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有感(合集10篇)

讀《論語》有感(合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讀《論語》有感(合集10篇)

讀《論語》有感(合集10篇)
讀《論語》有感1

這學期以來,學校轟轟烈烈地舉辦了讀《論語》的大型讀書活動。每週星期二早讀課上校園裏到處都能聽到讀《論語》的琅琅書聲。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受益匪淺,從中領悟到了許多學習、做人上的道理……

在學習方面,有許多名言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意思是說既能認真學習又能按時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複習的重要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而不能滿足,教導別人要不知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長處,我們應該學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與此同時,我聯想到自己以前的學習態度:學習了新知識卻不知溫習,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驕傲自滿,自以爲是,我爲以前的行爲深感慚愧。我們應該向孔老夫子所說的那樣,做到“學而不厭”,這樣才能取得不斷進步!

在做人方面,也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說話要誠實守信用,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我們要不斷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修養,向古代的“君子”看齊。“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讓我們明白了:要注重忠實誠信,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聯繫到生活實際,我不禁聯想到社會上存在的許多欺詐行爲:假冒僞劣產品不斷涌現,以次充好,欺騙顧客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些行爲實在可恥。同時我們也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不同不相爲謀”等名句,時刻告誡自己:要向榜樣學習、看齊,從他們身上汲取進步的力量。

《論語》這部著作是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它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每讀一遍都會讓你有不同的體會,令你百讀不厭。

讀《論語》有感2

啊啊和《論語》的初次接觸,和很多人一樣,是在初中的課本中,讀着當時覺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時的自己因爲年幼,體會不到論語中的奧妙,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其死記硬背,放入腦中。一直到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看到《于丹論語心得》,翻開後看到于丹的精闢解釋,讓我對《論語》重燃興趣。自己買了一本《論語》,參考着《于丹論語心得》,讀了起來。若論《論語》中哪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無疑是《論語?衛靈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貢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啊啊子貢問孔子,人一生的修養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孔子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用這句話闡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們當今常說的“換位思考”、“同理心”。

啊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爲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這些理所應當讓我們越發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這時不妨放下這一切,細心體會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還會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還會心存不甘?

啊啊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面對眼下尷尬的醫患關係,愈發覺得孔子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華所在。因爲我們血液中流淌着中華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邊,經常會有醫生站在患者角度與我們溝通。在一次會診中,患者嚴重感染,我們建議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級抗生素,在我們制定方案時,醫生卻在查詢藥品的價格,因爲患者家庭條件一般,住院費已經讓家裏不堪重負,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當我們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輔助時,醫生欣然的答應了,自己加強外科輔助治療以解決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爲患者節約了住院費用。患者康復後滿懷感激的送來錦旗,張貼感謝信,有的甚至和醫生成爲了朋友。這樣的例子在醫院屢見不鮮。

啊啊在我的工作中有醫患彼此理解的溫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門診患者,一早趕到醫院,近3個小時就診過程,和醫生接觸的時間卻不到一刻鐘,於是便心存不滿結束了一上午的門診。而作爲醫生,早晨七點半到醫院,交班,查房,上門診。爲避免誤診,大多數患者都要做詳細高效的檢查,查問患者情況要客觀準確,患者描述病情要簡明扼要,否則會耽誤後續患者的正常診療。中午十二點醫生疲憊不堪的結束了一上午快節奏高強度的門診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醫生“態度不好”,“說話不耐煩”,“不負責”;醫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擾了正常的診療秩序。

啊啊在工作中,醫生和患者嘗試換位思考,是否會讓我們的醫生更負責,更有耐心,態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醫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夠讓醫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們就能邁向孔子所講的“醫患大同”!

啊啊人們總希望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這一個個完美的要求卻無形中違背了這個世界不完美的客觀現實,生活有遺憾,朋友有缺點,工作有壓力。當我們面對這一個個不完美時,翻開《論語》,傾聽孔子給子貢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面對生活和他人不再那麼苛刻,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懷抱同理心,那麼我們便可以陪伴這位老人,與他的思想和智慧在華夏文脈的傳承中繼續走下去。到那時你會發現生活充滿陽光,整個世界都變得寬廣,因爲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換位思考,釋放自己,善待他人。

讀《論語》有感3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羨慕那馳騁的沙場;那“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國子監;那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

可是說實話,當我看到作業單上的那實實在在的字眼“閱讀《論語》”着實嚇了一跳。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倒是從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卻赫然樹立在頭頂,只敢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倒還沒有勇氣捧起那捲“聖經”,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去拜謁高人。

