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記敘文作文 > 端午節記敘文15篇

端午節記敘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相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特別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記敘文,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爲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這種類型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記敘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記敘文15篇

端午節記敘文1

榴花開,箬葉飄香,菜場裏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擺好自家包的糉子。看着這些小巧玲瓏的糉子,我想起兩年前的端午節。

那天,外婆早早地準備好箬葉、糯米和絲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我自告奮勇地說:“我也來包糉子吧!”說着就跑到外婆身邊坐下,學着她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輕輕翻轉,把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一些米粒從裏面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點也不聽話,又從另一邊跑出來,我只好再拿一片箬葉裹住它??就這樣裹來裹去的,我的糉子成了“糉子王”。最後,我用絲線把它緊緊綁住,拎着這個超級肥大的“糉子王”,我滿腹不解:“這棱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糉子,是什麼人發明的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沒撈到他的屍體,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裏祭奠他。後來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爲了不讓魚蝦啄食。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包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帶香囊??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哦,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美麗的傳說,今天可要多包幾個糉子呀!”我說。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想,年邁的外婆一定包好了糉子在門口盼着我們的到來。我已長大,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調皮地包“糉子王”,但那年的端午節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端午節記敘文2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今天我家的風俗就是傳統的北方特點,我媽媽今天給我們包糉子、煮大蒜等等。

今天姥姥和媽媽都在我家包糉子。見姥姥拿起一片糉葉,卷呀卷,卷呀卷卷成一個漏斗形的,然後就把糯米放到了裏面,一疊,用細線一裹,就扔進了鍋裏。我也蠢蠢欲動,想試試怎麼包糉子。我也拿起一片糉葉,卷呀卷,卷呀卷的,捲成一個漏斗形。我把米放進去,可是,我放進去的米一會兒就漏光了。姥姥說:”楠楠啊,你都沒有把糉葉卷好就把糯米放了進去,你不漏光誰漏光啊?”我一看媽媽,真的,下面一點都沒有縫隙,再一看我的,一個小洞。怪不得咧!我又拿起一片,卷的好用力好用力。終於沒有了縫隙。我終於自己做了一個糉子,吃起來一定很香!

媽媽又在煮蒜了,我一看就沒有了胃口。蒜那麼辣,怎麼可能一口氣吃下去一個蒜呢?姥姥、爸爸、媽媽、姥爺,甚至我那可愛的弟弟——笑笑吃的也那麼香。我嘗試性的拿起一個,小心翼翼的剝開,放進嘴裏一嚼,嗯……面面的,甜甜的,還有一絲辣味。真好吃!我吃了一個又一個,總是吃不膩,真好!

姥姥往笑笑受傷掛香包,一會兒也給我做了一個。姥姥說:“你必須戴完今天,不然就不吉利了。”我順從的點了點頭,說:“遵命!”姥姥和大家都笑了。

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3

提起端午節,許多年來,似乎並沒有堆積了太多的記憶。只那麼微微寥寥的兩三件而已。而記憶堪深的是十三歲的端午節。

那是初中時代,任語文課的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她是我在中學時代唯一懷念的一位女教師。那年她大概二十歲或稍大一點,而我們也只有十三四歲的模樣。她用她那不遠與我們很多的青春把她的課講的生動多彩,絢麗多姿。那時候的我們,把上她的課認爲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常常是她走後我們還猶意未決。用現在很流行的話說:我們都是她的粉絲吧。她大概把她的青春與喜悅都融入了書本與課堂上,那時她剛剛新婚不久。

十三歲的端午節,節日裏有她。大概是那天裏的第二節課程吧。她拿着書本爽步進了教室,環視了下我們朗生道:“過節了,你們都是怎麼過的?都出去踏青了嗎?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於是乎娓娓道來:早上她與愛人去踏青。當時對她愛人稱謂記得她是很含糊的帶過的,具體的詞彙我已經忘記了,對於十幾歲的我們她當時一定是很慎重的斟酌了她的用詞吧。。。。。。兩個人出去的時候看到弄堂口的一棵數,枝葉茂密,很是茁壯,而後他們去了山上橋邊。許久後他們原路返回弄口,隨之而來的是愕然。。。。。。

