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記敘文作文 > 端午節的記敘文

端午節的記敘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特別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記敘文,記敘文是一種以記敘爲主要表達方法的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文體。我們應該怎麼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記敘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記敘文

端午節的記敘文1

節日有味道嗎?當然有!

一片芳香的糉葉,包起一個屬於我的,甜蜜蜜的端午。

“唔——”我揉揉眼睛,正犯着小迷糊,忽然聞到一股甜絲絲的香味。“啊!今天是端午,怪不得那麼香!”我的眼前彷彿看到了一個個大大的肉糉和我最愛的蜜棗糉,正熱乎乎的,冒着白白的熱氣,向我招手。“糉子,糉子,我來啦!”

推開房門,果然,桌子上擺滿了大碗小碗,糯米,紅豆,蜜棗……一應俱全。“哎呦,你這個小懶蟲終於起牀啦?來來來,掛個小香囊,咱們一起包糉子!”奶奶回過頭來,抖落滿手的糯米,遞給我一個精美的小香囊,上面繡着一朵開得正旺的荷花,被一大片荷葉簇擁着,湊上去聞一聞,一股淡淡的艾香,沁人心脾!

開始包糉子了,檢出一片大大的,散發着淡淡清香的糉葉,將它的一角折成三角形,再放上一半糯米……看奶奶包得得心應手,我卻怎麼也包不好。頑皮的糉葉把自己鼓得硬硬的,輕輕一彎就咔咔直響,好像隨時都會折成兩截。好不容易將它彆扭地“捏”在一起,一把糯米下去,“嗶——”小三角的各個縫隙都開始漏米,白白的糯米如瀑布般瀉下,還好奶奶及時出手相救,不然,我這番“裝了漏,漏了裝”,十足的“狗熊掰玉米”!

接下來要放蜜棗了,我特地從碗底下挑出一顆最大的,“唔,好香!”我舔舔嘴,小心地將它埋進糯米中,一邊的奶奶好像看透了我的心似的,找了一顆小的蜜棗,塞進我的嘴裏,濃濃的甜味遍佈我的味蕾,甜絲絲的,融化在心頭。

最讓我頭疼的還是綁糉子。奶奶拉着繩子纏纏繞繞,再輕輕一拉,就是一個漂亮的結,一個可愛的糉子隨之誕生了。而我,拉拉扯扯,扯扯拉拉,不是勒疼了手,就是糉子散了架!好不容易那可憐的糉子被我“五花大綁”打好了結,最後勉爲其難,套着“不倫不類”的外套下了鍋。

咬一個自己包的糉子,滿嘴的甜,有那蜜棗的甜、糯米的甜,還有心裏的甜!

端午節的記敘文2

每當想起第一次包糉子是的情景,我就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記得那是我六歲那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來到了姥姥家。一進姥姥家門就看見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盆,裏面裝着各種各樣的食材和綠綠的葉子。我好奇的問姥姥:“姥姥,這些都是幹什麼的呀?”姥姥笑着對我說:“今天是端午節,這些都是包糉子的原材料呀!”

“我也包!我也包!”

看我那興奮勁姥姥答應了。

只間姥姥從一個大盆裏拿出了兩片糉葉,一疊就成了一個圓筒,往裏面放上兩勺米,幾個棗,又來回折了幾下,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興致勃勃地拿了兩片糉葉照貓畫虎的包起來,左邊折一下,右邊疊一下,折來折去,終於疊成了一個歪七扭八的圓筒,往裏面放上了兩勺米,幾個棗,把剩餘的葉子往圓筒上一鋪便繫上了草繩。哎?怎麼餡露出來了?白白的江米就像淘氣的小孩子不老實的探出頭來,好像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我使勁把糉葉往左拽拽,江米又在右面露出來。這下可怎麼辦呢?我望着盆裏的糉葉忽然有了主意。我又拿了幾片葉子左一片,右一片的把露出來的江米包了起來。現在小小的糉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綠棉衣,胖胖的。

