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遠去的年味作文

遠去的年味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年味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是母親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叫年味。下面是遠去的年味作文,歡迎參考閱讀!

遠去的年味作文

  【篇一:遠去的年味作文】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着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穀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說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竈。

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用麥芽糖汁做成的竈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竈時給竈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了。送竈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着過年開始了。臘月的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綵;戶戶圍着餐桌、抱着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雲散,所有的豐收、喜悅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後,村裏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着或趕着身上披掛了彩紙摺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爲了驅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戶戶點燃用玉米、蕎麪捏的燈盞,小孩挑着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爲一體,相映成輝。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後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人們則割足枯蒿茅草爲“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戶戶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

人們爭搶着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篇二:遠去的年味作文】

今年我在奶奶家過年,那兒的年味可濃了!家家貼春聯,戶戶掛紅燈籠。鞭炮聲,五光十色的煙花和朦朧的硝煙到處都是。一輛輛汽車涌進山村,走下來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禮包的人,他們歡歡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兒,蹦蹦跳跳地走到廣場上,走在我兩旁的還有我的爸爸媽媽。走着走着,我發現廣場中心被人們裏三圈外三圈地圍了個水泄不通。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趕緊跑過去湊熱鬧。我好不容易擠到最裏面,定睛一看,原來是舞龍。只見幾個大漢身着黃袍,人手一根粗長棍子,撐起那條巨大而威武的布長龍。鑼鼓聲中龍舞起來了。瞧!它先繞着場地踱步一週,然後時而翻騰而起,時而俯衝而下,時而首尾相接旋轉不止,時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隨着鑼鼓的打擊越發激烈,龍的身體如高山一般盤起來,龍頭高高昂起,搖動着那對衝天的角,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一身抖動的鱗片閃爍着耀眼的金光!最後,龍把頭昂得更高了,它出神地凝望着遠方,猛得張開口,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似乎在仰天長嘯!頓時,觀衆羣中爆發出來的暴風雨般的掌聲與喝彩聲一陣接着一陣,此起彼伏,經久不息,看來觀衆們都被這場舞龍表演所征服。

下午,一陣“噼啪”的爆竹聲傳入我的耳朵,接着是一陣音樂的奏鳴,一個“大頭娃”笑呵呵地跨入了奶奶家的庭院,他拱了拱手,“拜年了,拜年了”說了一串吉利話。在他身後有一羣小孩,每個人身前有一個可愛的馬頭,身後有一個光滑勻稱地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潑。我饒有興趣地打量着他們,而奶奶則快活地喊道:“喲!是跳馬燈的!”話音剛落,他們轉着圈兒一下前一下後地跳起舞來,乍一看還真像一羣活潑的小馬駒在跳躍。我拍手叫好,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忙遞過去幾個小紅包……

夜晚是最迷人的。夜空在鞭炮與煙火的交織中成了一個絢爛的大花園。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變化,彩色的光一閃一閃地把山水房屋映襯得五彩繽紛,變幻不定。我們跑出去一看,大橋上正在放焰火,一陣陣銀鈴般的歡笑從那兒傳出來,在山村中迴響。我們也放了起來。看着這美麗的煙花,爺爺和奶奶都樂了,我則依偎在媽媽身邊,燦爛地笑了。我們的煙花剛放完,山那邊又有煙花在空中爭奇鬥豔。

啊!山鄉的年味是團聚的,是快樂的,是幸福的!我愛山鄉,更愛山鄉的年味!

  【篇三:遠去的年味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腳步聲近了,學校也開始放假了。今年我們到奶奶家過年的,那裏的年味可濃了,家家戶戶都掛紅燈籠,貼春聯,置辦年貨,買新衣服,買爆竹煙花……,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這年貨是要提前置辦的,在年前十幾天家家戶戶忙活開了,蒸饅頭、做糕點、做粿、做豆腐……奶奶也忙着爲過年做各種準備,爺爺奶奶家的一隻年豬有三百來斤重,爺爺請來師傅幫忙宰殺。

走在街上,到處一片喜慶的景象,行人個個興高采烈,路邊的商店也十分熱鬧,還有人拎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地趕回家過年。

除夕這一天,每家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因爲今天要給祖先燒紙,以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又忙着貼春聯、福字,一般中午前一定要做好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着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品着美酒,互相干杯,說着吉祥祝福的話語,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接着放鞭炮、煙花,夜空在鞭炮與煙花的交織中變成了一個絢爛的大花園,看着這些美麗的煙花,我在院中手舞足蹈,爺爺和奶奶都樂了。到了八點,大家開始看春晚的節目,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還給我和小弟弟準備了紅包,說這是壓歲錢。

啊!家鄉的年味是團聚的、是溫馨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年味!

