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

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

  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 篇1

我小時候是個有夢想的人,保持着浪漫心態直到二十弱冠,總歸是個有夢的人,而我有夢敢想,便也不失爲一個有夢想的人。我幻想過去許多好看養眼的地方,然而我更多的是常常在萬卷書中尋幽。

是的,我還是比較喜愛看書的,我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早已記不清楚,然而我知道肯定是雜書,那時候家裏書很少,能給我看的,是一種叫做《故事會》的書。實質上,比起那些學究書做學問的書的枯燥,故事更合我的味道,更何況,我那時還是個不懂看書有何用只是覺得有趣的毛孩而已。後來我逐漸看過了《成語故事》、《十萬個爲什麼》以及我的母親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禮物《腦筋急轉彎》,這本書倒是我自己要求的,看到同學中間有人擁有,自己便也單純的想要擁有,僅此而已。

實在話,我是個比較喜歡有樣學樣的人,但是真讓我學到手,我會變個法演出於你看。我通常把我學習過的人當做我的良師益友,這樣的人很少,在我這二十自述中能夠讓我回顧起來的,僅有那麼個把,或許是我記性差的緣故吧。這個二十自述也是我從別人那裏喬遷過來的,直接的是我最認可的一位良師益友,追根溯源,恐怕是胡適先生了,胡適先生是一位新思想者了,我看他的《四十自述》頗有感悟,頓覺得小時候的光景是一種消遣了,也確實是一種奢侈了。

我何以將這半自述的不倫不類的文章叫做“子說”呢?胡適先生小時候受母親影響極大,曾經有過一段日頭誠心禮佛,然而新思想廣佈的時代給了這位小先生一點點的叛骨,便說了把佛像都丟到廁所缸裏去的話。孔教是從儒家這個當時的新思想大家中漸漸變態而沿襲下來的,說的好聽或是難聽點,中國自古便有了自己的教會。這是後來人的事,孔老夫子怎麼樣?至少不是這個孔教的始作俑者。孔老夫子的頭銜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爲“至聖”、“素王”,這些都能沾上邊,也算是個比較優秀的人了。我一直認爲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一直對歷史上青史留名的人懷有敬畏之心,無論功名與罵名,既能詫叱風雲,便有萬般神通。說夫子是個思想家,我想便也唯有《論語》一書可算佐證。大宋宰相趙普也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我這般庸人讀完整本恐也沒有這樣的一半水平了,但是讀書爲往聖繼絕學,可謂大道無形,大音希聲,確也!

“我們家鄉的蒙館學金太輕,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先生對於這一類學生,自然不肯耐心教書,每天只教他們念死書,背死書,從來不肯爲他們‘講書’。”胡適兒童時的私塾便是這般光景,善在其母對其管教極嚴,“渴望我讀書”,於是胡適的歸功自然落不下這位慈母了。這樣的私塾、先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所主“有教無類”,便是正與這相對的了。《論語》中有大部的篇幅是言“學”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都是其上記述的關於學習的方法雲雲。由於我一個假期都在研讀胡適,所以對於胡適的經過有着濃厚的興趣,就學習而言,胡適先生不輸於任何人,而或應該說胡適先生是一位天賜的大讀書家,他的讀書完全是出於本能興趣,自然便是個學習做學問的料子了。入學時已經不是個“破蒙”的學生了,“故我不須念《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一類的書。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做《學爲人詩》,他親自抄寫給我的。”胡適先生學習很早,在尚不更事的年紀,讀書學習完全靠的是興趣,剩下的就是父母親的督促,這也便扯上了人倫孝道。

