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1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爲什麼不沿着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槓桿、體比重等理論。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

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裏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仍穿着舊袍,手裏捧着一本書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2

北朝學者張天龍在京講《尚書》,十二歲的學生祖瑩趕去聽課,匆忙中錯把《曲禮》當成《尚書》拿在手中。

等他發現帶錯了書時,老師已經走上講臺。他深知老師嚴厲,只好惴惴不安地低着腦袋,不敢聲張。說來也巧,老師偏偏點名叫他朗讀課文。這下可糟了,瞭解此事的同學都爲他捏了一把汗。

不料,祖瑩卻手捧《曲禮》,流暢地背誦了《尚書》中的三篇文章。老師一邊看着原文,一邊滿意地點着頭。

下課後,祖瑩的同學李孝怡向老師說穿了祕密。博學強記的張天龍非常驚奇,不但沒有批評祖瑩,反而和顏悅色地詢問他是如何熟記課文的。

原來,祖瑩從小熱愛讀書,八歲就能背誦《詩》、《書》。他父母擔心他過於刻苦,累壞身子,夜間便把燈收藏起來。

可祖瑩的心眼兒挺靈,又想出了巧主意。每天傍晚,他悄悄地把火藏在灰裏,等父母睡着後,就遮住窗戶,燃火夜讀。

陳天龍聽罷祖瑩的'述說,激動不已,連聲稱讚說:“如此發憤攻讀,將來前途無量!”

後來,祖瑩果然成了一個才學出衆的人。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3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只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爲了滿足如飢似渴的求知慾,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乾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後,對於某些爲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着手寫書。爲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着批判精神、閃耀着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4

新書買回來了,我們都會很愛惜地翻閱,甚至還有人爲它包上個封面。可是,一些名人居然有毀書的怪癖。英國化學家戴維看書時,常常把書頁撕下來看,看後又扔了。這使他的`學生們大爲震驚,而他輕描淡寫地說道,這樣看方便,再說,我一生沒有時間把任何一本書讀兩遍,也不打算讀兩遍。

拿破崙也喜歡看書,就是行軍時他也帶不少書。據說他馬車上有個書架,他在行駛時一邊看書一邊若有所思,看完就將書從馬車的窗子裏扔出去,他認爲,一本書對他有一個啓示足夠了,再多也消化不了。每次他出行,他的隨從會把車裏的書架重新裝滿。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5

狄仁傑,字懷英,出生於公元630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因有異才任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後任宰相,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狄仁傑的家庭,既是世代書香門第,又是世代官宦。他的祖父狄孝緒,在唐太宗時就因精通五經而被任命爲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也是個大學問家,在任夔州長史後,仍然手不釋卷,孜孜以求。狄仁傑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深受上輩的影響,從小便養成了喜歡讀書的.習慣。他讀書的時候有三個特點:一是鑽研精神強,致力於讀懂弄通。有的經史中,對當時的歷史事件,往往只用一句話帶過,而他卻抓住不放,查閱大量資料,非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不可。二是寫讀書筆記。他認爲,史籍浩瀚,事件萬千,光憑腦子記憶是有限的,必須藉助於筆記。正是從這個思想出發,他凡是讀書,便行摘記,僅三四年中,他便摘記了近七十萬字,這爲他後來運籌治國良策提供了豐富的借鑑資料。三是讀書時精力集中,不受任何干擾。即使跟隨父母走親串友,趁大人談話的時候,他也掏出書來讀上幾頁,絲毫不受干擾。

狄仁傑九歲那年,他有個鄰居在當地堪爲一霸,橫行不法,那鄰居家中有一個奴才因仗勢欺人被殺。這家主人送上厚禮,告到縣衙,縣衙派班頭前來了解案情,捉拿兇手。班頭帶人走訪了被殺者的左鄰右舍,都未能提供破案線索,心中很是焦急。這時,有人建議從孩子們身上打開缺口。班頭以爲這個主意不錯,便帶領衙役們來到了當地的私塾。他說明來意後,孩子們果然爭先恐後地爲他提供了不少線索。一時間,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即使班頭大聲強調要按次序發言,孩子們仍然搶着先說。

就在此時,班頭髮現,在孩子們爭着發言的時候,只有一人端坐不動,繼續讀書,好像教室裏的一片喧譁,和他根本無關,也好像根本沒有聽見。班頭很生氣,便上前訓斥說:“你是誰家的孩子?爲何一言不發?難道你一點線索也提供不出來嗎?”

那孩子見問,並不害怕,慢慢擡起頭來,不屑地看了那班頭一眼,昂然回答說:“我叫狄仁傑。書本中的聖賢太多了,我每天在爭分奪秒地接待他們還接待不完,哪有時間來應付你們這種庸俗不堪的小官吏!”

那班頭本想再怒責幾句,但他手下人悄悄告訴他這孩子的父親叫狄知遜,是夔州長史。班頭覺得自己惹不起人家,只好不再言語,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狄仁傑以飽學多識考中舉人,任汴州參軍。後來,工部尚書閻立本發現他有異才,便推薦他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後遷大理丞,掌管刑獄。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他處理了一萬七千件案子,公平合理,沒有一人上訴喊冤的。當地百姓稱讚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武則天執政後,對狄仁傑非常器重,任命他做了宰相,並尊稱他爲“國老”。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6

在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爲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拚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着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繼續讀下去。 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戶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爲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着頭髮,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髮,立刻驚醒。

於是,後人用“懸樑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7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別人家借來,每一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了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有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8

前蘇聯的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爲家庭極爲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十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麪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着。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他爲了讀書,受盡了屈辱。十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幹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爲讀書,還捱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爲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

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9

五歲的張海迪因患有脊髓病,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手術後她只能一動不動躺在牀上,可她仍然刻苦學習知識,她從鏡子裏面看書。就這樣,她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後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部門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海邊診所》。當張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她深深地感動了。

張海迪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每天背熟10個單詞,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畢。這可見古人是多麼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總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託到後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悶悶不樂的,他們不知道,只有經受住嚴峻的考驗,並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10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爲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爲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爲“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