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1

綠色的霧,綠色的風,綠色的樹,綠色的大山……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

我家門前有一座大山,春天,那山呈淺綠色,像一個小姑娘穿了一件綠色的衣裳,是那麼的活潑,那麼的可愛,那麼的天真……

夏天,那山呈濃綠色,像一個遼闊的綠色海洋,在陽光下,綠色的山那麼耀眼。雨後,葉子上的水珠就像珍珠似的,裝扮着大山的美麗。在霧天,你進去之後,就彷彿進入了一個綠色的仙境,遠看那一座山像一件薄薄的衣裳,而近看卻像一潭沉綠的湖水,綠得讓人陶醉。

秋天,那一座大山已經變 成了一座“金山”,他把沉甸甸的果實奉獻給人們,唯有幾棵松樹佇立在山的中間,從遠處看像極了山的眼睛。

冬天,那座大山披上了一件厚厚的白袍子用來抵禦風寒,還有一條小溪,不停地散發着霧氣,像一條透明的玉腰帶纏繞山間。這個時候,山上的一切都是白色的,只有幾棵松樹像綠色精靈,正在向人們展現它那頑強的生命力。

時間一久,我便融入了這座大山,好像我也成了綠色。我是大山的孩子,大山是我的母親,我愛大山!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2

故鄉的那座小山,充其量只能算作丘陵,坐落在我們村中央。

山小而名不見經傳,但她卻是泰山西之餘脈。泰山山脈從肥城市西北部的陶山入境,進入平陰縣東部的天堂山脈後,南向支脈起伏綿延,至榆山街道的分水嶺、饃饃山、五鳳山、尖山、會仙山、文筆山、青龍山、峻玉山、蓮花盆山、翟山等,翟山與同一支脈的臥牛山、後寨山延伸至黃河岸邊,一起拱圍着平陰縣城,其間有古平陰八大景的“錦水秋瀠”,“峻玉含輝”、“碧峯仙蹟”以及翟山中的“湖溪沉月”等。

南面的山頭叫做連花盆山,因山頂的蓮花盆而得名。山頂有100平方米左右的圓形平地,中心有一個凹下去的石盆,有洗衣盆大小,盆的內側刻有幾株盛開的荷花,盆底刻着彷彿正在遊動的栩栩如生的兩條小金魚。蓮花盆山東北方向約4--5裏處有一座底座與連花盆山頂相仿的小馬山,傳說是楊二郎旦山攆太陽時,將連花盆山頂一腳踢過去的。連花盆正西對着似天而降的滔滔黃河水,在山腳下拐了一個直彎向北綿延而去。從蓮花盆所處的奇特位置推斷,或與佛教和風水有關。蓮花盆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但是何年何原因何人所爲無從考證。

北面的山頭叫做翟山,因翟姓族人居住而得名。據史料記載,翟姓祖先早於宋朝靖康年間即遷居於此,近千年來在此繁衍生息。金明昌二年(1191)有先祖翟升考中進士,被授予山西省洪洞縣主簿。期間,他帶領族親在翟山栽植柏樹萬株,翟氏後人又先後在山頂至正北黃河邊直線上,建起三觀廟、家廟、河神廟、土地廟。歷經數百年,滿山柏樹遮天蔽日、鳥語花香,廟宇香火嫋嫋、鐘鼓轟鳴,山間溪水潺潺,每當中秋節圓月高懸碧空,西麓一股流入大清河的清泉中倒映出明月的影子,形成了湖溪沉月的美景,舊縣誌記載爲八景之一。1942年日僞軍對共產黨八路軍進行大合圍時,在翟山頂建起碉堡,將柏樹砍光,使翟山成爲了荒山禿嶺。

新中國成立後,恢復翟山的美麗容顏,一直是一代代翟莊人的夢想。先後多次綠化,引水上山。在翟山與蓮花盆山之間建起了文化廣場,文化廣場在陽光照射和綠樹陪襯下,呈現出無比嫵媚的柔姿。雲海深處、臥虎藏龍、流水潤竹三組奇石韻味無窮。文化牆、文化走廊營造了村莊高品位、特色鮮明的氛圍,創造積極向上、寬鬆和諧、靜謐優美的廣場審美文化。鯉魚噴泉一副靈動的立體畫圖,以水爲財,生生不息,風生水起,喻意家庭富足,生機勃勃,財源滾滾之意。健身休息區它獨有的美,成爲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水泥路像一條玉帶環繞在山腰,水管像血脈滋潤着草木。翟山將再度四季常青、溪水潺潺、鐘鼓齊鳴,春天百鳥爭鳴、百花爭豔,夏天柳暗花明、曲徑通幽,秋天碩果累累、滿地鋪金,冬天銀裝素裹、歡笑恬靜。