我尋到的那本聖經看起來並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一卷靈秀古樸的冊子,也足夠撐起整個氣場。就在這樣簡單的歡迎儀式後,我的私塾裏從此多了一位白髮老人,搖頭晃腦,日日不息。

《論語》的確是中國人的聖經,這倒是實在不需要我加以論證,我便只有整日有時間就捧來誦讀,實不過癮,就找來本子邊讀邊記。這樣下來,十分耽誤進度,時至今日,本人讀論語不過三篇,不過小生認爲,讀此書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讀,方可體味出精華,如茶道矣:細細品味,一道道精氣神慢慢升騰······

一曰孝。我還記得第一次寫隸書作品,老師便教寫六個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見,孝是人之根本,若無孝心,更無孝爲,那麼一切免談。那麼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養也。至於犬馬,皆能自養,不敬何以別乎?”是呀,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出心聲:“他們的孩子將來還會報復他們的”。孩子們往往在長大後,將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於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餘下的一小部分溫情作爲物質的爲補償給他們的父母。卻不願留下絲毫話語,甚至一個簡單的擁抱,直至他們的子女在如此循環下去。中國大孝道難道就要如此傳承下去嗎?

不。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孔夫子的話警示我們:“色難”,可這才稱之爲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至此才爲孝。

二曰敬。敬什麼?敬人敬矩敬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君子孝則悌,謹而信,泛而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在當時,孔子已被世人稱爲聖人,他完全有資格“俯瞰衆生”,可他卻仍將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無限之學習。說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農。”不因位高而敝人,纔是高尚的真正體現,博愛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讀到的範圍內,也只有爲人處世了。孔子教導我們:“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甚行其餘,則寡悔······”人們現在常說要規規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現在才了現在社會的污吏紅樓案發,郭美美事件,諸如此類久盛不衰。這些人整天爲錢賣命,半夜做夢都抱着把刀,準備着與推門而入的小偷決鬥,其實何必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說起來,這的確是真知灼見。人總是發展前進的,思想爲什麼要停留在過去!

敬學,可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說了有學者道孔子之最精神體現有三:謙虛,實事求是,樂觀“的確在理,可借鑑之。同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而篤信”······這些爛熟於心的名言警句,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宋代大學士宋濂道:“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志哉。”愛因斯坦雖說智商160,但他畢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們發揚孔子精神,估計人類已經發展到銀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們深思。

三曰什麼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讀。暫且說書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鋼筆一支,《論語》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時,小生繼續爲閣下做“讀書報告”。

讀《論語》有感4

《論語》一書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它的中華文化充實了我的生活;它的傳統美德感召了我的思想;它的前賢哲理薰陶了我的情操,所以,我十分喜歡《論語》這本書。

讀完《論語》後,我受益匪淺。我懂得了求學必須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懂得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一種美德;我懂得了君子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s

而在《論語》中,我最喜歡是這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它告訴我學無止境,要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這樣就可以爲人師表了。而蘇軾就是一個溫故知新的人,養成親手抄書、經常溫習的習慣。因此他便三抄《漢書》,但並不是譁衆取寵,而是帶着明確的目的去思考和研究問題,所以他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從三四年級到現在,我也有養成抄書的好習慣,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日積月累、資料袋、詩歌等一些知識被我抄到一個本子上,因爲我知道這樣又便於我複習,而且邊抄邊想,不僅可以溫習以前的知識,還能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有時,一本書我會看上三遍或更多,這樣這本書就會被我完全理解了,剛好印證了這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正是我讀書學習的切身體會。

在讀《論語》這本書時,我感受自己就像一直在只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雛鷹,是快樂的,是興奮的,享受着知識帶給我的樂趣。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論語》這本書,讓你們都養成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論語》有感5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同學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同學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 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啓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啓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着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假如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同學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啓發同學,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需重視同學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同學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啓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 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議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爲自身的行爲能夠成爲他人的典範,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同學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 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同學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幹獲得真實的學問,纔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纔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着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幹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同學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同學經常與他爭辯,他也不認爲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爲同學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同學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敬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着他。

孔子晚年,許多同學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爲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爲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爲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爲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保守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着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同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學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同學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身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6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遊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讀《論語》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於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後,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後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裏,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讀後感《讀《論語》有感作文400字》。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爲什麼,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後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爲“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後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讀《論語》有感7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彷彿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着我手中閱讀頁數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並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着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心甚爲歡喜。經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是要我們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纔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句話激勵着我,有時間就去複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瞭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於別人去做。因爲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後,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係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瞭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誤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爲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着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讀《論語》有感8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遊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讀《論語》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於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後,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後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裏,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小學六年級作文《讀《論語》有感作文》。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爲什麼,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後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爲“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後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讀《論語》有感9

