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記憶中的家鄉端陽節散文

記憶中的家鄉端陽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昨天晚上去超市,無意中發現貨架上多了很多綠色包裝的食品,近前看原來是一袋袋真空包裝的糉子,儘管離端午節還有一段時間,但聰明的商人已搶佔了商機,早早將各種口味及包裝的糉子擺上了櫃檯。

記憶中的家鄉端陽節散文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在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順陽登高的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又稱爲“端陽節”。一個令人神往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端午節的熱鬧和奢侈僅次於過年。看着貨架及櫃檯上那一袋袋真空包裝的糉子,似乎聞到了那一股棕葉的清香。

農曆的五月是溫馨的,微風中飄來田野裏那淡淡的馨香,河岸上的柳葉已漸漸由淺綠變成深綠,村頭街道兩邊飄香的槐花也日漸謝幕。這時池塘的葦葉已急不可耐地伸展開它的腰身,棕葉的清香就撲鼻而至,那寬闊的葦葉就等待人們去採摘。

過端午節,全國各地風俗不同,不但飲食文化不同,民間的的傳說也不同。講述與端午有關的傳說故事也是花樣繁多,有講屈原詩人是怎樣去跳汩羅江的,講伍子胥爲國忠捨身忘己的故事,講曹娥是怎樣成爲一名孝女的,還有《白蛇傳》許仙給白娘子喝雄黃酒,逼其現露蛇形……這些傳統故事常常吸引人們圍着去聽,而且是百聽不厭。

傳說—;屈原投江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說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屈原死後,人們爲他建廟築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糉子,據說也同屈原有關。最初是汨羅江邊的老百姓爲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糉子投進水裏去餵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傳說二;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傳說故事中最經典的,也是家喻戶曉的關於《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喝雄黃酒現原形傳說,有一條白蛇修煉了一千年,終於修成人形,化爲美麗端莊的白娘子,另一條青蛇修煉了五百年,也化爲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們二人結伴來到西湖遊玩,當她們來到斷橋時,白娘子在人羣中看見一位清秀的白面書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書生許仙打着傘來到湖邊乘船, 正好看見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狽,許仙忙把自己的傘遞過去讓她們避雨,自己卻躲得很遠,任憑雨淋。白娘子看見許仙這樣老實靦腆,心裏更喜歡了,許仙也對美麗的白娘子產生了愛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許仙和白娘子成了親,並且在西湖邊上開了一家藥店,治病救人,鄉親們都很喜歡他們。 但是金山寺的法師法海卻認爲白娘子是妖精,會禍害民間。他悄悄地告訴許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還教許仙怎樣識別白蛇。許仙將信將疑。轉眼端午節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這時候已經懷孕,她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白娘子爲了救活許仙,不顧自己懷孕,千里迢迢來到崑崙聖山偷盜起死回生的靈芝草。白娘子與守護靈芝草的護衛拼命惡戰,護衛被白娘子感動了,將靈芝贈給她。許仙被救活以後,知道白娘子真心愛自己,夫妻更加恩愛。 可是法海還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間生活。他將許仙騙進金山寺,強迫他出家爲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憤怒,率領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許仙。她們不斷作法,引發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圍,這就是傳說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顯法力,白娘子因爲臨產,打不過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護下逃跑。當她 們逃到斷橋時,正遇上從金山寺逃出來的許仙。許仙與白娘子二人經過劫難,又在初逢的斷橋相見,百感交集,不由得抱頭痛哭。白娘子剛生下兒子,法海就趕來了,他無情地將白娘子鎮壓在西湖邊的雷峯塔下,詛咒說,除非西湖水乾,雷峯塔倒掉,否則白娘子永遠也不能再回到人間。 多年後,小青修煉得道,重回西湖,她打敗了法海,將西湖水吸乾,將雷峯塔掀倒,終於救出了白娘子。

中國的端午節,除了有很多傳說故事及紀念屈原之外,主要還是傳承着“食的文化”,(正月十五食元霄;五月初五是端陽食糉子;中秋佳節食月餅;九九重陽食菊花糕;春節的年夜飯還有好吃的餃子)。端午節在一年衆多節日中也是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節日,它的特別在於這一天吃的是各種各樣口味的糉子而不是其他,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變着花樣的做出各種花樣的糉子,讓孩子們吃的盡興,享受其中。

來合肥二十多年了,每年端午節,市區農貿市場似乎比以往更加熱鬧。各個攤位及街巷兩旁的攤子一字兒擺開,蘆葦葉、菖蒲、艾蓬、香囊……除此之外,糯米臘肉和賣大紅棗、赤豆等的生意也開始紅火起來。來自不同各地人們各自挑選喜歡的東西帶回家。正如古人詩中所述“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

