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擬題方法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擬題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摘要】:目前高三同學已經進入第一輪備考階段,爲大家整理了各科目知識點,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2014高考作文題審題立意擬題方法一文,希望對大家的複習有所幫助。

高考作文審題立意擬題方法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醉心於古文化研究的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願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紀的中國新疆,因爲當時那裏處於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國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

居里夫人在寫給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說:你寫信對我說,你願意生在一世紀以前。伊雷娜則對我肯定地說過,她寧可生得晚些,生在未來的世紀裏。我以爲,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②不少於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2014高考作文題審題立意擬題方法介紹】

材料作文是根據既定材料,對材料進行分析、提煉,從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觀點的一種作文形式。材料的來源一般是寓言故事、歷史事實或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也有用詩歌、漫畫、名言等作爲材料的;材料形式有單則材料和多則材料。

今年廣東高考材料作文是多則歷史名人言論的材料,一則是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的一段話,一則是居里夫人的一段話,沒有另外說明,只有要求“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材料作文較之話題和命題作文,審題上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審材常見病症有:①脫離材料,隨意而爲②朦朧感知,似是而非③抓枝葉而棄主幹,④抓現象而棄本質。

對此材料作文的審題一般應該從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緊扣材料,弄清事件事理的關係。在第一則材料中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願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紀的中國新疆,因爲當時那裏處於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在第二則材料中居里夫人在寫給外甥女涵娜的信上強調我以爲,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這兩則材料的共同的聯繫是有關時代的選擇,他願意你願意她寧可都表明材料中人物對自己生活時代的關注,實際上是對自己和生活環境的關注。弄清楚兩則材料的交匯點機關係是審題立意的重要以步。

其次,要想從蕪雜的材料中快速確定立意的方向,要有明確簡潔的思路,比如:可以通過抓關鍵句法提煉。本次材料的關鍵局是居里夫人在信中的的總結:我以爲,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這句包含的生活哲理的話。還可以從事物的因果聯繫提煉。通過挖掘事件性材料的結果和所供材料間的內在因果邏輯聯繫,從結論入手,推導材料間的因果聯繫並提練觀點。起因是湯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表示自己願意生活的時代,暗示自己現在生活的是時代不夠理想或不好,面對這樣的生活理念和態度,材料藉助居里夫人的話得出最後結論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材料的這個結論顯然是有針對性的,是對湯因比、涵娜、伊雷娜觀點的否定,這裏的關鍵詞當然是每一個時期有趣、有用生活;,由此因果分析不難得出原材料的情感意向和原材料的所指意圖,正如廣東省特級語文教師鄒壽元說這兩段材料的實質是說,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不管環境如何,我們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爲實現理想不斷努力。這是這次材料作文立意的總體方向。

第三是提煉觀點。這是一個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首先要明確的是對材料中居里夫人的話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不能否定,雖然說是自選角度,但原材料的所指意圖是不能自選的,考生只能在此基礎上延伸出能納入總軌道的能指聯想。這是材料作文寫作指導的根基。考生提煉材料觀點,最容易患的毛病是似是而非、隔靴搔癢的擦邊球式結論,而在高考作文閱卷中要求要切題和觀點明確,因此其適用範疇和要點要與原材料的傾向和啓示因子的相似點越多越好,當然最好是一語中的,如要特別思考聯想有用有趣的意指是什麼?還有時代生活這些要素也要考慮,從而做到觀點是正確而不片面性,鮮明而不模糊,集中而不泛泛,至於新穎則不比過於追求。

本次材料作文可從以下方面立意:①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自我價值人生的價值的體現與時代環境的'關係③什麼樣的時代都有精彩的人生④做時代生活的主人等。

高考語文名句名篇備考

語文學習有四個環節:聽、說、讀、寫。聽和說,通過聲音語言,讀和寫經由符號文字。其中聽和讀培養吸納能力,是獲取思想的渠道;說和寫培養釋放能力,是展示思想的渠道。

聽和讀的過程是:品味他人的語言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社會人生。說和寫的過程是:品味社會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而訴諸於語言文字。