  【篇四:遠去的年味作文】

快過年了,太爺、太祖母一直盼望着我們回老家過年。我打小在那裏度過無數個熱鬧傳統的春節,喜歡一大家子放煙花鞭炮,所以每逢春節都有好幾堆不同種類的炮竹等着我們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縮在空調房裏怕出來。一直到大年三十前兩天,才被太爺打來的電話風塵僕僕地催回老家。這兒幾條街的小孩兒全是我兒時的摯友,老老小小都認得。看見我們拉着一車子年貨禮品回來,眼裏都閃着羨慕的光直說太爺、太祖母有福氣。我聽着有些愧疚。

臺太祖母知道我們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準備好了春節的各項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裏。我看到兩位老人臉上紅潤的光。晚上內屋、堂屋裏坐了兩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廚房裏忙着,太爺、太祖母被兒女子孫位坐在中間,不說話也不動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張宸熟稚嫩的臉上撫摸,傻傻地笑。吃晚飯,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風大,執意要在屋裏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們被安排到條件最好的一間房裏,我嘴裏直喊冷。太祖母說:“有熱水袋還冷?”我隨口回了句:“哪有空調暖和?還沒電熱毯。”第二天,吃着太爺買來的全家鄉最好的包子,太爺勉強問:“你們要不明天回家?別凍着了。”說罷,轉身進了裏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執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幾堆炮竹放完。太爺、太祖母先是一愣,繼而眼裏灑滿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電話叫了幾家子一起來。煙花在低空中絢爛,鞭炮聲在耳旁畔迴盪,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太祖母又說:“放炮竹可以驅散晦氣,嚇跑邪鬼。”這話雖是往年太祖母同樣的叮囑,卻寄託了太祖母對子孫後代年年的囑託,並祝福和希望老人仍開心地說着,嘮嘮叨叨。依稀地,一個小女孩兒正摟着老人的脖頸,是兒時的光啊,那老人懷念的舊時光。老人沉醉在那時光裏。忽而,太祖母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點看不到你們了。”我驚愕在那裏,家鄉里沒有人告訴過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嘆。我的心像被煙花末燙了一下。

兒時,與太爺、太祖母在炮竹煙花中相守的時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決計要在家鄉多留幾天,好好把握在家鄉的時光,好好欣賞家鄉的炮竹,好好珍惜來自家鄉的愛。

  【篇五:遠去的年味作文】

去年春節前十多天,爸爸說,我們還是回家鄉過年吧,深圳過年太沒有味道了,家鄉的年味要比深圳濃得多。我問爸爸,什麼是年味呀?爸爸說,年味啊,是過年的味道。你回去知道了。

我從小在深圳長大,對家鄉實在沒有什麼印象,過年呢,更不要提了,根本不知道家鄉的過年是什麼味道。於是,對於回家鄉過年滿是期待,恨不得一下飛回家鄉。但爸爸說,離過年還早呢,我們慢慢玩着回去。我們由長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陽,然後到了爺爺住的那個叫源頭的小山村。

沒有深圳的高樓大廈,沒有深圳的車水馬龍,沒有深圳的霓虹閃爍,故鄉有的是連綿的羣山,崎嶇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莊。但是,在這裏,我確確實實體會到爸爸所說的濃濃的年味。

先說家鄉的打餈粑吧。故鄉習俗,過年是要打餈粑的。打餈粑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後放在蒸籠裏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個很大的石臼中,兩個身強力壯的男人用兩根比我小腿還粗的木杵往石臼裏使勁搗,大約幾分鐘後,糯米搗成了糊狀,把它用木杵挑出來,放在一個簸箕裏,女人們蘸一點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團一小團的,再把它壓扁,做成圓圓的餅狀,餈粑做成了。打餈粑時,竈裏的柴火是紅紅火火地燒着,蒸籠裏的熱氣是撲撲騰騰地升着,男人們把石臼搗得轟轟的響,女人們手忙腳亂地揉着餈粑,我們小孩子呢,在那裏亂竄着,笑着叫着添着亂,一派過年的熱鬧景象。