直至今日她當時的表情猶在眼前:兩手支着講臺,傾身問我們“你們說我們看到了什麼?”不待我們的回答她豎起一隻手指:“一枝孤零零的樹幹,同學們,每年都有這樣的一個早上,每一天都有這樣的很多很多的樹,它們被人們肆意的踐踏與撕扯着,你們也加入了嗎?現在有沒有一點內疚呢?”下面的我們一片悄然,當時我心虛的想:不是你們五十五人也與我一樣做了劊子手吧?

當時她還說了很多,因爲年代的久遠已經很模糊了,只記得此後的端午節我不再去掰樹枝……

時光流轉,轉眼我已近不惑之年,女兒也已到了我當時的年紀。今晨女兒去踏青,我醒來時她已經回了,窗上是樹枝,地上還有很多未用盡的枝條。不禁心中一疼,似我是那多年前老師弄堂口的柳,身上有着隱隱的被撕裂的痛……

女兒,是你的老師們沒有給你講過這樣的故事嗎?

二十幾年過去了,許多的往事多已經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可那個端午節,那棵孤零零的樹幹卻一直留在了記憶的最深處。那位老師也許早就忘記了,也許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那天是怎麼影響了她的學生的。她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留在了每一年的端午節,那裏有着一個學生對她的懷念與祝福,還有着絲絲的敬畏……

願每個老師都能象她一樣爲他(她)的學生講述這樣的故事……

端午節記敘文4

今天是端午節,我早上一起牀,就看見鄰家門前插着艾草,自然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的早點是糉子。在吃糉子時,我想起這麼一個故事: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被別的國家所滅,屈原不願投降,爲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的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爲了不讓魚把屈原的屍體,就包了許多許多的糉子,扔進汨羅江餵魚。表示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包糉子紀念他。

到了10:00,我外婆就忙個不停,做這道菜,做那道菜,能幫忙的地方,我儘量幫忙。經過十幾分鐘的努力,一桌豐盛的午餐便作好了。

端午節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感人淚下的傳說。據說白蛇精白娘子迷戀上了凡人許仙,白娘子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不做任何壞事。他和許仙結爲夫婦,一直過着美好的生活,不久便生兒育女。可是有一天,有個叫法海的壞和尚一心想拆散他們一家,就把許仙騙上了山,對他說,他的娘子是一條白蛇,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她喝雄黃酒,他就現出原形來。正如法海所說,許仙給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後,立刻變成一條巨大的白蛇,扭動着身子。這可把許仙嚇得竟然死了。白娘子爲了救活許仙,去盜仙草,一路上崎嶇艱難。爬到山頂時,山神來和她決鬥,遍體鱗傷的白娘子,歷經千心萬苦,終於拿到了仙草,救活許仙。狠毒的法海見還沒拆散他們,又把許仙騙來,給他一個圈子,讓他在白娘子梳頭時,戴在她頭上,會保平安的。毫無警備之心的許仙真的照辦,他剛把圈戴在白娘子頭上時,白娘子就被收了進去,關在雷峯塔內……

端午節,我吃着糉子,想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不畏艱辛執着追求的白娘子,心裏不禁感慨萬千。

吃完糉子,我們一家人開車去賽龍舟的江邊。本想早來找個好位子,不料卻早已人山人海了,各河道上也正有許多龍船向這兒靠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運動員們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第一輪上場的是紅、黃、黑、白四艘龍船,我看中白船,我要爲它鼓勁。這時一聲槍響,突然龍鼓齊鳴,號聲連天,四艘龍船像箭一般射出,岸邊的觀衆都熱血沸騰了——有的拿着鼓掌拍加油;有的吹着口哨打氣;我也爲白船開始鼓勁:“加油!加油!白船加油。”家人們也分別爲自己看中的隊伍加油鼓勁。溫度僅有26°,也吹着微微的北風,可是我急得滿頭是汗——差一點!差一點就超過了紅船!加油啊!比賽結束了,雖然我看中的白船隻得了第二名,心裏有點遺憾,但我還是爲他們能在落後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的精神所感動。