從中可以看出,聽、說、讀、寫的第一環節都是品味——或自己品味社會人生,直接地深化思想,豐富感情;或品味他人的語言文字,間接地深化思想,豐富感情。人一生中,就是這樣在生活(廣義的語文課堂)中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進行語文學習的。可見,品味,是語文學習的原始驅動力,是語文學習的關鍵環節。

品味是什麼?品味就是細察深思。語文學習就是要有自發到自覺的經由細察深思感悟生活,體察文字,錘鍊思維,享受進入語文學習自由王國的快樂。

先說說對課文的細察深思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根本。

且以課文中兩個相近的句子爲例說明這個問題。《左傳燭之武退秦師》中有一個句子:夜縋而出。爲什麼燭之武要在夜裏,採用縋的方式出城。這是一個思辨點,具有確認整合、疏通文意的價值。它一方面說明

1、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做《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司馬遷《屈原列傳》)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4、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魚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5、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師說》)

6、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自哀;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7、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六國論》)

8、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9、輕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處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蘇軾《前赤壁賦》)

10、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不見覆關,泣涕漣連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詩經、氓》)

鄭國危急的形勢,有上文晉侯、秦伯圍鄭(鄭是鄭都,不是鄭國)爲佐證,另一方面預示燭之武將行離間計遊說秦伯,有上文晉軍函陵、秦軍南(兩地毗鄰,皆爲鄭地爲佐證。簡潔的四個字確鑿地表明瞭燭之武的機警、負責和功勳卓著,體現着《左傳》微言大義的特點。《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個近似的句子:入而徐趨。這徐趨一詞,描摹的意趣頗耐人尋味。徐,慢趨,快步走。徐趨,一種違背常規的很不合理的奇特步態,這其中或有觸龍病足,曾不能疾走的原因,但似乎更帶有表演成分。對文學作品而言,凡違背常規顛覆之處,必有寓意在其中。往前看,觸龍正處在這樣一種處境中:新用事的趙太后事先已發出必唾其面的咒語,此時又盛氣而揖之。趙太后之所以盛氣,除秦急攻之和大臣強諫之外,主要還由於她深深瞭解觸龍,知道這位忠忱老臣定爲長安君質齊而來。於是,她擺出了揖之的姿態。老謀深算的觸龍,當然是有備而來。入而徐趨就是出現在這裏的一句描寫,進了門之後纔拿出徐趨的步態,這明明是在表演!這一表演,麻痹了趙太后,引出了拉家常,觸龍專業策士的本色盡在其中;太后揖之,觸龍徐趨,兩個人物一來一往,相映成趣,神色畢肖,這不正是小說以虛構對比刻畫人物的雛形嗎?

細察深思,不僅使我們切實理解了作品的情節和人物,還有助於我們質感地瞭解到兩部著名史書風格上的細微差異。《左傳》微言大義、言簡意賅,有着不苟言笑的風範;《戰國策》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初見傳奇小說的元素。而我們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

這種例子在課文中是數不勝數的。有一次在杭州,聽陳鍾樑老師講《背影》。陳老師抓住散文中的一處細節,啓發同學們深思。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很快明白了:人兩臂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果沒有用盡全力,他的身體應該是正直的;此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正表明父親拼盡了全力,他左臂的劣勢也就顯現出來了。作者沒有看見父親正面的神情,只是看見背影就感動得潸然淚下,消融了父子間感情的嫌隙。這是朱自清先生品味生活,細察深思形成的經典文字,我們的語文學習正需要對這些文字細察深思,提高我們認識生活的能力,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陳鍾樑老師不久前去世了。我們回憶這處細節懷念這位可敬的語文老師,我們更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形成獨立的細察深思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