邊,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她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有哪個孩子不願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她被父母這種本能的愛所深深打動,創作了《天亮了》。

(學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在感受文中父母的心之後爲學生講述一個這樣殘忍、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能夠加深學生理解父母的心。聽的時候很震撼,之後會引發思考。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子女就是貪婪的索取者。在你享受愛的同時,你是否明白這份愛?)

5、課堂活動

活動一、請學生們寫出想要對父母說的話。

活動二、請學生們把上述話語告訴父母。(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等。)

(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和父母的見面機會少,自然溝通的也少。這個活動的設計是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感情上孩子是愛父母的,但都缺少直白的表達,而父母有時愛的方式容易讓初中生誤解,所以這個活動,不僅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而且也加深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唯有理解了父母的心,學生們纔會寫出真摯的話語。這個活動,班級裏的學生都會也都能積極的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6、結束語

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不捨,父母的愛是對子女的心疼,父母的愛是爲子女哭泣的眼淚,父母的愛是與兒女一生相守的日子。讓我們爲這一家人祈福,願他們度過暫時的困難,永遠快樂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解讀、分析、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而成的。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求子

《父母的心》說課稿 貴夫人慾領養 猶豫不決

送子

《父母的心》說課稿 送大兒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捨

送子

《父母的心》說課稿 送二兒子 無精打采

送子

《父母的心》說課稿 送女兒 失魂落魄

索子

《父母的心》說課稿 索要女兒 痛哭失聲

(板書體現了重難點。把送子過程和父母的感情變化理出脈絡。從這個板書上,學生可以看到父母在送子的過程中忍受的煎熬。讓學生們明白父母的愛的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愛,是人類所共有的最美的感情。父母的愛是無私、真純的。作者自身的經歷,使他渴望父母之愛。爲我們構思出溫暖人心的父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