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旅遊散記之四摘冬棗散文

旅遊散記之四摘冬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今年國慶節主要的一個計劃就是去沾化摘冬棗。

旅遊散記之四摘冬棗散文

沾化冬棗名揚天下,以個大、皮薄、脆甜著稱。雖然每年都吃冬棗,但是吃的是不是真的冬棗,因爲沒有親眼見過什麼是真的沾化冬棗,也不好辯別。市場上賣的冬棗也是價格差異很大,有幾十元一斤的,也有幾塊錢一斤的,還有十幾元一斤的,我們無從知道是真是假。真正的沾化冬棗又是什麼滋味呢?

到沾化的第二天,在愛人同學的帶領下,我們一行9人,開着三輛車直接去了田間地頭。一路上就看見道路兩邊到處都是掛滿枝頭的冬棗樹,壓的樹枝都彎下了腰。這種場景,在昨天來的路上我們已經領略了,漫延幾十裏地都是冬棗樹,真是讓我們開了眼界。那陣勢就像壽光蔬菜大棚似的,一個園子挨着一個園子,眼光所到之處都是冬棗樹。心裏對沾化是“冬棗之鄉”已經十分地心悅誠服了。

愛人同學的愛人東哥是個熱心腸的人,下車的時候,從車上拿下兩個大筐子,還帶了兩個小紙袋子。我們沒有摘過棗,心裏不明就裏。跟着東哥往地裏走去。遠遠地就看到地頭上有人衝我們打招呼,已經有人在地裏採摘了,只見他們每人的腰上繫着一個圍裙,上面有個兜,摘了棗就先放到裙兜裏,滿了就倒到筐裏。

我聽到那人和同去的小芳熱情地打着招呼,真接喊着他們的名字,而芳也喊着他們“叔叔、嬸嬸和姐姐”,私下裏,我問了一下同行的小果,才知道我們今天來摘棗的`棗園是小芳孃家叔叔家的。

我們也和叔叔嬸嬸打過招呼,叔叔教給我們怎麼採摘,採摘什麼樣的棗是甜棗,他告訴我們要採摘那些發紅和發白的棗,那是快成熟的棗,又脆又甜。

我們一邊聽着介紹,手裏邊已經忙上了,撿那大的有些發白發紅的棗往嘴裏塞,“哇,真甜!”棗兒一進嘴裏,輕輕地咬上一口,滿嘴生津,甜甜的,脆脆的,真的是名不虛傳啊,沾化冬棗。只這一口,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棗吃到嘴裏吃完了以後,還沒有殘渣,這是和其他棗的一個重大區別。

頭一次見到這麼多的冬棗,心裏滿心的歡喜。一開始我們這些人哪裏有心思往兜裏放啊,摘一個吃一個,都送到嘴裏去了。這棗脆甜,吃起來過癮,吃了還想吃。我們眼前的這些棗樹大多隻有一人來高,個別的樹超過人頭,只要伸手就能夠着樹上的棗兒。據叔叔介紹這是培育的新品種,只需要三四年的功夫就能結果,個頭還不高,適合採摘。種下的棗樹都需要嫁接成冬棗的枝後,才能結出皮薄、脆甜的冬棗來。

每棵棗樹上都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冬棗,有的還發青,是不能摘了,摘了也不甜,還需要日光的照射積蓄糖分。有的靠近日曬的一側已經發紅,裏側照射不到太陽的一側發出透亮的白色,這是已經八九分成熟的棗,可以摘下來了。

叔叔看到我們總是圍着一棵樹摘個沒完,就提醒我們前面有的是好果子,往前走,去摘那些大個的紅了的冬棗。看着眼前誘人的冬棗,我們不但吃個鮮,還不忘記和它們合個影,甚至是給它們來個特寫,及時地傳到空間裏,來個現場直播呢。引得空間的朋友們一個勁地發來想吃的表情。

我們一羣八九個人,像一羣蜜蜂排着往前走,可是當我們把一袋子裝滿了以後,就提着倒到我們帶來的筐子裏。等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纔好好地專門找那大個的冬棗摘了往兜裏放。我則是每發現一株結得密集的冬棗樹時,還有那大個的冬棗時,都要先給拍照留念,然後很不客氣地把它們摘下來,送到了我的嘴裏,體味着那份甘甜與美味,甜絲絲的味道一直滲透了我的每個細胞裏。

愛人和她的同學們又發現了一大株特別大特別多的棗樹時,歡喜地要在那裏合影,還專門給棗樹也留出一個位置,“喀嚓”一聲,相機把那美好定格下來。當她們往一棵樹跟前去的時候,這個時候叔叔提醒我們了:“千萬別過那道線,線那邊是鄰居家的棗樹。人家沒人咱也不能摘。”我們趕快地問清楚了叔叔,到底是哪條線是界線,別“侵犯”了鄰居的領地,讓叔叔爲難。棗兒不大,誠信重要。叔叔的提醒,讓我們從心裏更加地佩服叔叔了。我們這羣“幫忙”的人,怎麼吃他的都行,可是沒有人看管的鄰居家的棗,一個也不能摘。

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摘棗的熱情也降低了。我們開始一邊玩一邊摘。這時我停下來,看看我們的棗園。棗園的右側是鄰居家的園子,而左邊和南邊就是荒草地,長滿了過膝的葦子和草。我們問叔叔,那邊怎麼不種上棗樹或莊稼啊?叔叔一邊摘棗,一邊對我們說,沾化這地方離海邊近,都是鹽鹼地,別的莊稼都不長,還就是這冬棗能適應這樣的環境,不但長勢好,還甜脆薄。

從昨天我們到海防玩的時候看到的情況也正是這樣。到離海邊差不多30公里的時候,道路兩邊已經沒有什麼莊稼了,甚至連草都不長了,路邊只有一兩種耐鹽鹼的草,匍匐在道路兩側。就是離海遠點的地方,也只有一些高粱和玉米等作物,還有些葦子等荒草,亂蓬蓬地長着。

我看着眼前的冬棗樹,再看看周圍長勢旺盛的這些野草,想着叔叔剛纔的話,忽然就想到了大自然是多麼的神奇,又是多麼的公平。它不會虧待每一個生活在它懷抱裏的人們,當它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爲人們打開另一扇門,它不會把人們逼入絕境。比如,在沾化這個地方,由於多年來的海水浸泡,土壤嚴重地鹼化,不適合種糧食,可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怎麼生活呢?偏偏在這種土壤裏生存着一種叫“冬棗”的植物,適應這種惡劣的土壤,而且在這裏生長出的棗樹,結出的棗還那麼甜,全國獨一無二,享譽全國。正是這樣的一種植物讓沾化全國出名,知道了這個曾經的“全國貧困縣”。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裏,也正是藉着這一特殊的物產,打開了一條致富的道路,發展起來一條“冬棗”產業鏈,讓當地的百姓富裕起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介紹,在沾化光冬棗樹就有五十萬畝,每年和冬棗有關的經濟效益好幾個億。

出了名的沾化,藉助這個名牌效應,招商引資,發揮海水優勢,大力發展水產業、鹽業、風力發電業,甚至是旅遊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的沾化縣城道路寬闊,經濟多元化發展,人們生活富裕,已經擺脫了貧困縣的帽子,奔赴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