再說說殺過年豬吧。故鄉過年,不論家中富有或貧窮,都是要殺豬過年的。一大早,爺爺請了兩個殺豬的屠夫過來了。大家把豬從豬舍裏趕出來,那豬可真夠肥大的,爸爸說,起碼有300多斤。一個屠夫上前抓住豬的耳朵,另一個屠夫從後面抓住豬的尾巴,把豬按在一條凳子上。這時,爸爸走過來對我說,你到屋裏去,太血腥了,兒童不宜。我滿心的不情願,但又怕爸爸罵,只好走進屋子裏面,耳朵裏卻聽見豬淒厲的叫聲。過了一會,豬不叫了,我又偷偷地跑了出去,看到豬已經被宰掉了。屠夫們忙亂着,把肉切成一塊塊的,放在桶裏醃着,爸爸說,這是用來熏製臘肉的。連村裏的幾隻狗都趕來湊熱鬧,在那裏亂竄,一個屠夫飛起一腳,把一隻狗踢得汪汪叫。連空氣中都洋溢着過年的熱鬧氣氛。

當然,年味最濃的還是放鞭炮了。我們知道,在深圳過年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家鄉不同了,大家說,過年不放鞭炮,等於沒有過年。所以家家戶戶過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這可樂壞了我,從一回家,跑到村裏的小賣部買了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放鞭炮——當然,我是經常有空的。我們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劃火柴一樣的擦炮,摔在地上爆炸的摔炮,還有點着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的沖天炮;晚上,我們放煙花,放禮花彈。那時,恰好是我爺爺的70大壽,煙花爆竹多得不得了,讓我放得不亦樂乎。但爸爸說要我注意安全,少放爲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個村莊的上空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煙花,耳朵裏傳來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那種熱鬧的情形,真是讓我興奮不已。

至於提着鞭炮去拜年,收到壓歲錢和無數的紅包,我不多說了,總之,去年過年我真正體會到了爸爸說的過年的年味。

  【篇六:遠去的年味作文】

年的味道,這久違的感覺,在這樣的一個偶然的場合,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涌上了心頭。眼前的所見夾雜着年關將近、日益迫切地歸家的之情,以及一個人長年獨自在外生活的種種不易,讓我更加迫切的珍惜這份來自於心底最爲真實的一份感覺,一份逝去的衝動。

家鄉,確切的說是老家山東,那裏的年別有一番韻味。似乎家鄉的年味每年都來的特別早,一入臘月,我們那裏的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用的面、油,開始陸續的趕集籌備過年犛肉、包餃子用的調料,炒菜、蒸菜饃豆饃、花糕用的蔥、芫荽、粉條、紅豆、棗,過油用的魚等,逢集去敢,數落着買,生怕落下什麼。過了臘月中旬,隨着外出打工的親人掙錢的歸來,孩子的放假回來,我們那裏的人,家家的婦女開始蒸菜饃豆饃、花糕,從早蒸到晚,一鍋接着一鍋,直到把準備的餡子用完爲止,外人行走在衚衕裏能聞到饃的味,聞味知道誰家在蒸什麼饃,還有那廚房裏發出的“亢池、亢池”的風稴聲,煙囪上冒着的濃煙,知道家裏的老孃們們在忙碌着蒸這蒸那呢,提早進入年當中,讓一年在外打工辛苦的親人和上學的娃娃提早吃到年的過活,感受一份家的溫馨和節日的祥和。這時誰若走親串門,主人家都會拿出剛蒸好的各種饃,讓你吃,讓你嘗,關係好的'臨走時還會相送一疙瘩饃;還有我們那裏的人除了自己蒸這饃那饃的,還會拿麥子到饃饃店去換幾十斤機器饃,以備親戚來訪時,款待客人用,在我的記憶裏這種機器饃一直都是小孩子們的最愛。

等菜饃豆饃、花糕等的蒸完,來不得休息,各家開始過油炸東西了,炸魚、炸酥肉、咋丸子一直都是我們那的習俗。在這三類裏,我唯獨對炸紅薯丸子情有獨鍾,記得每年紅薯丸子都是排在最前炸,因爲稀罕再或是嘴饞的緣故,只要是知道母親或奶奶要炸丸子了,我那天非得等到吃到紅薯丸子了才肯出去玩。按照我們那的習俗,過年了,剛出鍋的第一撥丸子需要敬過竈神、財神等後,人才可食用,而我呢,哪裏等得了,尾隨着母親敬神的同時,我時不時的捏一個捏一個的,然後把捏到的紅薯丸子快速地放進嘴裏,燙的嘴直打哈哈,一咬一股熱氣,當時吃的是那麼的硬,且是那麼的有滋有味;當然了,我的不守規矩,也不時會遭來母親的阻止與“抱怨”,說我怎麼這麼的不懂事,我嬉皮笑臉的,裝作沒事一樣,繼續吃呀吃。

