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永遠的年味散文

永遠的年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年,在忙碌中一步步接近,到了除夕,是最忙碌的時候,無論大人或小孩。

永遠的年味散文

過年的一個最大最普及的活動就是燒紙祭奠祖先。凡是在家裏的人,都要到祖先的墳前燒上幾張紙,燃放一掛鞭炮,以示紀念。在外面做生意發了大財的人,或是仕途輝煌的官員,大都要在除夕之際不遠千里趕回家中,只爲能讓祖先的墳地冒一股青煙,響幾聲爆竹。

除夕燒紙有許多講究。先是準備紙錢,不是把買來的火紙隨便燒一燒就可以的。在過去,準備紙錢有專門的紙梭,把紙梭摁在火紙上,然後用一把小錘子咚咚地敲打,火紙上就留下了一個個小圓片的圖案。經過這樣敲擊的火紙燒出來才能在陰間成爲錢。然後是發火紙,把有小圓片的火紙發開,再兩張一份地疊成一疊。沒有紙梭,也可以用一枚硬幣代替,硬幣上的圖案清晰地印在火紙上。一枚硬幣經過這樣來來回回地敲打,早已變了容顏,所以在使用時大都不好好要,只好保存起來,到來年的除夕燒紙時還用它來造錢。現在,生活富裕了,有了大面值的鈔票,在準備紙錢時都不用紙梭或硬幣了,直接用百元的大鈔在火紙上按一下就可以了。看來,這陰間的世界也是跟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還有更奇特更方便的,就是直接在商店裏買來冥幣,冥幣的面值更大,有成千上萬的,甚至幾億幾十億的。不過,給祖先送紙錢的後人想得周到,認爲這些大面額的錢幣用起來不方便,所以還是捎帶着燒一些面額小的紙錢。

準備好了紙錢,還需要一塊刀頭,就是煮熟的豬肉。刀頭需要新鮮的,不能放鹽,據說用醃製的臘肉作刀頭燒紙,後代人易得呼吸道疾病,也就是氣管炎。除了刀頭,還要有一瓶酒和一些鞭炮。把這些物品準備齊全放在紙筐裏,就可以去墳地燒紙了。燒紙一般是家族中男性的權利,特別是娶過來的女性是不可以到墳前燒紙的。但也有例外,就是剛嫁過來的新媳婦,在結婚的那一天下午去墳地拜墳,這種儀式可能是告知先人,家庭又多了一人。

到墳地燒紙,在自家祖先的墳前點燃了火紙後,一般地,也要順帶在周圍的墳地前燒上幾張紙錢,邊燒紙還要邊禱告,讓他們好好照顧一下先人,讓他們好好做鄰居。總而言之,就是希望他們在那個世界能夠和睦相處。看來,和諧是陰陽兩界的共同願望。

過年到野外的墳地燒紙錢幾乎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在解放之處,國家爲了擴大耕地面積,也爲了今後農業的現代化,曾經把地主反動派的墳墓平掉了一些,於是他們的後人在過年時就沒有燒紙的地方了(那時雖然反對任何形式的迷信活動,但是對於除夕到墳地燒紙並沒有限制)。後來,給地主摘了帽,於是這些地主的後代在第一時間裏把先人的墳墓重新立起來。這些墳墓裏什麼都沒有,只是在大致的位置上堆起了一個小土堆。每到過年,他們的後代就對着小土堆頂禮膜拜,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到墳地燒紙,一定不能把紙燒完,要留幾張,表示後繼有人。如果不小心把筐裏的紙燒完了,那是過年的大忌。幾乎沒有一個到墳地燒紙的人犯過這個大忌。

到野外的墳地上燒過了紙錢,接着該是準備年夜飯。在女主人的一番忙碌下,除夕的飯菜都準備好了,但是還不能開飯,還有一項儀式就是燒紙放鞭炮。每家的堂屋正中央都有一個供桌,平時上面不管有多麼亂,除夕時都要把它清理得很乾淨。一家人洗乾淨了手和臉,然後把貢品工工整整地擺到供桌上,再點上幾根蠟燭,接下來就是在供桌前燒紙,一般是點四張紙。大多數家庭還要在大門兩側,水井旁,廚房門前,甚至雞窩豬圈旁都要燒紙,以求來年平平安安。過年有很多規矩,不燒紙不放爆竹是不能吃東西的'。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過門不久的新媳婦,在除夕沒燒紙前偷偷嚐了一下婆婆做的菜,嘴就歪了,一輩子都沒有治好。母親說這是鬼神的懲罰。燒過了紙,再燃放一掛鞭炮,然後一家大小開始圍坐在桌子旁吃年夜飯。無論在一年裏生活多麼貧困,日子多麼艱苦,過年了都要想法設法弄一點好吃的,開開心心過個年。在很貧困的那個年代,有一家農戶過年時只有一些大白菜,實在弄不上好吃的。男主人想,辛辛苦苦了一整年,除夕連一頓肉都吃不上,很生氣,於是就躺上了牀。女主人煮好了一鍋大白菜,代替男人在供桌前燒紙,邊燒邊禱告,意思是說今年日子苦,沒有什麼好貢品,請祖先別責怪,保佑一家大小平平安安,無病無災;來年日子好了,要殺頭大豬過個年。男人一聽這些話,趕忙起了牀,一家人高高興興地過了個只有大白菜的快樂年。

吃過了年夜飯,接下來就是孩子們的狂歡。不管孩子們玩到多晚,做了多少不該做的事,大人都不會責罵。在除夕之夜裏,雖然有許多規矩與忌諱,有許多不能說的話,但是,如果是出於孩子之口,大人也會一笑了之,這叫童言無忌。

我的家鄉有一個傳說,在除夕之夜裏,金馬駒要出來到廚房的水缸裏喝水,所以,每家每戶在這一晚都要把水缸敞着口,都要把一根棍子橫在廚房門口,名曰“絆馬棍”,就是希望把前來喝水的金馬駒留住,希望來年能發大財。有一個未過門的媳婦,被接到婆家過年,晚上,她看到一根棍子橫在廚房門口,出入不方便,於是就把棍子拿起來,誰知不一會兒棍子又橫在門前了。她一晚上拿起了七次,都被家裏人又放下。後來她嫁了過來才知道這個規矩。

在除夕之夜,到了零時是接年的時刻,每家的當家人都要起來燃放一掛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所以在除夕這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到處都可以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接過了年,纔可以掃地,纔可以把桌子上的貢品收起來。接過了年,過不了多久,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帶着溫馨的朝氣來到了人間。

在新年的第一天,無論做什麼都要燃放一掛鞭炮,表示開門紅。新年最忙碌的就是拜年,拜年都是晚輩到長輩家去。一包糖果,一盒點心,都是拜年的禮品。如果是家境困難的晚輩,也可以不帶禮品,空着手去拜個“甩手年”,長輩也是很高興的。說實話,拜年,長輩圖的不是禮品的多少與貴賤,而是能夠與晚輩團聚。拜年的最大意義就是延續與加深親情。拜年一般都是在早晨或上午,按規矩下午是不能給長輩拜年的。但是現在,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一些親戚成年累月在城市打工,過年了擠時間回家鄉一趟,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到所有親戚家走一走,不抓緊時間是不行的,所以也有的晚輩在下午去親戚家拜年。在城市,春節就那麼幾天假,親戚朋友拜年、聚會也大都選在下午,因爲晚上有利於喝酒。不管拜年的風俗怎麼改變,時間怎麼敲定,但是,拜年是爲了表達對長輩的尊敬與孝道這一本質的意義,是永遠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