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有關成語的典故

有關成語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關成語的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成語的典故

  舊病復發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後,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於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爲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半夜雞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裏學雞叫,然後把剛剛入睡的長工們喊起來下地幹活。日子一長,長工們對雞叫得這樣早產生了懷疑。小長工小寶爲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裏,他獨自躲在大車後邊觀察院內動靜,不一會兒,只見周扒皮悄悄來到雞窩跟前,伸長脖子學雞叫,隨後又用棍子捅雞窩,直到公雞都叫了起來,他才離開。

小寶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長工們,大家非常氣憤,都到地裏睡覺去了。天亮後,周扒皮到地裏一看,長工們都在睡覺,他舉起棍子又罵又打。長工們不甘心受壓迫,他們想了個對付周扒皮的辦法:當天夜裏,正當周扒皮在雞窩跟前學雞叫的時候,躲在暗處的小寶喊了聲:“捉賊!”早已準備好的長工們紛紛跑來,對着周扒皮一陣亂打。地主婆聞聲趕來,說明被打的是老東家,大家這才住手,並故意表現出驚訝的樣子。地主婆無可奈何地扶着狼狽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裏去,長工們見狀都高興得笑起來。

  後生可畏

出處《論語·子罕》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釋義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爲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樑上君子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爲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爲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裏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着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纔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爲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着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爲一個大家都稱讚的好青年!後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食不甘味

戰國後期,有齊、秦、楚、燕、韓、魏七國,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國是最爲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見楚威王,要挾說:“如果楚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聞聽大怒,下令把秦國使者驅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實力不足而焦慮不安,如果強秦發兵入侵該如何辦呢?恰在這時說客蘇秦(曾任趙國相國、武安侯)前來拜他勸楚威王與趙、魏等國聯合起來抗秦。楚威王一聽,十分高興,說:“非常感謝你的妙計,我正爲這件事‘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現在就按你的計策去做。”

【釋讀】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或身體不好,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感恩圖報

解釋:對於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並想辦法報答。圖:謀求。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划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爲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着感激的語氣說:「因爲你爸爸救了我,我纔能夠活着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爲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當務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爲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爲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爲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

【釋讀】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魏略》曰:‘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性好學,漢末爲諸生,帶經耕鋤。”《漢書·兒寬傳》:“兒(ni)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爲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其精如此。”

  釋義用法

常林、兒(倪)寬家貧,但好學不倦,去田間耕作時,也帶着經書,一有空就誦讀。後以此典稱揚人貧而好學。

  用典形式

【帶經】明·唐寅:“貧士園無一食蔬,帶經猶自力耘鋤。”

【帶經人】宋·曾鞏:“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裏帶經人。”

【帶經鋤】北周·庾信:“無機抱甕汲,有道帶經鋤。”宋·劉筠:“時陪折俎宴,頓異帶經鋤。”清·王士禛:“逃名東海上,時復帶經鋤。”

【倪生經鋤】宋·蘇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家學經鋤】清·錢謙益:“家學經鋤世所欲,會稽竹箭比南金。”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分香賣履

典出《三國志·魏主傳》。

三國時的曹操是當時的一代梟雄。他叱吒風雲,挾天子以令諸侯,縱橫天下三十餘年,才削平羣雄,統一了北方,進爵爲魏王。

曹操晚年,患有嚴重的頭疼病,且經常發作。他頭疼病發作的時候,頭痛得像要裂開來一樣。雖經宮中太醫無數次診療,但毫不見效。後來他把名醫華佗請來診治,華佗認爲曹操的病竈在大腦,需打開腦殼,取出病竈,才能治癒。曹操認爲華佗想謀害他,竟下令將華佗殺死。

華佗死後,曹操的頭疼病無人能醫,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起來。臨終之前,他把曹洪、司馬懿等召到病牀前,囑咐將長子曹丕立爲繼承者,又把自己的侍妾都叫來,吩咐近侍把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賜給她們,並囑咐她們說:“我死了以後,你們要勤習女紅,學會做絲鞋的本領,以便將來生活困難的時候,可以賣了自給自足,維持起碼的生計。”

諸侍妾都淚流滿面,哭着答應。

曹操又留下遺言,把衆多侍妾全部遷往銅雀臺居住,讓她們每天在臺中設祭。他又怕自己死後有人盜掘他的墳墓,吩咐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七十二處疑塚。曹操一一囑咐完畢,長嘆一聲,氣絕而死。