糉子下鍋了,媽媽指着鍋裏的一個最大,最胖的糉子說:“這個糉子最大一定餡最多,一會兒誰都不許跟我搶。”開飯了,媽媽打開那個最大的糉子,剝了一層又一層,邊剝邊說:“哎?這個糉子是誰包的?怎麼只有葉子沒有餡呢?”我聽了笑着對媽媽說:“這個糉子是我包的,因爲老露餡,所以我又給它包了一層又一層的棕葉。”一家子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就是我第一次包糉子的經歷,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端午節的記敘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吃糉子,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讓我想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當然要吃糉子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就把糉葉煮好,糯米也放在水裏泡着,這樣煮出來的糉子纔會更香更Q彈。第二天一大早,媽媽就包起了糉子。我很好奇,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包了起來。我輕輕地拿起一片糉葉,把它折成圓錐形,然後把糯米放進圓錐形裏,接着把多出的糉葉折過來,蓋住糯米。看似簡單的動作,我做起來可困難啦!糯米總是不聽話地從各個方向跑出來,我用了好幾片糉葉,纔好不容易把糯米裹嚴實。爲了讓淘氣的小糯米老實點兒,我用棉線把糉子結結實實地纏了好多圈,最後還給它繫了一個蝴蝶結。我把親手包的糉子捧在手心裏仔細地欣賞着。呀,它就像一個“大肚子將軍”,因爲渾身纏了好多線,彷彿被五花大綁似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連平日裏一貫嚴肅的爸爸也笑得合不攏嘴。

開始煮糉子了……還沒出鍋,幽幽的清香就已經飄滿了整個屋子。我迫不及待地撈出一個,沾上白糖,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那味道真是絕了!此時,我發現我包的“大肚子將軍”沒有人眷顧,那麼就由我親自出馬來“消滅”它吧!哈,味道同樣很棒!

端午節,真有趣!

端午節的記敘文4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只要你聽見“嘩嘩”米粒酒在竹筐裏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加油吶喊聲,還有大街小巷的談笑聲,你就知道,端午節真得來了,你的心情開始激動了嗎?

清晨的七點,天才剛剛亮,外婆家的小巷傳出一聲響亮的雞鳴聲,這叫聲就像定時鬧鐘,男女老少立刻起牀,我也不例外。人們把桌椅、鍋碗和瓢盆等東西都搬到外面,每個人都打起精神開始包糉子。

我拿起一片又青又脆的竹葉,把它折成大小正好的錐形,現在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型的漏斗。等它被洗淨之後,我在裏頭倒進晾乾的一粒粒雪白剔透的米,速度要均勻。在倒米的過程中,我放入了自己最喜歡的佐料:肉和筍片。這樣葷素搭配非常好,味道十分鮮美,又營養又健康。

糉子終於開始蒸了,我沾沾自喜地想象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糉子,簡直恨不得讓它立刻就蒸熟。不一會兒,我只聽見廚房傳來一陣大功告成的喜悅的叫喊聲:“大家快點過來拿各自的糉子咯!”我像一隻餓得過了頭的老虎,急匆匆地衝進廚房去取獵物。三角體的糉子被蒸得軟軟的,我拿出三角體的糉子在自己的手裏是熱乎乎的,飄進鼻子的是一陣竹葉清新的味兒。我剝開竹葉,一粒粒飽滿的米粒如同一個個小娃娃相互擁抱在一起。我輕輕地咬下一口,米已經被蒸得又香又糯,很鬆軟,頗有嚼勁兒,藏在裏頭的肥肉油而不膩,在嘴裏滑動,這非同一般的美味暖暖地融化在心裏,真是非常好吃極了,吃了還想以後再吃。

伴隨着濃烈的糉子香,我來到涼風習習的湖邊觀看賽龍舟。龍舟真是栩栩如生,狹長而又細窄,能容得下十幾個划龍舟的賽手,舟頭與舟尾分別是龍頭與龍尾,雕刻得極爲精緻,真得像一條龍會昂首挺胸那樣。伴隨着激情四射的樂曲,划龍舟的隊員們精神抖擻,鼓足勇氣,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出渾身解數,手臂有力地前後擺動,他們手中的槳有條不紊地起起落落,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在劃。在龍舟的頭部,我只聽見陣陣急促的鼓聲,那便是鼓手們正大顯身手,手握鼓棒,上下上下有節奏地敲着又圓又大的鼓,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在鼓聲的作用下,賽手們有規律地擺動船槳,每條船上的賽手都不甘示弱,緊追不捨。場面上出現了你追我趕的情景。岸上的人吶喊道:“加油!一二三,努力地加把勁兒啊!”

“贏了,終於贏了,真是太好了!”遙遙領先的那條龍舟不負重望,衝破終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他們熱情地擁抱、激掌、祝賀……場面真是熱鬧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描寫端午節的詩至今響徹耳畔。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節日,它歡樂的氛圍帶動了所有人。

端午節的記敘文5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糉子。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糉子。

因此,我們家最有名的包糉子能手——我媽媽,就開始忙起來了。我媽媽經常說用蘆葦葉包糉子最香,所以她選擇用蘆葦葉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把蘆葦葉煮過,再把糯米和棗洗乾淨,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葉涼後,她開始忙着包糉子。她先取三片葉子,放兩片葉子,一片反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圓雉體的樣子,然後在裏面放糯米,中間放幾個棗,最後用線捆葉子,糉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糉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爺一樣睡着了。媽媽包糉子後,放在高壓鍋裏煮了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媽媽包的糉子原料非常簡單,但包的糉子很香。只要聞到香味,就會引起食慾,只要餐桌前面有糉子,就會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糉子的時候,總是吃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說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糉子總是很香,吊人的食慾,讓人貪婪,要吃很多。

我喜歡吃糉子,喜歡端午節,喜歡享受節日的氛圍!