報紙編輯希望我能爲青年朋友介紹自己喜歡的書,我首先想到《論語》,這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說來慚愧,雖然上大學時就讀過《論語》不止一遍,甚至背下不少章節,卻說不上喜歡。那時主要是爲了學古漢語,完全當它是某種語料,並沒有什麼心得。當然,上世紀60年代那時也在限制思考。真正認真細讀,並多少能融進自己人生歷練來讀,是過了而立之年。此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讀一讀《論語》,往往有些新的體驗。我漸漸覺得這本書在滲透自己整個人生。當然其中也有我所不太喜歡的,比如那種教化味道,還有一些明顯落後的觀念。但我欣賞品味裏邊的人生智慧,那種質樸踏實的態度,還有對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與樂觀。也許太年輕是不容易進入《論語》的,但讀一讀還是有好處,畢竟是中國經典。那些思想精華,會一點一滴持續地滋潤整個人生。但是,如果讀《論語》能“平實”一點,知人論世,丟掉膜拜的意味,會更有創穫。

有些青年朋友可能會抱怨讀《論語》這樣的古書障礙比較多。那麼可以找一些有註釋的本子來讀。這類書很多,因爲不是深入研究,先讀懂基本意思再說,不必苛求什麼版本。我倒是不太主張大家一開始就讀那些“主觀投入”太多、或者太“現代性”的研究型論著。因爲那容易馬上把自己的腦子框住了。

報紙編輯還要我爲青年朋友說出所喜愛的其他幾種書,我依次羅列以下:

一是《論語》。

理由和上面說的差不多,是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

二是《孟子》。

理由和前邊已經說過的差不多,我認爲也是一本可以不斷豐富我們人生智慧的書。

三是《莊子》。

有時我也問自己,這和《論語》完全不同的風格,怎麼能都喜歡?大概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多向度的。如果說《論語》讓人理解人生,那麼《莊子》可能更讓人有時超越和想象人生。

四是《紅樓夢》。

上中學時讀了好幾次都讀不下去,主要還是不能進入那種表面日常、其實很形而上的境界。“文革”中在幹校勞動,有機會反覆讀了好幾遍,越讀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齡段讀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五是《魯迅全集》。

記得80年代初我是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下一套全集的,至今仍然是翻閱最多的書之一。除了教學研究的需要,還因爲魯迅的確讓人非常清醒,讓人永遠對現實保持一種犀利的批判目光。當然,也因爲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思想遺產。

六是《共產黨宣言》。

記得我頭一次讀是十六、七歲,當時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莊嚴感,爲那種雄大的使命感和事業心激動不已。在當下這樣缺少理想主義的現實中,讀這本影響人類命運的大書,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七是《聖經》。

我是基督教家庭里長大的,從小就熟悉這本書,爲其中許多故事所吸引。看到我高齡而又重病的母親每天都要堅持吃力地用放大鏡讀上幾頁,我能體會信仰的力量。《聖經》的重要還在於它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要了解西方,自然繞不開《聖經》。讀這部書不等於就要信教,它也許能激發我們對生命對未知世界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八是莎士比亞的戲劇

那完全是適合“讀”的劇本。儘管連張愛玲也說過不喜歡,而且年輕人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啃這樣的經典,但我想最好還是選讀一兩部,那起碼能培養一種對悲劇的感悟,那種雍容華貴的風格也能讓人想像力飛揚。

九是美國理論家詹明信(又譯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是近年來對我國文學理論界影響甚大的一部書,可以瞭解一下到底爲何影響大,而且它跳出傳統VS現代的思維模式,啓發我們重新打量所處這個多元的有些混亂的世界,會有另一番風景。

十是切·格瓦拉的傳記

坊間已經翻譯出版許多種,也可以讀國人寫的比較簡要的一種,就是《切·格瓦拉》(張中莉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版)。在許多人都樂於痛快地顛覆革命的時候,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蹟會讓人感受何謂英雄氣概,何謂獻身精神。

我就羅列這麼10部書,除了後面2種,都是些比較普通的書,卻又大都是經典性的“大書”。屬於經典的東西,對於後世的讀者會有距離,包括對它所屬時代和語言表達形式等方面的隔膜,會對閱讀形成障礙,我們需要盡力才能進入。許多流行的作品我們也喜歡,像我平時也會讀一些休閒的讀物,比如畿米、《水煮三國》之類,但那主要是消遣。如果要真正瞭解人類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還是要取法乎上,多讀經典性的作品。讀經典要沉下心來,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儘可能調動自己的感覺與靈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奧,高雅的興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當然,我所喜歡並樂於推薦給青年的這些“大書”,短時間讀不完,有些真的就是要用整個人生來讀。