後來,“分香賣履”這個典故,用來形容一個人臨死前對妻兒的留戀、關愛。

  紅葉題詩

唐寅繪《紅葉題詩圖》

典出《云溪友議》。

唐朝宣宗時,年輕書生盧渥到京城參加考試後,帶着一個僕人外出遊玩。他倆偶然經過後宮外面的一條小河時,盧渥突然發現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紅葉,葉上隱隱有字,頓時發生了興趣,馬上讓僕人把那片紅葉撈了上來。

僕人把紅葉交給盧渥,盧渥一看,紅葉上題着一首五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讀完詩,心中暗想:

“這紅葉一定是宮中一位很有才氣的宮女題詩後順水漂出來的。這些年紀輕輕的宮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棧,把紅葉珍藏在衣箱裏。不久,發榜了,盧握渥高中進士,隨即被派到范陽去做地方官。

過了一段時間,唐宣宗看到後宮宮女太多,決定放出一部分宮女嫁人。盧渥也獲准到長安挑選一個宮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趕到長安,挑選了一個文靜而秀麗的宮女回到范陽。他雖然很喜歡她,但又不免想到那個在紅葉上題詩的宮女。

回到范陽後的當天,盧渥就和那宮女成了親。洞房花燭之夜,盧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紅葉,想對妻子講述紅葉上的詩以極當時撈到紅葉時的情況。不料他妻子一見到紅葉,萬分驚異,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一聽,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說:

“你就是那個題詩的宮女,真是太巧了!”

“當時我偶然在紅葉上題了首詩,放在河中,沒有想到被郎君撿到,還一直珍藏着,這真是太巧了!”

“這是我們的緣分呀!”盧渥說。

兩人四目相對,無比激動興奮。第二天,盧渥的親友都知道了這件事,他們簡直不相信這是真的。有人讓盧渥妻子當場題詩一首驗看筆跡,結果筆跡一模一樣。

後來,“紅葉題詩”這一典故,用來描寫情思、閨怨,也用來描寫良緣巧合。

  樂昌破鏡

典出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政事混亂。陳後主不務政事,沉醉於聲色犬馬之中。

太子舍人徐德言,娶陳後主之妹樂昌公主爲妻,公主姿色絕佳,世間罕有。徐德言知道陳王朝不會長久,社會動亂不可避免,也深爲妻子的命運擔憂,於是對妻子說:

“以你的美貌,國亡後你一定會被權貴之家佔有,我們夫妻情分難以保留。如果我們之間情緣未了,就應該有機會相見,見面時須有一信物。”

於是,徐德言將一面銅鏡破爲兩半,夫婦各執一半,約定以後每年正月十五將破鏡拿到都市去賣,只要一方看到破鏡,就設法尋找。

果然,陳被隋滅後,徐德言夫婦離散,其妻被越公楊素徵入府巾,寵愛有加。徐德言歷經千辛萬苦,跋涉到京城,正月十五日到集市之上,就有一僕人高價出賣破鏡。德言將僕人領至他的住處,講述緣由,將自己所藏半面破鏡合於一處,並在上面題詩一首。

僕人將鏡拿回,陳氏見詩後傷心不已,悲泣不食。楊素弄清事情原委,也有些感慨,於是召來德言,將陳氏歸還給他,夫妻二人終於團圓,返回江南,共度餘生。

後來,“樂昌破鏡”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夫妻離散或分離後又團圓。

  許由洗耳扇面

典出漢·蔡邕《河間雜歌·箕山操》。

帝堯是我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這一年,中原連遭水災,帝堯爲此而感到憂心如焚。他感到自己無力治理天下,便想把自己的帝位禪讓給有才能的賢德之士。於是,他向自己的老師尹壽請教,請尹壽舉薦賢人。

尹壽向帝堯舉薦了許由等人,於是,帝堯派人四處去尋找他們,可過了好長時間,卻一個也沒有找到。

又過了一段時間,帝堯終於打聽到許由隱居在箕山,就派使者帶着玉璽來到箕山找到許由,對他說:“我們大王聽說你的賢名,我拿來帝王的玉璽,要把天下禪讓給你,請你不要推辭。”

許由聽了,長長嘆了口氣說:“一個人立下了志向,就會堅如磐石,不可動搖。我志不在天下,而在山水之中。餓了,就上山採些果子充飢,渴了,就捧幾口河水喝。我這樣悠然自得,在這清幽的環境中修身養性,真是其樂無窮。哪裏想求得什麼官職呢?現在你們大王竟想把天下禪讓給我,我怎麼會接受呢?”