端午節的記敘文6

提起端午節,許多年來,似乎並沒有堆積了太多的記憶。只那麼微微寥寥的兩三件而已。而記憶堪深的是十三歲的端午節。

那是初中時代,任語文課的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她是我在中學時代唯一懷念的一位女教師。那年她大概二十歲或稍大一點,而我們也只有十三四歲的模樣。她用她那不遠與我們很多的青春把她的課講的生動多彩,絢麗多姿。那時候的我們,把上她的課認爲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常常是她走後我們還猶意未決。用現在很流行的話說:我們都是她的粉絲吧。她大概把她的青春與喜悅都融入了書本與課堂上,那時她剛剛新婚不久。

十三歲的端午節,節日裏有她。大概是那天裏的第二節課程吧。她拿着書本爽步進了教室,環視了下我們朗生道:“過節了,你們都是怎麼過的?都出去踏青了嗎?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於是乎娓娓道來:早上她與愛人去踏青。當時對她愛人稱謂記得她是很含糊的帶過的,具體的詞彙我已經忘記了,對於十幾歲的我們她當時一定是很慎重的斟酌了她的用詞吧。。。。。。兩個人出去的時候看到弄堂口的一棵數,枝葉茂密,很是茁壯,而後他們去了山上橋邊。許久後他們原路返回弄口,隨之而來的是愕然。。。。。。

直至今日她當時的表情猶在眼前:兩手支着講臺,傾身問我們“你們說我們看到了什麼?”不待我們的回答她豎起一隻手指:“一枝孤零零的樹幹,同學們,每年都有這樣的一個早上,每一天都有這樣的很多很多的樹,它們被人們肆意的踐踏與撕扯着,你們也加入了嗎?現在有沒有一點內疚呢?”下面的我們一片悄然,當時我心虛的想:不是你們五十五人也與我一樣做了劊子手吧?

當時她還說了很多,因爲年代的久遠已經很模糊了,只記得此後的端午節我不再去掰樹枝……

時光流轉,轉眼我已近不惑之年,女兒也已到了我當時的年紀。今晨女兒去踏青,我醒來時她已經回了,窗上是樹枝,地上還有很多未用盡的枝條。不禁心中一疼,似我是那多年前老師弄堂口的柳,身上有着隱隱的被撕裂的痛……

女兒,是你的老師們沒有給你講過這樣的故事嗎?

二十幾年過去了,許多的往事多已經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可那個端午節,那棵孤零零的樹幹卻一直留在了記憶的最深處。那位老師也許早就忘記了,也許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那天是怎麼影響了她的學生的。她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留在了每一年的端午節,那裏有着一個學生對她的懷念與祝福,還有着絲絲的敬畏……

願每個老師都能象她一樣爲他(她)的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

端午節的記敘文7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天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天給我們包糉子、煮大蒜等等。

今天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糉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糉葉,卷呀卷,卷呀卷卷成一個漏斗形的,然後就把糯米放到了裏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裏。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麼包糉子。我也拿起一片糉葉,卷呀卷,卷呀卷的,捲成一個漏斗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說:”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糉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面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終於沒有了縫隙。我終於自己做了一個糉子,吃起來一定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麼辣,怎麼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麼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裏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說:“你必須戴完今天,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說:“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記敘文8

今年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節可以賽龍舟、吃種子。可我今年卻過的不一樣。

早晨我睜開了眼睛,聞到弟弟在吵鬧的聲音。走出來一看,他們正在吃種子呢!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個種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中午十二時,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會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雖然我家沒有掛艾草。但我過了一個有趣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爲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淨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糉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糉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麼吃糉子呀?”奶奶笑着說,“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糉子和黃魚。據說這天人們把糉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裏面的米能餵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糉子還有這講究。

賽龍舟、掛香囊。晚上看電視我還知道端午也有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坐在一邊的媽媽告訴我:“相傳當年屈原跳江以後,人們捨不得屈原,紛紛駕船竟相趕去救屈原,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另外,人們還用五色的線纏繞香囊,有驅邪、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啊!端午節的習俗可真豐富呀,聽說,端午節的風俗已由湖北省爲代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我真爲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端午節的記敘文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

