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馬雅亮鄉散文隨筆

走馬雅亮鄉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就想到最偏遠最貧困的雅亮鄉去看一看,無奈案牘纏身,一直沒抽出時間來。在我的想象中,雅亮鄉淳樸的民風一定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差不多。更何況它是黎苗山寨,在怡然自樂的田園牧歌式的悠遊中,又多了一層迷人的黎苗民族風情。正因爲如此,它象一塊磁石般強烈地吸引着我。

走馬雅亮鄉散文隨筆

機會終於來了!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雅亮鄉舉行程控電話通話慶典儀式,我奉命前往採訪。一大早我就趕往市委門口集合,然後與其他新聞單位的同志一道乘車出發。

我們從市裏出發抵達雅亮鄉只花了一多個小時,路程不算太遠,主要是地處深山的緣故。

參加慶典的市主要領導還沒有到達,慶典儀式定在上午十點開始,趁着休息的空隙,我好奇的在鄉政府附近轉悠了一圈。

鄉政府簡陋狹小,是一幢破舊的兩層磚瓦樓房。出了鄉政府左邊是糧所、學校、郵電所,後面是一片瓦房民宅,右邊是幾家簡陋的商店,前面是市場、飯店、信用社。周圍的屋宇拱衛着鄉政府大院,圈成了一塊萬餘平方米的廣場,這就是鄉民平時集會或趕集交易的場所。

市場上,我只見到兩起賣豬肉的攤擋,連皮帶骨七元錢一斤,不貴但不見有人問津。廣場上空空落落的,幾乎不見有走動的人。

出了廣場就是雅亮村,那低矮的茅屋座落在半山坡上,掩映在檳榔椰樹叢中。目前很多黎苗同胞仍住茅屋。一片梯田把廣場和村莊分隔開來,村莊便在青山綠樹中忽隱忽現。

我在廣場的邊緣流連,見一個小茅棚裏好象有人影,便信步走過去。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坐在茅棚里正向鄉政府張望,原來他是來看熱鬧的。這間小茅棚是鐵匠作坊,主人不在,旁邊還有一座竹蔑爲壁的茅屋,門上掛着鎖,顯然是村民的宅居。

這位男子姓劉,雅亮村人,身上的白襯衣和他黧黑的'臉堂已差不了多少。我問他生活過得怎麼樣?他嘆口氣說:過得很難。養了四個孩子,大的十五歲,小的還只有八歲。夫妻倆單立門戶以農耕爲業,年收入只有三千元左右。我想問他爲什麼不出外打工賺錢?話到嘴邊又咽了回來。淳樸老實的山民們祖祖輩輩都仰仗着土地和山林的恩賜生生不息,困守在貧窮閉塞的山村裏艱難度日,他們何時能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呢?我心頭沉甸甸的。

雅亮鄉有四十九個自然村九千四百多名黎苗同胞,全鄉年人均收入只有六百八十元,全鄉最富裕的青法村,人平均收入也只有七百六十多元,最窮的抱安村,僅三百多元。目前全鄉還有三十九個村沒有照明電燈,最遠的村莊離鄉政府有四十多公里,鄉政府到今年才接通電話。其偏遠閉塞落後貧窮,由此可見一斑。

縱目遠眺四周綿延起伏的羣山,滿山滿嶺都是蒼翠碧綠。然而,那滿眼的綠色中卻多是自生自滅的灌木叢,很少人工種植的經濟林。我不知道,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山民們,爲什麼不把這些取之不盡的山山嶺嶺都種上綠色的金子呢?就象江南的山區一樣,到處都是滿山滿坡的毛竹或鬆杉林。山區的優勢就是山,若是山上不長金子,山民又如何能夠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