對於端午最初的記憶,總是那一陣又一陣的糉香。可是,這並不是我端午的全部。那遙遠的記憶彷彿穿透了時空,在腦海中變得分外清晰起來。兒時的端午節又浮現在眼前。我生長在大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個鐵路小鎮“武南”。小鎮上的鐵路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把全國各地的風俗及文化也帶到了這裏,由此小鎮也是一部中華文化的大百科全書,我成長在這裏,這裏無江,因此不存在龍舟,這裏缺水,因此沒有池塘和湖泊,沒有池塘也就沒有蘆葦,沒有蘆葦就沒有包糉子用的葦葉。因火車的便利,每到端午節,很多人會坐車去百公里外的張掖打糉葉,也有些人讓跑車的親戚朋友帶。

包糉子也是個技術活,首先把兩片糉葉摻在一起,弄成漏斗形,一隻手握着漏斗,另一着手撈米,放棗,再撈米,再放棗,然後再拿一片小糉葉插在背後,和前邊兩片的剩餘部分一起覆蓋,這個過程最難掌握,初學者往往在這步就卡住了,功虧一簣。最後一步是捆綁,嘴裏咬着繩子,有時會用當地田野邊生長的馬蓮,糉子得包緊,包的結實,如果不結實,在最後熬糉子的時候容易水容易進去,米也可能會跑出來,那樣就走味兒了。包糉子所用材料也不一定是蘆葦葉,在南方也有用一種竹葉,也有用荷葉的,總之,地域不同,用料也不同。在我們這個鐵路小鎮還有一種本地人的吃法叫“油餅卷糕”,就是將麪粉用少量開水調和,揉成麪糰後分成一個個小劑子,而後將小劑子擀成薄面餅,然後下油鍋炸成油餅。將糯米紅棗泡好,紅棗掰開芸核,在用笈笈草編成的小笸籮裏面先襯上艾葉,然後放一層用水泡軟了的糯米,再放一層紅棗,並灑上紅糖。如此反覆,滿了以後,把兩邊的艾葉拉到中間蓋住,然後用粗棉線象編制魚網一樣把筐包住,在上面壓塊乾淨的石塊,擱鍋裏煮,等煮得又香又粘軟的時候。用炸出薄軟的油餅,把粘糕卷至油餅當中享用。糯米糕白中透紅,而油餅金黃金黃,那麼一夾,再咬一口,那個香啊,那個甜啊,真是讓你再別說這世上還有那種好吃的味了。是日,家家戶戶還要把自己做的油餅子卷糕饋贈給親朋好友,相互品嚐。據傳說,這種吃法源於西漢時期。

相傳漢武帝爲打通河西走廊,在公元前121年春夏兩次派霍去病進入河西走廊,第一次殲滅河西走廊匈奴過半,一直打到敦煌才收兵;第二次長驅直入1000餘公里,在公孫敖未能按計劃策應的情況下,單獨發起進攻,繞道匈奴側背,給匈奴毀滅性打擊,匈奴部隨而退出河西走廊,發出“失我焉支山,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嘆息。漢武帝爲了表彰霍去病的戰功,給他建造了豪華府第,霍去病聽說此事上奏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爲”。

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準備投降漢朝,漢武帝擔心有詐,派霍去病前去受降。果然匈奴休屠王臨時變卦,一場內訌不可避免。渾邪王殺了休屠王,情急關頭,霍去病果斷殺掉正要逃跑的匈奴兵,渾邪王終於投降,前往長安面見漢武帝。從此河西走廊全線打通,河西之戰落下帷幕。這一年漢帝國設置酒泉武威兩郡,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版圖,爲了守衛這片疆土,一大批大漢將士留在了這裏,屯墾戍邊,在這些將士中有很多來自南方,長年築守在這大漠戈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尤其是每年五月端陽節,思念親人,想起家鄉的荷塘,那用荷葉包裹的糉子(又稱荷葉卷糕)。在大漠戈壁上沒有包糉子的葦葉和做荷葉卷糕的荷葉,爲了讓大家心情有所慰藉,有一個聰明的廚子就用麪粉和成團擀成一張張薄餅,形似一張張荷葉,然後將糯米和戈壁上生長的沙棗泡好,上籠蒸熟包到一張張油餅中,稱之謂“荷葉卷糕”。後來不斷改進沙棗換成了紅棗又加入蕨麻、葡萄乾、蓮子、紅糖等,也就是至今流傳在河西走廊的美味小吃油餅卷糕。人們常說,月是故鄉圓,而此刻我也想借這句話說,糉是家鄉香,我更喜歡故鄉的油餅卷糕。

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糉子,在南方還要喝雄黃酒,門前掛菖蒲,艾葉,北方掛柳枝避邪。古人認爲五月爲毒月,初五日即惡日,這一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說。宋徽宗趙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從小即被寄養在宮外。所以人們插菖蒲、艾草以爲驅鬼,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用以避疫。吃糉子、賽龍舟卻是後來的事。

記憶清淺,歲月,是一條回不去的河流。過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歷久彌新,經歲月沉澱,醇厚且綿長……。

端午習俗是民間的習俗,這些習俗隨着時間的流逝,一些地方已開始在現代的聲韻中漸漸消失。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傳統是永恆的,端午節情思,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那飄蕩在小鎮街巷中濃郁的糉子和油餅卷糕的香味,總是讓我難以釋懷,永遠記憶在我童年的歲月裏,怎麼也抹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