在端午節的前夕,我們的母親河韓江上舉行了一場潮汕四市的龍舟比賽。雖然那天天公不作美,下着濛濛細雨,但這絲毫不影響參賽隊員的發揮。在有節奏的鼓聲中,在響亮的吶喊聲中,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乘風破浪,向着終點不斷衝刺,場面十分激烈。觀衆臺上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觀衆們熱情高漲,不停地爲參賽隊員們吶喊助威,現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經過了幾個回合的比賽,冠軍終於產生了,但比賽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比賽賽出了潮汕四市的友誼,也爲節日增添了歡樂的色彩。

端午節也是糉子飄香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端午節裏包糉子,這是一個傳統的習俗,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端午節早上,奶奶把包糉子所需的箬葉和餡料準備好,便開始包糉子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只見大人們拿起兩片箬葉,把餡料往上一放,接着三折兩疊,再拿起草條一綁,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便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這羣小孩看了讚歎不已,躍躍欲試,紛紛纏着大人們教我們包糉子。可我們包出的糉子不是露餡了就是太小了,簡直就是隻醜小鴨。不一會兒,我們包了幾十個糉子。奶奶把糉子拿到廚房去蒸,才一會兒工夫,糉子蒸好了,屋子裏瀰漫着糉子的香氣,真誘人呀!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記敘文10

你見過這樣的端午節嗎?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遊不同的習俗。聽——“正月要把龍燈耍,二月要把風箏扎……”琅琅上口的童謠時候讓你穿行在每月的習俗中去呢?現在就跟我穿行到端午節的習俗中去吧!

端午節到了,黃老師真可謂是”異想天開”,竟然把學校門口包糉子的馬婆婆請到教室裏來教我們包糉子!馬婆婆先把中葉折成一個漏斗形,俗話說得好”看着容易做起來難”,看馬婆婆寶中之的速度那麼快,他可是在江湖上”混”過十多年來的,那手藝叫做熟能生巧,而我們呢,就像是一隻只無頭蒼蠅,抓住這邊的角又漏掉那邊的角。沒辦法只好讓馬婆婆親自出馬,一眨眼我們的中葉就被馬婆婆那一雙令人敬佩的首要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漏斗,我們不甘示弱,開始了漏斗大戰,結果楊洋的漏斗被紅了個底朝天,做完這步後,馬婆有讓我們把江米倒進漏斗裏,沒想到我的糉子真的成了漏斗,裏面包住的江米就像沒有下巴的嘴巴一樣”巴扎巴扎”地漏個不停,我連忙拉起了線,把糉子的上口給縫了起來,可江米還是想斷了線的珍珠一樣不停地揉,我沒辦法,只好讓這個糉子光榮犧牲了。

糉子包好以後,我們就開始煮,煮好以後,就開始吃了,瞧,小云陽那個饞貓,糉子還沒有看看我們的教室,就頓時灰飛煙滅了,黎宣誠呢?小心翼翼在糉子上舔舔這兒,舔舔哪兒,害得糉子上滿是口水味,最搞怪的非張力f莫屬,看!他吃得滿嘴是油,手呢?也是油,就算米掉到地上,他也把自己的嘴巴當成吸塵器使……

行走在節日的習俗中,聽者琅琅上口的詩,我們真是悠哉美哉!

端午節的記敘文11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年除了春節,端午節是我的家鄉最有節日氣氛的節日了,到那天,人們整天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裏。

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裏,人們知道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糉子扔進江裏,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知道糉子是怎麼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糉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糉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嚐嚐,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裏鑽。

一頓豐富的午餐過後,人們就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來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隊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整裝待發。“叭”的一聲,一條條龍舟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衝。兩岸的人們也歡騰跳躍,興奮地大聲喊着:“加油,加油。”那簡直鑼鼓喧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到了下午,人們也早已滿頭大汗,該洗個舒服的澡了。按着傳統的習慣,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艾葉、菖莆、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是殺菌除溼氣。洗了以後,不會生痱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節,那一定一飽會眼福和口福!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記敘文12

今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具有偉大紀念意義的懷念故人屈原的日子——端午節。

一大早,爸爸就帶我們回奶奶家了,聞着奶奶家不時傳出的清香,我的口水差點就“飛落三千尺”了。

我衝進奶奶家,奶奶見我回來,笑眯眯的遞上來了一個大糉子,我三下五除二就剝開棕皮,看着鮮紅的大棗,粘滑的糯米,飛揚的熱氣,我迫不及待地狠狠咬了一大口,又香又甜,奶奶的手藝真是好啊,我狼吞虎嚥的吃完一個,又順手拿起一個。

“加油!加油!”聽見門外的叫喊,我詫異的探出頭,原來是小孩子們在賽“龍舟”啊!