胡適先生的父親胡鐵花死得早,其最感念的還是他的母親,最有印象的是少年時代與其母一起生活的十餘年,說這十餘年是他的做學問的開始,也是爲以後做學問打下好的基礎的十餘年,後來四處求學,與其母更是聚少離多,但是少年時母親督促的習慣早已形成。人說父母是每個人的第一任老師,孟子有其慈母三遷住地,成就孟子“亞聖”美名。《論語》有子“其爲人也孝悌”,可見一斑,孝在古時已顯重要。現代人有種習慣還未曾西化,尤其是在農村鄉野更是諸如所見云云,這樁事便做是“守孝”,父母嫡親長輩死後嫡出孝子守孝三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隨着現代化的演進,物慾橫流的社會逼迫每個人的奮進,三年略顯冗長,立馬外出工作又顯不莊重,所以現代人頂多是三天時間便也走過了形式。《論語》中有關於“孝”的篇幅不可不畏之大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說是父母在世時,應以禮侍奉他們;去世後,應以禮安葬祭祀。孔子所創儒家學派後世成爲中華顯學,由是他所主張的孝,在後世大肆推崇,中國人自古便重孝道。我們後來人更是不可忘本,弘揚孝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與小人在古今文人口中不絕於耳,倒不免黨同伐異,草誅筆伐,從“黨錮之禍”中可窺見一斑,只知今經古文也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倒也做了回青蛙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歷來君子備受推崇,《論語》一書也是花了大篇幅去敘述君子,也是大力宣揚君子而貶低小人。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禪改。”君子莊重纔有威嚴,學習到的知識才會牢固,重忠信,交友謹慎,知錯能改。又或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要求吃多飽住多好。君子辦事情機敏,說話謹慎,以品德高尚的人爲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失。如此便是好學了。《論語》關於君子之篇不遜於孝的篇幅,又有“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云云。

孔子的思想多已在這本《論語》之中,孔老夫子或許是個追求完美之人,“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人能做到這樣確實算是完美了。我家鄉有個旅遊地,山下有棵樹,細數有九枝椏,下面有塊碑刻,上雲:“人無十全,樹無九椏”。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許有,但是我見識短淺尚未謀面,憾也!《論語》所言,從古至今,中國人漸漸的去學習,大概已經領悟其精髓,但是真正做到尚屬難事,這便做是一種完美的境界,我們可以去接近,無限的接近,但是似乎難以真正做到,只需要向他看齊,便也夠了。

  讀《論語集註》有感作文 篇2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昨日《論語》共修,老師講解此章。當時聽到,就覺驚心動魄,感慨不已。今日重聽錄音,仍有步步驚心之感。遂整理成文,以享諸位:

爲何學?

有些人天生淳樸,爲人厚道,在一般人眼裏也確實是好人。這樣的`人,常常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也因此一輩子就被限定在這樣的境界裏,不足以通達人性的核心,進入聖域。故夫子曾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不學的善人終究只是俗人。這樣的善,層次其實是很低的,一旦人生出現大的變動,往往經受不住,難免留下遺憾。唯有通過學習得到的滿足,纔是真滿足。

孔子十五志於學,至七十從心所欲,其中也是經過漫長、艱難困苦的修學,卻不曾見夫子中道而廢。釋迦摩尼在悟道之前,也是廣學多聞,轉益多師。只要中途任何一次,他覺得“我可以了”。這世上就不會有佛教。

這“入於室”就是進入人格成就的殿堂。門外路過的人,永遠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麼。唯有進入者,才能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跟誰學?

在學道路上,“好人”有時候是一個貶義詞。學習是爲了什麼?爲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嗎?你需要那麼多俗人的肯定做什麼?濤濤者天下皆是也,最重要的是你要跟着誰走?

古往今來,人類歷史上什麼樣的人沒出現過?隨大流的也有,自稱“大師”的也有,隨便跟着一個人糊里糊塗去走,你會走向哪裏呢?這路上的腳印可亂着呢!因此,必要懷着戒慎恐懼、恭敬之心,選擇正確的老師。讀後感·即使全世界都反對,只要有一個明眼人肯定就可以,只要老師的一句讚歎就夠了。

怎麼學?

真正求道的人不會迷失。會走錯路的,都是自己先迷失的人。爲何會迷失?就是因爲自作聰明,自作主張。孔門高足中,聰明者不可謂不多。然最能體會夫子心法的,是“參也魯”的曾子,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的顏回。

我們雖然離聖人遙遠,但聖人留下的經典,仍然鮮明地記錄着聖人的足跡。它即是真理,又是道路。順着這些足跡走,我們才能走進最深的內殿。而這條路的第一步,就是立志。第一步沒踩對,一步錯,步步錯。人的生命,首先要有個定向,定下終極的目標,這就是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鼠目寸光,只看眼前,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怎麼能不擔心呢?相反,以目標爲導向,即使中途走了幾步彎路,只要目標不迷失,還能糾正回來。

雖然我們現在還在旅途中奔波,風雨飄搖,前路也不見人。但能順着聖賢留下的足跡走,我們也能走進人格成就的殿堂。一路上,歷代聖賢都在看着我,護着我,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