我愛故鄉的山,因爲在我的心中,她最高、最美、最親。

故鄉的山隨筆散文3

這些天不知道怎的,心頭上忽地起了一股無法抗拒的思緒,也常常在夢中夢見闊別已久的故鄉,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事,我想,這應該是故鄉對我這個在外遊子的深情呼喚吧!

我要回故鄉,回去看看!

闊別家鄉近十年,這是我第一次有了這麼強烈的回鄉慾望

於是,我放下手頭上所有的事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高鐵,從北南歸,之後又輾轉了幾輛長途客車,回到了故鄉所隸屬的縣城,再從縣城搭上了前往故鄉的班車。

老舊的班車在公路上拐了個彎,開進一條狹窄的山路,路很崎嶇,車輛在顛簸中緩慢地前進着。山路的一側貼着一座大山的背面,上頭長着許多高大而又挺拔的松樹,和一些低矮的灌木;山路的另一側倒是空闊,遙遙望去,還能見着遠處那一座座被雲霧環繞,起伏連綿的大山。

旅途很漫長,或許是近鄉情怯的原因,我此刻的內心頗不平靜,這是一種怎都避免不了的思鄉情感。蘇子曾寫過一首永遇樂,裏面有一句“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這句詞可以說就是我現在的寫照了。

老舊的班車開上了山腰的盤山公路,視野也更加的開闊了,車上的人都很安靜,我獨自坐在靠窗的座位,側過頭望向窗外的山。遠遠望去,一層層淡淡的霧,籠罩在一座座大山上,綿延千里,而大山在飄渺的雲煙中若隱若現,忽遠忽近,如同一條蟄伏在雲海間,吞雲吐霧的'蒼龍。

山還是那般無言高峻,正如我幼年離開的模樣,然而我再回來的時候,卻已長成了個青年,我的思想,容貌,身體……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可山還是山,不增一尺,不減一寸。

不知怎的,我的思緒竟被這一座座大山帶得好遠好遠……

五歲那年,爺爺帶着我爬上了村前的土坡,拉着我的小手,指着村子後面連綿不斷的大山,嚴肅莊重地說道:“小子,瞧見沒,那就是山,就是她守護了我們的祖祖輩輩。你要記住嘍,這天底下任何東西都在變動着,唯獨這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記住了麼?”

“哦!”我諾諾地點了點頭,答應了一句。

然而,隨着年歲的增長,曾經那個懵懵懂懂的孩提時代早已不復,對於事物,自己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認知,上了學堂後,再重新回想起當初爺爺說的那番話,我卻是愈發的不理解。

爺爺一定是老糊塗了!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永恆不變的存在,山也是會“長大”的啊!(十歲時,讀了地理圖書,其中有一篇“會長高的山”——對喜馬拉雅山的介紹。)

……

爺爺終究是老了,和祖輩們一樣,沉眠在了他一輩子所敬仰的大山之中,我望着這埋葬了無數祖輩的大山,心中涌起了無限的惆悵,爺爺跟我說的那番話,直到他老人家入土的那刻,我還是沒能弄懂。

一直到後來,我出去上了大學,讀過了許多書,走過了許多地方後(偏遠鄉村),眼界開闊了,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爺爺那番話的背後所隱藏的含義。

爺爺當初想要告訴我的,無非是最爲簡單四個字:敬畏自然!

敬畏這一座座守護了祖祖輩輩的大山,敬畏這片養育了我們的土地。你的心中若是一直崇敬她,哪怕是滄海桑田,她也永不變更,因爲她早已化作一股信念,深深地駐紮在你的心頭,流淌於你的血液裏,這一點是我從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身上所看到並學來的!(藏族人的山神崇拜)

大山哺育着祖輩們,給了祖輩們活下去的希望,祖輩得以靠着大山生存,祖輩敬畏着大山,將自己最深沉的愛給了大山,並以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而就在那個時候,爺爺便將這一傳承交給了孫輩的我。

我至今都忘不了,當時爺爺說那番話的時候,黝黑蒼老的臉上那莊嚴的神情,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座山,無言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