使者聽了,知道許由這樣的隱士是決不肯接受禪讓的,就回人向帝堯稟告。帝堯聽了,也只得算了,以後再另擇賢人禪讓。

而許由等使者走後,獨自翻過後山,不覺來到山下的潁水邊上,自言自語地說:“水清如此,而我偏要受這股濁氣,聽這種濁話,我的兩耳,不免污濁了。不如用這清水來洗它一洗吧!”

於是,許由走近水邊,俯身用清水來灌洗兩耳。

後來,“許由洗耳”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以接觸塵俗的東西爲恥辱,心性曠達於名利之外。

  一笑千金

典出《賈氏說林》。

漢武帝與寵妃麗娟一起賞花。

花園中,薔薇花蓓蕾初綻,在微風中輕輕擺動,似乎是在羞澀、多情地笑着。

“你看,花在笑呢!”漢武帝說。

麗娟問漢武帝:“花笑,固然是好看的。但難道能比美人的笑還要好看嗎?"漢武帝說:“花的笑容、當然勝過美人的笑容。”

麗娟聽了,開玩笑地說:“那麼,這花的笑容,也是可以用錢來買的嗎?”

“當然可以。”漢武帝輕鬆地答道。

麗娟聽了漢武帝的話,立即讓侍者取來黃金一百斤,作爲買笑的錢,讓漢武帝高興了一天。

後來,“一笑千金”這一典故,用來形容美女之笑,或用以比喻買笑追歡。

  【東施效顰】

西施有心痛病,總是皺着眉走路。村子裏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讚不絕口。

村子裏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醜陋,她看見後,認爲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於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皺眉蹙(cù)額地走在村莊裏。

可是,事與願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都避得遠遠的。後來人們用“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

  典源出處

漢·劉向《說苑·善說》:“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流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悅)之,遂造託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莊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翠蓋而(xi)犀尾,班麗袿(gui)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yi)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hu)澤予,昌州州,諶(kan)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chan)秦逾,滲惿(ti)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爲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揄(yu)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爲令尹,爵爲執珪,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逾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遇僇(lu)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釋義用法

鄂君子皙爲楚王母弟,年少貌美,划船的越人見其美,作歌誇讚他,鄂君子皙對他們表示親近,“舉繡被而覆之”。後用此典指美男;也用來指以色事人的男寵等。

  用典形式

【繡被】唐·李商隱:“錦帷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宋·劉騭:“霓裳猶未解,繡被已成堆。”明·陳子龍:“何堪繡被焚香夜,面面衡湘帶曉風。”

【鄂舟】清·黃景仁:“記鄂舟雨夜,同眠繡被;彭城佛寺,相贈檳榔。”

【同繡被】清·鄭燮:“南堂夫人賜金兕,北堂相公同繡被。”

【奉繡被】南朝梁·吳均:“願言奉繡被,來就越人宿。”

【妒鄂君】唐·溫庭筠:“博山香重欲成雲,錦段機絲妒鄂君。”

【詠鄂君】唐·皮日休:“連錢錦暗麝氛氳,荊思多才詠鄂君。”

【鄂君船】唐·陸龜蒙:“回看帝子渚,稍背鄂君船。“明·徐:“隔岸數聲湘女瑟,中流千里鄂君船。”

【越鄂裘】宋·劉筠:“夕勁淮陽桂,晨悽越鄂裘。”

【翠被君】宋·蘇軾:“我遊清潁尾,想見翠被君。”

【舟中鄂君】唐·韓翃:“春風落日誰相見,青翰舟中有鄂君。”

【繡被留歡】金·元好問:“繡被留歡香未減,錦書封淚紅猶溼。”

【繡被掩口】宋·吳邁遠:“幽芳遠客悲如何,繡被掩口越人歌。”

【鄂君繡被】宋·錢惟演:“鄂君繡被朝猶掩,荀令薰爐冷自香。”清·錢謙益:“鄂君繡被歌誰和,且試燈前一局棋。”

【越人翠被】唐·顧況:“越人翠被今何夕,獨立沙邊江草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