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1

一想起端午節,人們都會想起糉子,一想起糉子人們都會想起古代的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

還有一個說法是 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節是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在我的老家端午節的晚上,在大廳裏要舞龍,小孩們都在吃糉子。大人們邊看邊吃,我們老家的舞龍真的好漂亮,不僅舞龍的姿勢美,而且演的生龍活虎!我的老家有著名的土樓,還有許多特產如: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廈門盛產花生、水果;沿海多產魚、蝦、蜊、蟹、魷魚、文昌魚。是我國文昌魚故鄉之一。主要特產有各種亞熱帶瓜果、魚皮花生、花生酥、菩提丸、青津果、餡餅、文昌魚、香菇肉醬、海產乾貨等。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2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3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淚流江邊仰天喊叫一聲後,便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_端午節。大家包糉子,賽龍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每當小朋友唱起這兒歌時,人們就知道端午節要來臨了,

一轉眼,端午節來臨了,一大早起來。吃過早飯後,就匆匆忙忙地出門去看賽龍舟了。剛來天鵝湖(賽龍舟的現場),就看到了“人海”。原來是就要開始賽龍舟了,“好險來得及時”我想着。突然,觀衆沸騰起來,只見從遠處划來了十幾條龍船。龍船偏長細窄。龍頭有黑.灰.紅等顏色。很快,比賽開始了。選手們爭先恐後,不甘落後。觀衆們也在一旁加油鼓頸。就要接近終點了,選手們敲鑼打鼓,唱着打油詩。到終點了,來自荔灣區的選手獲勝了。接着就是最有趣的“搶鴨子”遊戲了。資助方和一些好事的富人不許多鴨子仍進水中。選手們從船上跳進水裏抓鴨子,抓到的歸自己。圍觀的觀衆也不甘落後,紛紛跳進水中。場面一片混亂......

比賽結束了,我回到家中,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家人說說笑笑,開心極了!端午節也將隨着笑聲一直留傳下去,成爲全世界人民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爸爸媽媽和我回到農村的爺爺家,一起過快樂的端午節。

眼看今年的端午節又要了,我的心裏已經在歡呼雀躍着,不禁回想起以前的情景……剛一進門,香噴噴的糉子味就撲鼻而來,饞得我直流口水。心想:”糉子,快點熟吧!我想快快吃你。”想到這麼美味的東西,一年只吃一次,我便問爺爺:“爲什麼端午節才吃糉子呢?”爺爺告訴我:“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怕江裏的魚和蝦吃掉屈原的身體,把米和飯投到江裏餵魚和蝦,流傳到現在就演變成糉子了。”

爺爺還給我講了許多關於屈原的故事。我不禁被這位偉大的詩人而深深震撼了!長大後,我也要成爲一個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中國人。“糉子熟了!”奶奶的叫聲把我從危機四伏的楚國拉回到現實。

吃糉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拿了一個糉子。打開糉子一看,裏面包着大紅棗和糯米,吃起來香香的、甜甜的。我一口氣吃了三個糉子,太好吃了!可是,吃完後手粘粘的,這代表了我們對屈原無盡的思念和敬仰。

快樂的端午節,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5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爲屈原,不是因爲什麼。就因爲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6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我小時候是在贛榆長大,我的家鄉每年端午節也有很多習俗,我現在仍記憶猶新。

那天最有趣是小孩的裝扮,首先小孩要穿上黃色的新衣服,領子下面縫着一個長長的香荷包,香荷包是用不同顏色的`碎布拼成,上面是一個“貓”型的臉,還繡一個“王”字,下面掛着許多“心”型的墜子,一直拖到腰上面,走起路來一擺一擺有趣極了,伴着荷包裏面裝着香料香氣撲鼻,當時的心情不知有多麼得快樂。衣服袖子下面還縫着兩小塊長方型的紅布條黃布條;兩個小手腕還要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線穿一個桃核繫上,據說這些都是爲了避邪。

穿戴整齊後,然後開始品嚐媽媽包的糉子,糉子用長長的竹葉包的,裏面有的包肉、花生、紅棗、總之都有糯米。接着媽媽把放在糉子鍋裏一塊煮的鵝蛋、鴨蛋、雞蛋裝在用五彩線編織的網裏,放在我的脖子上掛着,我小心翼翼保護這三個蛋,等到上幼兒園時和小朋友玩“碰蛋”遊戲。到中午時媽媽用許多艾葉、蒲草放在水盆裏給我洗澡,說能祛病健身,用少量雄黃塗耳朵眼……

這些就是我的家鄉贛榆端午節那天的習俗,我喜歡這習俗,喜歡那糉香的味、荷包的味和"碰蛋“給我帶來的歡樂和幸福!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在我們的家鄉,首先,家家戶戶都要先準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全家人用這盆水洗澡或洗臉。據說這樣可以洗去晦氣,還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用這水洗過後,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預示着以後的日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之後,媽媽又用艾葉和雞蛋一起煮,煮熟後的雞蛋會變成淡青色,聞聞,淡淡的清香,令人精神抖擻;嚐嚐,營養又美味。

