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抒情散文 :石磨的記憶

抒情散文 :石磨的記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6K 次

磨盤又叫做碾子,是上個世紀北方地區最常見的一種磨面工具。

抒情散文 :石磨的記憶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飽飯對於農村人來說是個最基本的需求。農村的生活水平比較差,幾乎吃的東西除食鹽醬油等調味品外都是自家生產。對於北方以麪食爲主的地區的人來說,面自然就成了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那個時期的面是不比現在的各種精細的小麥粉的。面的品種還是很多的,紅薯面、高粱面、豆麪等各種農作物似乎都能磨出面。磨面便成了農村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項勞動。

在那個時期磨面自然也就離不開磨盤,所謂磨盤是兩塊笨重的圓餅狀石頭做成的。上面的一塊石頭正中央有一個圓柱形的孔,是放各類五穀用的,上面的那塊石頭上捆上木架,人推着木棍轉動,家中養牲畜的人家也是可以用其代替人力來推磨的,上面的磨盤就會不停地轉動,下面的那塊磨盤是固定不動的,再將一些糧食放到中間的那個柱形孔中,一會兒就從兩塊圓形磨盤中間出來一些穀物的碎狀來。然後再把這些穀物的碎狀反覆研磨,最終就會生產出面來。而這個生產的過程就被稱作“磨面”。

磨盤在那個時代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生產工具,它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有時可能一兩個小村莊纔有一架石磨,如果需要磨面,是需要提前和石磨的主人提前打好招呼的。磨面不是一個活,有時則需要全家一起來完成,婦女們早早地 把糧食洗淘乾淨,晾乾。男人們拉上板車帶着一家老小去磨面,有錢人家用牲畜套上車,拉上其他的東西去磨面,剛好還可以用牲畜去推磨。

來到磨盤旁邊,男人去和石磨的主人打聲招呼,抽支菸,卸下車上的東西,套好石磨,磨面就開始了,男人負責好石磨的轉動,女人們負責往磨盤上面放糧食和接住所磨出的糧食,那孩子們呢?孩子們有的在旁邊玩耍,有的大人則將自己的孩子放到磨盤上的糧食旁邊,大人一邊幹活,一邊看着孩子在磨盤上隨着磨盤轉動,咯咯地笑着,一家人幸福的享受着這個磨面的過程。

好面是需要磨三遍的,第一遍磨出的面看起來比較粗糙,但是處於當時物質匱乏時代,窮人家一般都是吃一些磨一至兩遍的面,而且平時還都是一些雜糧面,也許現在的人看來雜糧是多麼有營養啊。那個時期,雜糧被稱作粗糧,口感是很差的,而且長時間吃雜糧,也是很熬人的。他們只有在快過年的.時候才能磨出一些第三遍的面,叫細面。用它來在過年的時候,蒸些白麪饅頭啊,包子等一些麪食和糕點。

所以那個時期的孩子是很喜歡過年的。等啊盼啊,終於等到快過年了,而這個時候最後的一次磨面,孩子必須要跟去的。從去磨面的路上,碰到個賣糖葫蘆的老人,大人很慷慨地掏出一枚硬幣給孩子買上一串冰糖葫蘆。孩子手上拿着那串糖葫蘆,也捨不得吃,但又禁不住上面糖稀的誘惑,不住地用舌頭去舔上面的糖。大人看到孩子那可愛的模樣,也忍不住地笑了。然後把孩子放到石磨上,孩子手持着糖葫蘆,穿着新衣服,大人推着磨,兩塊磨盤碰撞發出的吱吱聲在這個時候伴隨着外面猴孩子們放的小炮仗聲音,告訴人們年要來了。

然而時代總是要不斷地發展的,隆隆的機器聲替代了往日吱吱的石磨聲,人們再也不用花這麼大的功夫去磨面了,再也不用吃粗糧了,想吃麪各大超市商店都能購買得到,各種精粉琳琅滿目。石磨也就漸漸地被人放到了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在人們的腦海中漸漸淡忘。似乎那種磨面的場景很難再能夠見得到了,更重要的是,人們臉上在磨面事那種幸福的笑聲也漸漸消失了。

去年春節帶着我8歲的兒子回老家陪父母過年,來到老家莊東頭,還能夠看到那架曾經爲這個村莊奉獻了一生的老石磨已被主人放到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不再是當年那個人人一眼就能望到的位置,。兒子一眼看到後,問我那是個什麼東西,我衝着那個老石磨會心地笑了笑,我想我該該怎樣向兒子解釋呢?也不知道我把石磨的故事講給兒子聽,兒子會不會像聽童話故事一樣,覺得這一切好像是我編出來的。最後,我還是覺得把老石磨的故事講給他聽,他聽得津津有味,覺得他爸爸生活的那個時代太幸福了。我想也許這就是他們眼中天真的幸福罷了……

磨盤現在是很少能夠再見到了,也許若干年後在博物館裏可能還會有它的印記,但是那時的參觀者還能否瞭解它的故事呢?

而現在的我也只能在腦海裏慢慢地回憶,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