炸過東西,過完油,到了犛肉了,這個是吃肉不香,啃骨頭和喝湯香,一家人齊上陣啊!在我印象裏,犛肉一般都是在下午或晚上,若是下午的話,晚飯不用做了,一家人吃些煮好的肉,喝些肉湯夠了。犛肉可不同於蒸饅頭,犛肉要用大火一直燒,每逢這時,父親都會預先劈好木柴,到時只管一個勁地拉風稴和往鍋底續劈柴,直燒的鍋裏“咕嘟、咕嘟地”,散發出撲鼻的肉香味,不過我家裏的人都不怎麼能吃肉,用母親的話說是“我們家的人都不能享福”,煮完的肉,頂多是啃啃骨頭,喝喝湯,然後被母親把肉撈進了罐子裏,放上鹽醃了起來,這醃肉能放很長時間不變質,基本等過完年饃、丸子等都吃完了,它還在,那時更是成了小孩子們吃饃的菜、嘴中的福。

最後到了年關,包餃子,準備除夕的年夜飯。一般餃子都是母親和嫂子來包,父親準備柴禾、燒燒鍋等的,而哥和我有時也會在母親、嫂子忙不過來的時候去幫忙軋餃子皮,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我哥倆貼對聯,一個人扶着椅子,一個人站在上面貼對聯,早年的時候,家裏的對聯,包括我們村的很多人家的對聯都是爺爺寫的,誰家拿紅紙上門,爺爺都會一一給寫,可惜當時的對聯本現在還在,而如今爺爺已不在了,爺爺舞動幾桿毛筆半餘生,在村裏的紅白喜事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墨跡,爺爺,即將過年了,在天國的你可安好!

後來大肆興起了印刷的春聯,爺爺只是偶爾的一年會寫寫,同時上門找爺爺寫對聯的人也少之又少了。再後來,我家每到春節開始批發對聯、賣對聯,爺爺更是不再寫了,但爺爺平常練字的習慣沒有丟,那些你從公社拿回的老年幹部之家的書本上,寫滿了你的字跡,在你走後,爺爺你知道嗎,這些都做爲了孫兒我的收藏,保留了下來。本來想着在此寫寫我六年中賣對聯的感受,以及對手寫春聯逐漸遺失的一些看法,看來不必了。說實在的爺爺,隨着你逝去時間的逐步變長,我真的是不常想起你,有的也只是在您的祭日及想起奶奶孤苦伶仃的時候,纔會想起你,而今天,在這個臨近春節的晚上,在這個我即將回去的異地,我再一次想起了你,等着我,爺爺,臘月二十九下午,我帶着紙錢和鞭炮去看你、去看你!

貼完對聯,同族的、也是同一個姥爺爺或姥姥爺爺的晚輩們開始在街上集結,然後一起去地裏上墳,以前我不長去,有時也輪不到我去,但現在不同了,只要我在家,別人不叫,我也一定會去,因爲有爺爺在了。上墳,和整個喜慶的節日比起來,似乎這一個環節很悲慼,對如我一樣甚至是比我小的男孩子來說還好,或許是跟着去玩,再或是地裏墳包裏躺着的人,他已經忘了,或壓根不知道,去上墳,無非是湊湊熱鬧,放放鞭炮;而對父輩們來說,可不同了,那座座墳包內躺着的可能是自己的親爹親孃,那人世中最親最愛的人,不管是往常多堅強的一個人,在這節日裏,在這上墳的那一刻,總有一絲情感的弦在牽動着他,讓他悲痛的留下眼淚,讓他想起已不在人世的親人。