最後,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看刺激的賽龍舟啦!哇!人真多呀!裏三層外三層。紅色的信號彈一下子飛上了天。十幾條顏色各異、栩栩如生的龍舟一起衝鋒陷陣,你追我趕。龍舟健兒們高喊着整齊的口號,大家的心情也被他們感染了,都在爲他們打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着。比賽持續了很久,終於有一支龍舟一馬當先,得到了第一名!大家掌聲雷動。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家鄉的端午節!真希望下個端午節快點到來。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8

眼下,又到了五月糉子上市的季節,在離辦公室不遠的地方便有一個賣糉子的小攤,幾乎是每天上午我都要去買着吃。看着那黃燦燦、又光又亮的竹葉糉葉,吃着那涼絲絲、甜蜜蜜、粘揪揪的糉子,不禁想到了家鄉的糉子,想到了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來。

家鄉的糉葉不是上街上買的,而是在家門前的大竹園裏採摘的。家鄉包糉子的程序其實很簡單,因爲家鄉糉子是素的,糉葉捆粘米夾紅棗而已。每到新竹葉落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們去拾些竹葉拿回來,挑選、洗淨、曬乾、疊好後便保存起來,到五月端陽節來時便拿出來用。小時候吃的糉子,都是自己家裏做的。

我家包糉子的不是母親,而是父親,母親說因爲父親包的糉子放米適度,煮熟後特別好吃。大約在端陽節前三五天,我們姊妹四人便會纏着讓父母包糉子。第二天上午母親會在嗔怒中把一把把幹糉葉放進大大桶裏,用石頭壓實泡上大半天再撈出來到河裏一片片漂洗。有時候,我也會被命令漂洗糉葉,那葉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緞子上,舒服極了。午飯後再洗淨準備的紅棗,掏上兩升糯米,把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的。一切準備好後,父親便開始包糉子了。至今父親包糉子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父親那雙粗大的雙手竟能包出那麼精巧的糉子。父親往往先選糉葉,大葉片一片包一個糉子,小葉片兩片包一個糉子。父親先把那葉片捲成一個漏斗狀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裏旋轉着把米倒進“漏斗”裏,一半時在中間放上兩個紅棗,然後再在紅棗上面放些糯米,再把上面的葉片翻過來,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糉葉捏一個小棱,把葉片頭紮好最後還要捆糉子,捆的“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用的是藨草,父親是把糉葉撕成一綹綹當“繩子”,說是免得有異味。捆包糉子可是門技術,記憶中,父親兩手齊上還不夠,最後還要用牙齒幫忙。有時候鄰居們會湊在一起包糉子。小時候頑皮像男孩兒的我也會上去湊湊熱鬧,包、捆,可總是出不了“產品”,或者所出“產品”怪模怪樣。

端午節這天早飯前,母親先讓我們要先飲一杯雄黃酒,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然後再吃糉子。母親給我們一人剝幾個糉子,吃後再上早學。小時候家裏常常缺少糧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糉子,所以對糉子很喜歡吃。早上放學回來,母親便會讓我們給同村的親戚鄰居送去自家包的糉子,然後再讓我們品嚐親戚鄰居送來的糉子。

後來到了離家十幾裏的鄉里去上中學,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送來糉子和雞蛋。後來又考上了師範,三年畢業後,在離家鄉一百多裏的縣城工作、成家。每到“端午節”,母親便會捎來糯米和糉葉讓我自己學着包糉子,可是我包的糉子根本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味道來。於是還得上街去買糉子吃,賣的糉子米粒裏夾着肥肉、蛋黃、火腿,油油的,又是鹹味,又是甜味,還很膩,吃不慣。越是這樣,越發想吃家鄉的糉子,特別是父親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年端午節,父親都和鄉鄰們一樣,忙着在門口插在山邊割來的艾蒿,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插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艾葉還可以治病,農村缺醫少藥,一直以來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葉常常可以派上用場。譬如受了風寒引起頭痛腦熱,用艾葉煮水喝下來,悶頭睡上一覺,出身臭汗就會好;譬如眼睛紅腫,用艾葉煮雞蛋,把雞蛋剝了皮,用細布裹上,在眼睛上滾上幾滾,包準見效;天熱的時候,洗上一次艾葉所煮的熱水澡,疔癤會生得少……。

端午節這天,無論你做錯了什麼事,父母都不會批評的。

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們農村孩子的童年留下了多少幸福、美好的回憶啊!現在,隨着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鄉的端午節過得更是隆重、喜慶了!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9

端午節我和爸爸去看了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功夫熊描2》。

電影的內容是,孔雀王爺想統治中原,他們造出了殺傷力很大的鐵炮,熊貓帶領其他動物來跟孔雀王爺戰鬥,並最終用功夫戰勝了孔雀王爺。這個電影告訴我們,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

看完電影我和爸爸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家鄉的端午節日記10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

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