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隱藏在墨色裏的文化散文

隱藏在墨色裏的文化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墨色,唯美得失真。它似乎不食煙火,卻也不是自成一家。它生於黑,卻有甚於黑。凡是有黑色的地方,皆替之以一個“墨”字,都平添了一抹安然的驚豔。很多人傾心於中國紅、琉璃黃、國槐綠、青花藍,卻單單不愛那勝黑墨。誠然,沉沉的黑色又有幾個人接受?記得以前,我也對墨色避之不及。可流光逝盡,天自有意,竟然讓我無法自拔的愛上了那深沉的墨色。

隱藏在墨色裏的文化散文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越喜歡墨色,就也能窺見漢文化的精髓。想來也是,唯有墨色,才能最好的包容、詮釋中國的文化。它貌似只是一種簡簡單單的顏色,實際上,它包羅萬象。紅黃藍三色,本是各有千秋,等量混合而成後,取長補短,融成了一種能表達出神韻而不再只是繪意的顏色。深深淺淺的墨筆符號展現的,是閉目後蕩氣迴腸的氣勢。正因如此,中國古人鍾情以墨作畫賦詩,尤青睞於以黑暗來表現出光明,烏靈鮮活的松竹、花鳥、人景,在細膩的筆尖蘸足墨色之後,一一躍然於紙上,化作一段不朽的傳奇。

以墨作佳作,只求神會。這種做法,很快得到了大批文人的效仿。墨色,因人而異,製出屬於自己的那一種顏色也是尤爲重要的。於是,他們就親力親爲,自己做出屬於自己的墨色,讓墨寄予起自己的那一種情思,成爲自己的代言。三國的韋誕所制的墨被贊“仲將之墨,一點如漆”;南唐李延圭所制的墨質堅如玉,明代時已成爲千金之寶;清代曹素功的三十六錠“經常應世墨”品貌皆優;而胡開文所制的墨至今仍以“色澤烏潤、經久不褪、舐紙不膠、入紙不暈、芬香悠長”名揚天下。他們的名字,或不被知曉,但那墨,卻成了最強的金字招牌。就是那一點墨色,讓墨身價陡高,開始成爲一種藝術品、收藏品流進或雅或俗的人的手中。有的人閒來無事,總喜歡磨點墨,看它在細瓷硯裏一圈圈化開,自覺饒有趣味,頗有些“近墨者黑”的感覺。

墨色功不可沒,爲文人及時地存下了靈感,恰到好處地繪出了精魂,自然也繪進了文人的心。雅閣裏,西風穿堂,吹淡了濃香,帶來一點點清涼。“古硯微凹聚墨多”,閒來之筆,卻透露出簡簡單單的快樂。書卷勝紅顏,欲辨已忘言;風露中宵,“朵朵花開淡墨痕”,傲雪的梅花飽蘸了墨色,非但沒有遜雪,反而借了墨色的淡然,靜和的特質。白雪,墨梅,皓月,蒼穹,美極矣哉!或秋或夏,一陣電閃雷鳴,日星隱曜,怎一聲“俄傾風定雲墨色”了得!不惑之年,戰事連綿,就像是暈在史冊上慘不忍睹的墨漬,永永遠遠成了一個不堪回首的'污點,杜甫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也盡數濃縮在一個“墨”字裏了。

墨就這樣,逸出書房,滲入生活,潤物細無聲。我不止一次的幻想,那兼愛非攻的墨荀,心急如焚地去楚國時必是匆匆着一襲黑袍。越過座座山巔,獵獵作響的狂風必不止一次灌進他的領口,舞動其被荊棘掛破的衣角,一定有不止一人,看到他的身影消失在暮色四合的曠野,出現在破曉。那墨衫象徵的是包容低調;秦統天下的時候,一片金碧輝煌前,始皇帝着墨色龍袍,一顧天下,眼裏迸出一道利光,目光放向更遠的天地。一種“唯我獨尊”的氣勢。那墨袍代表的是君臨天下,孰敢不服!後代,墨色的身份漸漸下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因爲其獨特的傷感之意,作爲死亡的信客。其實一種顏色決定不了自己的象徵意義,決定它的,大概只是別人所認爲絕對正確的普遍感受吧。

不管是喜是悲,我依然喜歡;不管是善是惡,我依舊垂憐。依舊是那抹墨色,踱進了天真的雙眸;依舊是那抹墨色,梳進了柔順的髮絲。黑髮黑瞳,是青春的標誌;黑瞳黑髮,是炎黃的象徵。越是高潔出色的,越甘願化作別人身後若有若無的陪襯。墨色,就這樣做了很多人自動忽略的底色。可我做不到無視它獨一無二的美麗。

也效仿一下古人,把一點點墨,倒進了盛有清水的洗硯池。墨色稍縱即逝,化作千萬縷無法用手盈握的絲縷,向四周蔓延開來,愈蔓愈淡,縈繞着淡淡的香,像是編織成的一張巨大的網,欲網住一池的水。最終化在清水裏。悵惘之際,鞠一捧,就又看到了它熟悉的身影。

就是因爲這普通的顏色,就是因爲這豐富的蘊涵,墨色,讓我崇敬,讓我臣服於它的美麗與廣遠。

墨色征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