哈哈,今年的端午真是快樂啊。

……

端午節記敘文5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無意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童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山竹葉,碧綠碧綠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山竹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喝雄黃酒。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小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不遠,艾蒿都是新鮮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我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最好是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田野的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到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不,要自己親自做一做,不要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端午節記敘文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廣泛流行於漢、壯、布依等民族地區。

據說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曾經有位詩人,名叫屈原。當自己的祖國被佔領時,他無比絕望,於這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用種種方式來追思他,我們吃糉子、賽龍舟,據說都是爲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說起吃糉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習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糉子的傳統形狀爲三角形,也有長方形的.。一般根據其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在糉子裏撒上白糖,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當屬賽龍舟。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來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蛟蝦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記得小時候,媽媽用具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聽說這叫長命縷,也許戴着便能“長命百歲”吧。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了。另外,在一些較爲傳統的家庭中,還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我猜這些東西和辟邪有關。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記敘文7

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熟悉的兒歌總會迴盪在耳畔:“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要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包好。糉葉、竹葉還有裹糉子的菖蒲葉子要在鍋裏煮一下。煮好的葉子不再青翠欲滴,而是變得結實柔韌。單是糉葉的香味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了。

媽媽會包多種口味的糉子,糯米餡的、鮮肉餡的、蜜棗餡的、麥仁餡的、紅豆餡的……有時媽媽還會包雜糧餡的,就是各種米、各種豆、各種乾果混合着包在一起,五顏六色的,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心靈手巧的媽媽包起糉子來是又快又有型,左手託着糉葉,右手撈起一把米,放在糉葉中間,箬葉的,媽媽會包成“磚頭形”、“元寶形”,竹葉的,媽媽會包成“三角形”都用細長的菖蒲葉子纏得結結實實的,這樣煮出來的糉子纔會緊緻有彈性。

糉子要在大鍋裏煮一夜。

端午節的早晨,會早早的被媽媽叫醒,媽媽要在我的手腕上裹五絲,就是用黑、白、紅、黃、綠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洗臉水是媽媽煮糉子的水,褐色的、散發着糉子的香味,洗完臉上滑滑的。

待媽媽打開鍋蓋,滿屋都瀰漫着糉子的清香,讓人聞了禁不住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葉,撒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甜甜糯糯的,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每每這時,媽媽都會給我講屈原的故事,而我總是百聽不厭,懷着對屈原的敬仰,咀嚼着分外香甜的糉子,我更加喜愛端午節了。

端午節記敘文8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而今天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傷心欲絕,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居民知道屈原是個好官,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做成糉子,把劃小船變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媽媽告訴我: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按照媽媽的方法,把糉子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我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吊人的胃口的,使人饞誕欲滴,只要我一聞到味,我的食慾就會被挑起。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湖面上,有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羣衆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9

今天是端午節了,媽媽要給我編五絲線,還要包糉子呢!

媽媽拿了五種顏色的絲線,分別是紅、黃、綠、藍、白。她先把這五種線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後再搓成小繩,還巧妙的打了一個結。四根五絲繩做好了,媽媽告訴我這叫“長命縷”,她又小心翼翼的分別給我戴在手腕和腳脖上。還特意囑咐我說:“要愛惜,等戴上後下第一場雨的時候,摘下來扔進雨水裏。這樣長命縷就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通過端午習俗的小事,我體會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接下來要包糉子了,我見媽媽拿了竹葉,包上糯米,中間還放上兩顆大棗。然後又熟練地摺疊竹葉包裹糯米。還用五絲線捆紮起來,媽媽一連包了十幾個。

