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的山經典散文隨筆

故鄉的山經典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那射嶺,巍巍屹立在鑑江邊上,它沒有泰山那樣雄偉,沒有廬山那樣秀美,更沒有黃山那樣俊俏,可我卻對它心馳神往,魂牽夢繞,因爲它是故鄉的山。

故鄉的山經典散文隨筆

故鄉的山,靜謐、孤單,只是在狗尾草瘋長的季節,偶爾纔會有幾個發燒友,爲了那幅影展上常見的《鑑水東逝》,才扛着“長搶短炮”來到這人跡罕至的山頂,啃饅頭,飲礦泉,對着那條九曲迂迴宛若銀龍起舞的鑑江發呆。

那射嶺,座落在鎮江南部、高州與化州交界處,海拔高度爲230多米。其山體巨大,周圍有陳鑑嶺、結菜嶺、尖峯嶺、長山嶺等,山水相連,重重疊嶂,一山比一山高。如果你有心觀察,從石鼓甘竹往西望去,見到的那射嶺就像一頭栩栩如生歡奔躍動的大水牛。

那射嶺腳,一直延伸到故鄉村邊的地堂,我無數次仰望它,也無數次與它擦肩而過,在將近七十年的漫長歲月裏,作爲故鄉人,我竟然沒有走近過它,說起來,真有點慚愧。

故鄉的山,迴響過我孩童時的夢囈,見過我蹣跚學步的身影,它一定會記得歸鄉遊子的音容。這裏有我的根,有我兒時的守候,有我內心說不完的故事,有我看不夠的景色,剪不斷的鄉情,聽不厭的'鄉音,有我縈繞不去的濃濃鄉愁,無論我走到哪裏,故鄉都是我生命裏抹不掉的印記。

就爲那座暗戀已久的那射嶺,就爲了卻一個經年的心願,在一個春陽熱辣的午後,我與弟弟賢明一起,終於走近它,踏上它縱橫交錯的山間小路,走進給過我們恩惠和庇護的大山。

山上溝壑縱橫,植被稀蔬,那些沾着粉塵還未夠歲數就出世的乳白色風化石,圓的,方的,長條的,大大細細,橫七豎八,佈滿山間。我們沿着一條被山洪沖刷而成的亂石路,迂迴着往上攀登。

沿路有點荒涼,滿目枯樹禿枝,沒有山花爛漫,也沒有泉水叮咚,甚至連一片遮陽的綠蔭也沒有,這是去年大火燒山留下的痠痛。山無言,但路過的風卻在嗚咽低訴!其實也無需太過自悲,因爲大山自有它的再生功力,相信幾番雨露滋潤,幾度春風拂過,大山又會蔥蔥郁郁,翠綠盎然。

傳說嶺上有座大王廟,有個著名的燙豬窩,還有五仙姑從石鼓嶺跨步過那射嶺留下的腳印等等,但我沿路直至山頂都在尋覓,卻始終未見蹤跡,可能早已灰飛煙滅了?可能是掩沒在芒箕草叢下面了?又或者是被山洪泥漿所覆蓋了?不得而知。

真的老了,好累,竭了兩回,大約用了一個半時辰,我們才跌跌撞撞爬到了嶺頂。回想外出旅遊時,我登上過許多比那射嶺還要高得多的山,但那是坐着纜車被拉上去的,連身影都沒留下,而現在,我是頂着熱頭,滴着汗水,幹着喉嚨,顫着兩條老腿,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若干年後,這些彎彎的山路,或許還會留下我攀登的足跡。此刻,我突然慶幸,在將近古稀的年月,我登上了故鄉的山,置身它春風飄拂的胸懷,感受它的樸實無華,自然寬厚。

在志願者豎起的五星紅旗前面留個影,然後尋一塊巨石坐下歇腳。放眼山下,煙波中故鄉的美景盡收眼底,村莊農舍,田園阡陌,山塘水庫,江堤古渡,還有延綿數裏的國寶級“野生稻”,矇矇矓矓,星羅棋佈;母親河鑑江在陽光的映照下,宛若一挽銀色的飄帶,斗折蛇行,逐浪延伸,向化州、吳川梅菉奔涌而去……

記得有資料顯示,在高州的西南部出土過許多魚類化石,專家推測在距今N個億年之前,這裏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站在高高的嶺巔,呼吸着山間特有的新鮮空氣,望着重重疊疊羣山環繞的峯巒,眼前山色,猶如一幅精美多嬌的畫卷,我真不敢相信,遠古的洪荒之力有那麼厲害,竟將滄海化成了桑田,還矗起了十里羣山!我想,曾試圖“人定勝天”人類,於此顯得是多麼的渺小啊!

故鄉的山,滄桑而厚重,雖然少了點婀娜,卻不乏靈性,它會因鄉村的歡樂而歡樂,會因鄉親的悲痛而悲痛,它如一部浩瀚的史詩,記載着家鄉人與命運抗爭、從貧窮走向富足的坎坷歷程和艱辛付出;它又像慈愛的父輩,默默地守護着這方水土,守護着它的子民,永遠都是那麼堅毅,沉穩,包容。

下山並不省力氣,因爲亂石滿路,有的地方還很陡峭,一不小心,就會跌倒。下到半山腰,遠遠就能看見紅牆黃瓦的村廟,裏面有榜文,密密麻麻地記錄着村民們的功德善舉;裏面有香火,終年不息,是村莊興旺繁榮的標誌。我佩服先賢慧眼,擇居在這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漁舟唱晚,子子孫孫,代代相傳。

離開時,我與大山深情道別,願它護佑故鄉,青山不老,鑑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