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看書和讀書,中間缺了一顆心散文

看書和讀書,中間缺了一顆心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沒心沒肺,等於白費。

看書和讀書,中間缺了一顆心散文

智能化氾濫的今天,紙質書已經變得鳳毛麟角,很少能看到有人捧着紙質書埋頭苦讀。或許每個人看法不同。大家都迷戀電子書的方便快捷,不受時空限制。但自我感覺電子書總不能讓人很好的堅持下去,受限於屏幕,還有那種真實的觸感,得不到良好的閱讀體驗。

大家都是文化人,在這裏跟大家談這個難逃班門弄斧的嫌疑。反思自己,到底是在讀書還是在看書?

如果硬要將讀書分類。按照自己的理解,大體分爲三類。

第一類:從不讀書。第二類:看書,但不求甚解。第三類,真正的讀書。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有持續性。

第一類人其實大有人在。我國現在的人均年閱讀量在世界上基本倒數。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公共場所,閒暇時間,很少看到有人拿着書本。

或許有些人說,我們在看電子書好不好?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恭喜您,已經跳出第一類之外。

自我定位在第二類:看書但不求甚解。自己還常常給自己一個厚顏無恥的安慰,看書至少比不看強吧?

有時候反思自己看書的'動機?其實內心還是想惡補一下曾經欠下的債。因爲很後悔當時初中高中大學的時候沒有看足夠多的書。不嫌丟臉地說,四大名著至今都沒有通讀,特別是紅樓夢。更別提中外名著了。

不知源於何故?或者神經錯亂?從去年開始,自己瘋狂的迷戀上看書。恨不得博覽羣書。常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鞭策自己。要寫好,必須讀的多,讀的好。

或許只爲養成一種習慣。從起初一週甚至更長時間看一本,到現在兩三天一本,有點無法自拔。雖談不上愛好,但做到了堅持。

自己看書,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溼,膚淺到令人髮指。真正應了那個看字。看完之後,甚至連書裏講的什麼都很快淡忘。最可悲的是,有時去圖書館借書,都不記得有沒有看過某一本書了。似曾相識,又不確定。

即便如此,每次看完一本書,發朋友圈還是能有一些感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收穫。

之前還有習慣去做讀書筆記,摘錄一些比較優美的句子。也有幾本寫滿的讀書筆記。但最近好像爲了追求速度,爲了敷衍朋友圈,爲了看書而看書,變得浮躁起來。不曾再拿起紙筆,不曾再回讀一遍。

第三類人讀書,很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記得回聽無戒老師第一期的課程,老師講到讀書要有針對性。要從書裏學習別人怎麼架構,怎麼描寫,怎麼設置情節,怎麼製造衝突。相比之下,自己之前所謂的摘錄,只是小兒科,膚淺之至。

前天文章點評環節,當我提到關於環境描寫和對白的不足如何強化,老師又提到了向名著學習的方法。學習大師們怎麼去描寫環境,怎樣去刻畫人物心理。

還聽過一套理論:怎樣將書由厚變薄,然後由薄變厚。按照作者的意思完美覆盤。這樣纔算大體讀懂一本書。

對或許自己根本算不得讀書,只是看字而已。對於故事都記不得完整的梗概,甚至連書名都忘卻的自己來說,簡直是極大的諷刺。懷疑自己是不是假的讀書!

看書和讀書,或許中間只差了用心。

顧心武研究一部紅樓而成紅學。唐宋詩詞名篇有限幾頁,影響後世詩歌。半部論語治天下,學會易經會算卦,學會詩經會說話。古人的說法不無道理。

有時候讀書不單單要追求數量,更應領略其精華。真正的讀懂讀透,並且學以致用。

雖自評第二類,但距離第三類真的讀書相差甚遠。

認識到不足,只是前進的開始。希望自己以後讀書不要流於形式,不要單純爲了朋友圈裏炫耀而敷衍。沉心靜氣,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讀進去走出來,補充自己的短板。

用讀書武裝自己,在寫作的道路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看書和讀書,其實中間缺了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