媽媽又把包好的糉子放到了鍋裏,蒸上了十五分鐘,蒸好的糉子放到盤子裏,還沒等吃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圍着盤子聞了又聞,着急的等待着糉子降溫。過了一會兒,終於可以下口吃了。我剝開竹葉,白裏透紅的餡兒玲瓏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好吃極了!我們一家人邊吃邊笑,因爲我們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鬍子。

糉子吃完了,爸爸說:“端午節是有說道的,就這個名稱就五花八門,夏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

媽媽說:“除了吃糉子,戴長命縷之外,還有插艾草、撒白糖、賽龍舟……等習俗。”

我想,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不少的學問哩!這個端午節不僅僅吃到了糉子,還增長了不少見識。

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10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而在我心裏的端午節就是糉子、茶葉蛋和賽龍舟。

隨着時間的臨近,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有人買來艾葉回家插在門上,媽媽也要準備包糉子。

我們首先準備好材料,有糯米、肉餡、各種調味料和糉葉。爺爺先把糯米清洗乾淨加好調味料,有鹽和油。肉餡是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用鹽和醬油醃好。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教我把糉葉捲成漏斗形,媽媽做的很好,底是尖尖的,沒有一點縫,而我做的底卻是個大窟窿。於是媽媽抓着我的手,做了個勉勉強強的“漏斗”,再把糯米填進“漏斗”裏,最好加三分之一,再用筷子插緊糯米。然後放進肉餡,之後再蓋滿一層糯米,要蓋的均勻,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後,蓋上糉葉。這可是個技術活,要漂亮又不能漏米。媽媽說繩子綁上去要緊緊的,那纔好吃。我們一起努力,費了半天勁,包了三十多個糉子。

爺爺把糉子放進高壓鍋裏煮了半個多小時,糉子的香氣瀰漫着廚房,終於可以吃到自已包的糉子了,別提多高興。吃着香糯的糉子,我想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真是淵源流長,我們要多多學習,傳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

端午節記敘文11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在這江南青青的色彩裏、溼溼的雨季中緩然而來。在江南春雨的背景中,我也盼來了結束中考的姐姐.那清涼的春雨淅瀝瀝的一直下着、下着,伴着我們舒緩閒適地度過了這個美好的節日。

推開家門,一陣如風鈴般清脆的笑聲和着青青的糉草葉香味便向我襲,一定是姐姐和媽媽正在包糉子.我看狗夠黑豆也彷彿受到糉草葉清香的誘惑,興奮的在客廳裏亂竄,似要嗅上一口這個季節的味道。姐姐聽見開門聲響從廚房裏跑了出來。一見到我就撲過來抱我

..連連說我又長高了, 可是姐姐依舊沒變還是那麼樂觀依舊笑靨如花……

接着大家開始吃糉子,今年我們家的糉子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圓的還有像牛角一樣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傑作。綠剝開墨綠色的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裏鑲嵌着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酒足飯飽後媽媽又泡上我最愛的薄荷葉茶,那清涼的味道,真是好極了!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也是個季節的符號。我固然不會忘記關於端午的來歷,不會忘記詩人屈原,不會忘記圍繞端午的許多故事。

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天空也會飄着牛毛細雨,而小小我總是倚在祖母的懷裏看着祖母嫺熟的包糉子,認真的幫我做着香袋……

如今打開我的衣櫃,還能看見一隻紅緞綢的香袋,它用五彩線繫着,香袋下面的穗子是用蒜梗和五顏六色的花布剪成的小圓圈綴成的,是的這便是那年香袋是祖母爲我縫製的只可惜,如今物在人去,花落花開,鶯歸燕已10餘個春秋 每到端午節,我把它從衣櫃裏拿出...