讀《論語》有感10

一部《論語》,有人從中覓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有人獲得了人生的感悟。孔子,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至情至性之人,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至真至誠之人。

我總認爲一位大師,他必定不是純粹的、專一的,就像孔夫子。教育家,他弟子三千,名副其實;思想家,一個"仁"留給世人永久的啓發;文學家、哲學家他依然當之無愧。試問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天地乾坤皆滄海一粟的胸襟,何以成爲一代聖人呢?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述略》中曾說:"孔子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以至於超越中國歷史的界限,受到長期的尊重,首先在於他是偉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於他的政治思想。"在浩如煙海的各式教育讀物中我們難免迷失,面對每天繁瑣的教學工作也難免浮躁,那不妨卸下一絲僞裝,拋棄一些浮躁,迴歸千年前的經典,靜心聆聽聖人之言吧!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回頭看看孔子,20xx多年前的思想依舊能給我們啓迪。

大千世界的魅力在於萬事萬物的多樣性,沒有同一處風景,纔會讓人對旅行如此迷戀,同樣教育的魅力也在於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師看似重複機械的勞動背後卻隱藏着諸多鮮活的生命個體。一句"因材施教"似乎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孔子一生中花費了很多時間來了解學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長,有時他能從學生優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有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強一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說話容易過頭;子夏遲鈍一些,辦事說話有時跟不上。"子貢又問:"那麼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呢?"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正因爲對學生的如此瞭解,他的教育和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許多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而孔子回答不一樣。如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執行嗎?"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實行?"冉求也問,而孔子答:"對,馬上去實行。"公西華問爲什麼對同一個問題而答覆相反。孔子說:"冉求遲緩,我推他一下,子路向來膽大好勝,所以我往後拉他一下。"

說起"因材施教"道理和理念誰都有一堆,可實踐起來怎一難字了得啊!我們真的瞭解那講臺下幾十雙眼裏藏着什麼嗎?孔子說過"智莫難於知人",沒有什麼比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更難懂。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我們是不是把我們的學生都當成中上人了呢,那些艱澀的理解,那些文章背後的深意他們真的個個都需要知道嗎?語文課堂上我們總是糾結與那些莫名其妙的"深情厚意",那小小的心靈哪能感悟那麼多呢。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朱自清先生一篇經典的散文作品《背影》,我記得當年我學的時候老師神情的講,我似懂非懂的聽,只忙着體會那字裏行間的深情,做題倒是會了,萬分感動吧倒也談不上,父愛的偉大倒也略懂一點點。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父親無數次的背影,有一天突然讀到這篇文章,我才感慨頗深。只到我自己站上講臺,婉婉到來那傷感中帶着憂傷的文字時,我差點淚流滿面,那一刻我知道,那一課不是爲我的學生上的,而是爲自己上的,下邊的孩子如同當年的我,有的頗有領悟,大多似懂非懂,也有的暗自偷笑。可那又怎樣呢,那一刻多少人懂真的不那麼重要,歲月會告訴他們一切,對於那些暗自偷笑的孩子更無需指責,過多苛求。

那教育到底要交什麼,有人恐怕要發問了。孔子只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不外乎四大方面,即"文、行、忠、信",而對於"文"孔子似乎把它列在末尾,相對來說更爲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踐行,這是孔子的本意。我到覺得沒必要把思維禁錮在孔夫子的本意上,何嘗不能理解爲一種實踐能力和爲人處事之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恰恰與孔子主張的"仁與德"不謀而舍,兩人都把"仁與德都"當做自己不斷追求的目標,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品德,具備良好的修養品德,纔是我們所調的''真人''。我們總在說教書育人,要育成什麼樣的人——"真人",是"君子坦蕩蕩",是"敏於事而慎於言",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種坦蕩、內省、直率與真誠。孔子通過點滴,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與弟子探討,感悟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白天,忙碌於教育教學工作;入夜,翻開聖賢之書讀上幾頁,雖不能自稱"大徹大悟",卻無疑享受了一次"靈魂桑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這條路與我而言還有太多的風景要去追尋,我不是開闢者,但我願意去追尋那一片片綺麗的風光。面對繁瑣的工作,不知從何時起也變得喋喋不休,變得心浮氣躁,與聖人對話,才發現來自遠古的真理總能給予人一種寧靜的智慧,我沉醉於那份內省,感動着那份質樸與直率,不寧靜怎能幸福,不寧靜何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