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描寫端午節記敘文作文: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描寫端午節記敘文作文: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導語: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下面是關於描寫端午節記敘文:家鄉的端午節600字,歡迎參考。

描寫端午節記敘文作文: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篇一: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吃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裏人在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篇二: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糉子了。在永昌吃糉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糉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爲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爲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糉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糉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篇三: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今天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我的家鄉的端午節更是有很濃郁的節日色彩,不信,我就帶你們去看一看吧!

端午節一到,人們都忙活起來了。爲了包糉子,有的摘蘆葦葉子,有的準備糯米,還有的去準備花生米、蜜餞和鹹肉等。

只有我一個人閒着沒啥事好幹,就跑去河邊玩,老家河邊長着一叢象茭白葉子似的植物,我就掐了幾株拿回去給爺爺瞧瞧。爺爺一看,說:“這是昌莆。你知道這種植物有什麼作用嗎?”我說:“這個我在網上查了,昌莆是一種可以驅蟲的植物,在端午節同艾葉放在一起可以驅邪。但我不懂這裏是不是有什麼傳說或故事?”

爺爺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作的老龍王,經常興風作浪,使天下黎民不得安寧。玉皇大帝聽說以後,龍顏大怒,就命魏徵在五月初五午時三分去斬了它。

龍王知道了,嚇壞了。立即趕到李世民宮裏去求情,並答應事成之後,給李世民無數珍寶。李世民滿口答應。

於是,到了五月五日這天午時前唐太宗就把魏徵早早請來,讓他陪自己一邊下棋,一邊喝酒。眼看就要到時間了,可他又不能在太宗面前暴露天機。由於有心事,下棋都輸了,酒就喝多了。結果醉倒在地。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拿着昌莆做的刀,艾葉做的馬鞭,終於按時殺了龍王,爲天下民衆除了一大害。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在端午這天把昌莆和艾葉掛在門前,用來驅邪保平安。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傳統節日的神話傳說。

下午,我們去曲江樓參觀。門前的宣傳欄對端午節作了詳細說明,不過沒有爺爺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而它讓我明白了在我的家鄉龍舟比賽已經移到四月去了,是爲了紀念北宋抗金的英雄。成就了遠近聞名的溱潼會船節。

在曲江樓聽到服務人員的解說:“現在正是菜籽和麥子收穫的時間,鄉農開心地忙着收穫豐收的喜悅。節日的氣氛不是很濃,平淡祥和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篇四:家鄉的端午節600字

又到了端午,家鄉城鄉又洋溢起濃濃的節日氣氛。

端午,在家鄉閩北光澤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據清版《光澤縣誌》記載:“五月五端陽日,曰天中節。取蒲艾葛藤懸門戶,謂之壓邪。古禁蛇,採草煎湯淋浴……每坊一舟竟渡,首尾有龍,兩旁各列車餘人併發悼歌而縱之……”

看,節前的這些天,許多人家的婦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羣結隊上山去採箬葉,這一般是婦女孩子的事。箬葉屬竹類,葉子片大,竿細矮小,與其它竹子不同。人們採回葉來洗乾淨,放在外面晾乾,一片片疊好,留着準備包糉子。還有人專門去採回來紮好一疊疊,拿到市場上叫賣。買回去包糉子的人很多,一會兒就賣光了。

到端午的前一二天,許多人家就開始浸好糯米,然後叫上幾個要好的婦女姐妹上家來幫助包糉子。今天你幫我包,明天我幫你包。她們一邊包一邊說笑,或唱當地的《端午小調》:“一天採箬葉呀,二天泡糯米,對角包成糉呀,先去敬祖宗……”她們的手很巧,熟練地將棕葉對角、摺疊、綁紮,或包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不等形狀。各家包的糉子內餡風味不同,有的是鹼棕子,有的是肉棕,有的是豆糉,有的餡上放幾顆紅棗。10個一串紮好,放進鍋裏蒸熟。大家先嚐幾個,然後掛起來,留到端午這天吃。還有的親朋好友你送我一串,我送你一串,各種味道的都互相嚐到。當地兒女親家的有端午送糉子習俗,這也是一種人情來往的禮節。

到了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吃糉子時許多人家先敬祖宗,用碗盛上幾個放在祖宗的牌位上。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一個碗裝上糖,將糉子一個個剝開箬葉,用筷子挑上伸進碗中沾滿糖,然後放進嘴裏有滋有味地吃開來。熱烘烘、甜滋滋的糉子,清香可口,孩子們狼吞虎嚥,一個接一個地直吃到肚子溜圓。大人們邊吃邊看孩子們吃,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老人們吃上一兩個,又會嘮嘮叨叨地說上陳年端午的往事,但也讓人聽了不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