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

昨天上了一堂語文課,題目是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課堂上學生活躍的思維,精彩的發言至今令我難忘。

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初步瞭解了本文敘事內容之後,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先找同學誦讀課文的開頭部分,分析“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麼名字!”學生們紛紛猜測不知道母親名字的原因,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說因爲當時年紀太小不記得了,有的說是因爲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願記起,也有的說文章是故設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當我告訴孩子們,封建社會時,婦女沒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後,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稱爲某某氏時,學生臉上露出了極爲驚訝的表情,他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也讓我心生感慨。我又補充說,不僅鄒韜奮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一代宗師——季羨林也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他在《懷念母親》一文中,也曾談到這種遺憾,學生們沉默了。

我又找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的結尾,爲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我分別採取師生同讀,學生範讀,女生齊讀的方式。最後,我拋出一個問題“兩段文字中,你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思路活躍,“念”“贊”“惜”“悔”“嘆”“愛”“恨”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這些極富個性的解讀,彷彿如繽紛的花朵一一呈現。最後一個學生的“哀”字,爲課文情感解讀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驚歎!因勢利導,乘勝追擊,我緊緊抓住“哀”字,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索。

“一個女人,很年輕的時候就擔起了家庭的責任,她沒有享受過青春的快樂,她的生命沒有開放,就已經凋零了,這不是一種‘哀’嗎?”小雪臉上彷彿有憐惜劃過。

“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母親只有二十九歲,一個在世上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暫的一生中卻操勞不止,結果連一個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讓人心生‘哀愁’?”

“‘母親很有才具,在給妹仔講故事的時候,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頬上涌流着。’我想,此時母親哭的含義是很豐富的,她既爲自己哭泣,也爲將來的女兒哭泣,因爲自己的今天又何嘗不是女兒的明天?”聽到這樣的發言,我簡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親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裏,她一定可以成爲社會上的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正是因爲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母親的才華沒有施展的機會,母親沒能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價值,她對自由的追求,她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全都葬送在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務上,母親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你們注意到這個細節了嗎?”張多發言的時候,總是有理有據,“在母親和妹仔雙眼滾動着淚珠的時候,‘我’家裏的男子漢,竟然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的原因是什麼,由此可見,在那樣的一個家庭裏,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壓根就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她對生活的嚮往,對理想的執着,壓根就沒有人體察,更不用說理解了,母親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獨的,是踽踽獨行的……

老師,我也來說說……

課堂上不時地爆發陣陣掌聲,課堂氣氛緊張而熱烈。沉靜時,有潛流在暗涌,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騰,學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時思維的火苗在燃燒。激烈處,孩子們慷慨陳詞,引經據典,分析得條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語讓我驚異,這還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們?如果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也會將地球撬動!

我喜歡這樣的課堂,更喜歡孩子們激揚文字的時刻。我常常抱怨孩子們上課不願意發言,可是今天,我發現我以往的認識是多麼的粗淺,不是孩子們不願意發言而是我的苛責、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表達。我總是認爲這個題的'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才能得分,我什麼時候關注過他們的情感體驗?關注孩子,傾聽孩子,你一定會聽到課堂上花開的聲音,一定會聽到人間最美的天籟。

  鄒韜奮《我的母親》教學反思2

教讀散文時作爲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着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着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爲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爲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爲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