端午!你給我帶來需多快樂也勾起我對如煙往事的無限懷念。端午的味道,是我難忘的回憶。

端午節記敘文12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就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然而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就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就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就是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就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端午節記敘文13

我國有個起源於春秋戰國的節日,叫端午;我國有個防疾病的節日,叫端午;我國有個運動的節日,叫端午!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十分悠久,傳承了幾千年!

關於端午的來源,人們有許多說法,但其中流傳最遠、史書也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爲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本來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因爲當時的國君十分昏庸無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國又蠢蠢欲動,準備攻打楚國。屈原向國君進諫,卻被罷了官,放逐到了鄉村。後來秦軍攻破了楚國國都,楚國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悲痛欲絕,在自己生活下的茅屋裏寫下《懷沙》後,望着楚國國都,向滾滾的汩羅江中跳去。大家見了,有的拼命打撈,有的用糉葉包着糯米往河裏扔,還有的在用雄黃驅趕蛟龍。爲了紀念他,人們把這天叫端午節。

端午節是春夏交際之時,蚊蟲衆多,疾病易發。所以,每到端午,人們都要驅五毒、吃五黃、插艾草、菖蒲。大家還會從街上買來蛋,把它放進鍋裏和艾葉一起煮,把蛋吃掉後,再用煮蛋的水洗臉,傳說一年也不會被蚊蟲叮咬。小孩兒還會把自家煮的蛋拿出來,和鄰居玩“碰蛋”,看誰的蛋結實。贏家據說一年都不會被病魔困擾!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組織去划龍舟。江邊聚滿了人,他們瞪着眼珠子,不停地喊着“加油加油”,爲龍舟上的人吶喊助威。而龍舟上也擠滿了人,他們雙手拿着漿,使勁地劃啊劃。當有一隻龍舟最先劃到終點時,觀衆就會熱烈地鼓起掌來,有的甚至跳了起來。整個場面熱鬧非凡,充滿了喜悅!

這就是端午節,這就是我國的端午節!我愛端午!

端午節記敘文14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糉子。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糉子。

因此,我們家最有名的包糉子能手——我媽媽,就開始忙起來了。我媽媽經常說用蘆葦葉包糉子最香,所以她選擇用蘆葦葉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把蘆葦葉煮過,再把糯米和棗洗乾淨,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葉涼後,她開始忙着包糉子。她先取三片葉子,放兩片葉子,一片反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圓雉體的樣子,然後在裏面放糯米,中間放幾個棗,最後用線捆葉子,糉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糉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爺一樣睡着了。媽媽包糉子後,放在高壓鍋裏煮了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媽媽包的糉子原料非常簡單,但包的糉子很香。只要聞到香味,就會引起食慾,只要餐桌前面有糉子,就會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糉子的時候,總是吃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說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糉子總是很香,吊人的食慾,讓人貪婪,要吃很多。

我喜歡吃糉子,喜歡端午節,喜歡享受節日的氛圍!

端午節記敘文15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已有20xx多年曆史,它和“過年”、“中秋”並稱爲一年中的“三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國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是“楚辭”這種文體的創立者。屈原很愛國,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農曆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江邊,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人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之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以划龍舟比賽來紀念屈原。百姓們還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人們認爲讓魚蛟蝦蟹吃飽了,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

這就是端午節爲什麼要賽龍舟和吃糉子。端午節這天,南京人會在門前掛上艾葉、菖蒲除穢驅邪,用滴了雄黃酒的清水洗眼睛等等。還要吃糉子、綠豆糕,兒童頸項上要掛五色絲絡,絡中裝鹹鴨蛋。南方人主要吃“五黃”,而南京人卻吃“五紅”,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關於“五紅”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五毒”:蛇、蜘蛛、蠍子、蜈蚣和壁虎,它們在端午時來到人間,剛到一戶人家門口,就聽見女主人說:“快吃,這是油炸五毒。”五種毒蟲聽了這話,大吃一驚,看見桌上有五道紅紅的菜,五毒以爲是它們的血,嚇得魂飛魄散,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南京人在端午節吃“五紅”是爲了嚇走“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