上完墳回來,一般下午四五點鐘了,天還很亮,有人家開始放鞭炮,下餃子了。在這會,我們那也有一個習俗,那是向爺爺家送餃子,與叔叔、大爺家互換餃子,進門子間嚐嚐誰家做的餃子好吃,不過最近幾年這種習俗也在慢慢的淡去,有的人家還在送,有的人家已經不在互相送了。早早地吃過除夕飯,大人小孩到處溜達着玩了,那一長年在外打工,不曾聚在一塊的朋友或同齡人,這會難得聚在一塊,打打牌、打打麻將等的,娛樂娛樂,或是熬個夜等的,圖個大吉大利。而我呢,一般是出去玩會,回來了,看看春節聯歡晚會,看着看着睡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不是母親把我叫醒,是外邊“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把我吵醒,天還很黑呢,我起來了,起來按照習俗先用熱水洗洗臉,然後聽母親在堂屋門前喚喚雞、喚喚養、喚喚狗等的,寓意一年內六畜興旺。然後母親開始挨個在院子裏、屋裏頭、門前等燒香和紙糊的元寶,而我呢,在院子裏放鞭炮、雙響,粗心的時候,也有把雙響放倒的,一聲巨響,直震得樹架上的雞“哥哥咯”的叫,狗躲在牆角不敢吱聲。這個大年初一起早的事情很微妙,三言兩語我也說不清那份異樣的感受,也許只有經歷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吧!

燒完香,放完這刻的鞭炮,我們家裏的人陸續都起來了,母親開始燒水準備下餃子,父親拿掃帚掃遍整個院子的角角落落。有時還沒等我家吃完早晨的飯,大黑天的到我家給我父母磕頭的人來了,於是父親、母親放下手中的碗,匆匆出來應對,等磕頭的人一走,母親開始催促哥和我趕緊吃,好去磕頭,很多時候,哥和我也不再吃了,出門給長輩拜年去了。在大街上遇到輩分高的那可真是“咕登”跪地磕,磕了主,磕了長輩,基本上天亮了,想跑的話,隨羣到其它家族的主上去磕一圈,不想磕的話,回家睡覺,而這時,父親是閒不住的,每逢大年初一,得去走老親戚了。

熱熱鬧鬧的年過完了,接下來是走親戚和打算外出了,打工的打工,上學的上學,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常態,不同的是,我們都又長了一歲,年前年後的一聚一離,一喜一悲皆融入了年的味道當中,一切的一切都烙印在了你、我、他的記憶之中。

  【篇七:遠去的年味作文】

又臨新年。

記得去年過年時,對五歲的兒子說:“今天,咱們去奶奶家過年。”兒子仰起小臉問:“什麼是過年?”

我正想着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聽女兒說:“過年是過年。”

看來孩子們真沒有“年”的認識,“年”的感覺。

那麼我有嗎?

大街上,品種繁多的年貨,讓人眼花繚亂,各大服裝商場內也是人潮涌動,可是我卻沒有購物的情緒。要不是爲了長輩和一雙兒女,過年對我來說,跟平時的日子沒什麼兩樣。算除夕,想興奮也興奮不起來。

記得小時候,一進臘月,開始感覺到年味了。臘八時,喝臘八粥,還要醃臘八蒜。醃臘八蒜是有講究的。奶奶總是頭一天把蒜剝好,第二天在太陽出來之前用醋泡上。據說,若不是正好臘八這天,或者不是太陽出來前泡上的,到除夕吃餃子時,蒜不綠,不好吃。我不知是不是真得這樣,但是一直到現在,我也是這樣做的。

之後,人們開始採買年貨,掃房洗衣貼年畫,買肉燉肉,蒸饅頭、蒸包子、蒸粘糕,好像要把正月裏吃的都準備出來。家家忙着過年,處處洋溢着年味。

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了。這天是我們鄉的集,也是一年中人最多最熱鬧的一個集。“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我們唱着這樣的兒歌等着我們的新年禮物。“小閨女買花,小小子買炮。”這天我們總會拿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小閨女戴的那種花,是用一種臘紙做的,上面有根鐵絲,可以插到小辮子上。那種花往往是大紅的花瓣,鮮綠的葉子。想想大紅大綠應該是很俗豔的,可那會小女孩都會高高興興地戴在頭上滿大街跑,比誰的花大,誰的花紅。

除夕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一天,會滿村子跑着玩。紅薯幹、胡蘿蔔幹、熟花生,在那時是隻有春節才能吃上的零食。無論去誰家,都會給一大把,孩子們會比比誰家的好吃,然後會一起去那一家,如同掃蕩一般,把全身的口袋裝滿,而大人們會爽朗地笑着說:“吃完再來拿,有的是。”

