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

平易近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度和藹可親。指態度謙和藹,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

【歷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後,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攝政輔佐成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魯國去。

伯禽受封到魯國,三年後才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問:“爲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齊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卻在五個月後便向周公彙報了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爲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周公聽完,感慨地說:“魯國將來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令如果不簡易平和,人民就不願意接近;政令平易,貼近民衆的生活,人民才能歸附。”

【成長心語】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着馥郁之香。爲人謙和,人必親之;盛氣凌人,大擺架子,人必遠之。這就是姜子牙斷言魯國將來必將臣服於齊國的原因。其實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在爲人處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傲慢只會將自己孤立起來。反之,尊重別人,謙遜溫和,人們自然喜歡親近你。

胡服騎射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

【釋義】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

【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國君,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着趙國的發展前途。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改革一番。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於是,爲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爲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對策的,怎樣有利於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於古人的舊法。”趙武靈王抱着以胡制胡,將西北少數民族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頒佈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着胡服,習騎射,並帶頭穿着胡服去會見羣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後,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着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戰疆場,並結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演習。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下,國民的生產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接連打敗了臨近的中山、東胡等國,向北開闢了上千裏的疆域,趙國日益壯大起來。

【成長心語】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爲佳話。其實,人的一生中,不論在任何領域,都會遇到各個領域的強者,面對這些強者,最重要的是“把起點放低”,取長補短,在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有人覺得努力學習很苦,但當你看到自己的進步,理想逐漸實現的時候,即使再辛苦,心裏面也會長存一分甘美,終生回味。

推薦閱讀:外國曆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晉文公退避三舍寇母遺畫教子的歷史典故歷史河畔,繁星璀璨豫讓漆身吞炭的歷史典故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