一個個紙做的小紙船漂在水中,每個小船都被畫得五顏六色,還塗上了好看的名字,看着一個個名字浮在水上,“神龍號”,“白虎號”……,甚至還有一些時髦的名字,如“潮人號”,“神馬浮雲號”……一個個小船順着水而下,又間連着被浪給打翻,激起了一陣陣水花,傳來了嘩嘩聲。

一些老人將棕皮放在水中,看着它順江而下,聽奶奶說,這叫“避水”,讓水裏的妖魔鬼怪吃飽,以後就不會纏着我們,不傷害你了。

端午節,是古代人民勤勞與智慧,勞動與品質的象徵,是中國的自豪凝成的寶貴鑽石,看着農村人家也如此重視這個紀念故人的節日,由此可見,屈原可真是一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必定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

端午節的記敘文13

這些習俗都有特殊的含義,讓我來介紹給你們聽吧: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爲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和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艾蒿、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自己的隊伍,進行競賽活動。

吃糉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葦葉包米代替竹筒。包糉子的米當地人多用糯米,現在也有用江米的。餡料則多以小棗爲主,當地人還經常用臘肉,現有地用八寶、肉、蜜棗等各種餡料。

端午節的記敘文14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各地的端午節習俗各不相同,我家鄉的端午節尤爲熱鬧。

記得上次的端午節,那天,我起得很早,正在院子裏玩籃球。只見外婆拿着連三株草走過來。我好奇地走上去看外婆買回來的是什麼東西。還沒走近,就聞到了一股怪味兒,我連忙捂住了鼻子,問外婆這是什麼東西。外婆說:“這個是菖蒲,這個是艾草,都是剛在菜市場買的,準備掛在門上。艾草發出的是一種清香,可不是臭的!”我湊近了聞了聞,還真是清香味的,可我還是覺得外婆封建迷信。外婆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說:“我這可不是封建迷信,這是有科學道理的。艾草可以使蛇呀、蟲子、病菌之類的不來騷擾呢!”聽了外婆的話,我才知道艾草還有這樣的好處呢。於是就幫外婆掛上了艾草和菖蒲。這時我才注意到許多人家門上也都掛上了艾草和菖蒲,看來大家都想平安、祥和地生活,不讓蟲子、病菌來打擾呢。

中午,太陽曬得我直冒汗,我躲在屋子裏玩。忽然,我聞到一絲糯米的香味。我跟着香氣來到了廚房。原來是米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忍着燙,剝去糉葉。白白的米糉引得我口水直流。我舀起一勺蜂蜜澆在香味誘人的糉子上,咬上一口,黏!甜!那叫一個香!簡直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多嘗”!吃着又甜又黏又香的糉子,我想:要是天天都能過端午節就好了。

下午,爸爸拿了兩瓶雄黃酒,和舅舅、姨夫們暢飲。爸爸趁着酒意,蘸着雄黃酒,在我的額頭,耳鼻,手心塗抹,說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我忍住笑,任他把我的臉抹得像唱戲的。

我們家的端午節,有着美味的食物和溫馨的氣氛。端午節,人們的習俗多種多樣,都是希望給人們帶來歡樂,祥和,帶走病菌和蟲豸的騷擾。

端午節的記敘文15

難忘的端午節

今天,我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陶然亭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早上的空氣是那麼的清新,同學們身穿校服,排着整齊的隊伍,精神抖擻地向陶然公園走去……

我們首先來到了“華夏明亭園”。這裏的景色十分優美,園中到處盛開着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花朵,一座屈原塑像巍然聳立其中,還有仿造的汨羅江,江中的龍船栩栩如生。這一切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同學們在此紛紛朗誦童謠,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園中的遊人也不禁被我們感染,停下腳步聚攏過來。

我也上臺激情飽滿地朗誦了我編寫的童謠《五月五》:

楚國屈原大詩人,

忠誠報國反被讒。

秦滅楚後投汨羅,

後人紛紛把他贊。

五月初五端午到,

灑掃庭院掛香艾。

吃過糉子龍舟賽,

雄黃酒飲除病害。

毫無疑問,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們,教導着我們。隨後,我們參觀了李大釗生前工作過的辦公室,以及一對革命烈士夫婦的公墓,並瞭解了他們的生平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我們戀戀不捨地走出陶然亭公園,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感嘆:今年的端午節過得可是分外有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