那會兒農村還沒有電,人們大多用蠟燭照明。大人們會把平時點剩的小蠟頭放起來,到年底時,把這些小蠟頭放在一個容器里加熱融化後,取些高粱杆或玉米杆,在一端裹上些棉花,然後放進去沾,等到冷卻後,蠟液凝固在上面了。有心的家長還會放進去一些染料,這樣做成的小蠟成了五顏六色的了。除夕晚上,每個孩子都會拿着一大把,點燃後高高地舉着,如行進中的火把。街上到處是串門的人,奔跑的孩子,歡樂的笑聲……沒有電視,沒有春晚,每個人都很高興,都很快樂。

初一的早上三四點要拜年了,那是真的跪下磕頭。先從族裏最大的輩份開始,有輩大但年紀輕的人會攔住輩小但年長的人,兩人會有一番“爭執”,旁邊的人會大笑,說“一年一個頭,磕吧!”女孩子是不用去拜年的,男孩子到了七八歲會被帶上。而孩子們都願意早起,因爲這天一起牀能穿上新衣服。

這幾天的飯也是有講究的,年三十的中午吃大鍋菜,三十晚上一直到初二早上都吃餃子。

之後,開始走親戚,平時不太走動的,這時都會帶上點心去,這也是小孩子很開心的,因爲可以串門,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最開心的是有時還會收到壓歲錢,可是開學之後這錢有可能被要求充了學費……

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纔算真正過完。

時間如指縫間的細沙,緩緩流逝了。記憶中過年時嫋嫋的炊煙,喧鬧的人羣,徹夜的鞭炮,以及帶着數千年曆史印痕的種種習俗,在今天,已經很陌生了。而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都拒絕串門,親朋好友之間一個短信拜年解決問題了,過年只剩下日曆上的意義了。

那種簡簡單單、親情瀰漫的中國年,給我們這一代人帶來了快樂與興奮,讓我們魂牽夢縈,回味無窮。

  【篇八:遠去的年味作文】

今年我在家過年,那兒的年味可濃了!家家貼春聯,戶戶掛紅燈籠。鞭炮聲,五光十色的煙花和的硝煙到處。一輛輛汽車涌進山村,走抱着大大小小一大堆禮包,歡歡喜喜地向自家奔去。

我哼着小曲兒,蹦蹦跳跳地走到廣場上,我兩旁的。走着走着,我廣場中心被裏三圈外三圈地圍了個水泄不通。我按捺好奇心,趕緊跑湊熱鬧。我好不容易擠到最裏面,定睛一看,是舞龍。大漢身着黃袍,人手一根粗長棍子,撐起那條巨大而威武的布長龍。鑼鼓聲中龍舞了。瞧!它先繞着場地踱步一週,時而翻騰而起,時而俯衝而下,時而首尾相接旋轉不止,時而如波浪起伏不定……鑼鼓的打擊越發激烈,龍的身體如高山盤,龍頭高高昂起,搖動着那對衝天的角,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一身抖動的鱗片閃爍着耀眼的金光!最後,龍把頭昂得更高了,它出神地凝望着遠方,猛得張開口,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在仰天長嘯!頓時,觀衆羣中爆發的暴風雨般的掌聲與喝彩聲接着,此起彼伏,經久不息,觀衆們都被這場舞龍表演所征服。

下午,“噼啪”的爆竹聲傳入耳朵,接着是音樂的奏鳴,“大頭娃”笑呵呵地跨入了家的庭院,他拱了拱手,“拜年了,拜年了”說了一串吉利話。在他身後有一羣小孩,人身前有可愛的馬頭,身後有光滑勻稱地馬屁股,蹦蹦跳跳,好活潑。我饒有興趣地打量着,而則快活地喊道:“喲!是跳馬燈的!”話音剛落,轉着圈兒一下前一下後地跳起舞來,乍一看還真像一羣活潑的小馬駒在跳躍。我拍手叫好,笑得合不攏嘴,忙遞小紅包……

夜晚是最迷人的。夜空在鞭炮與煙火的交織中成了絢爛的大花園。各色“花朵”在空中不停地,彩色的光一閃一閃地把山水房屋映襯得五彩繽紛,變幻不定。跑出去一看,大橋上放焰火,陣銀鈴般的歡笑從那兒傳,在山村中迴響。也放了。這美麗的煙花,和都樂了,我則依偎在身邊,燦爛地笑了。的煙花剛放完,山那邊煙花在空中爭奇鬥豔。

啊!山鄉的年味是團聚的,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山鄉,更愛山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