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的端午散文隨筆

家鄉的端午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家鄉的端午散文隨筆1

家鄉東北是十分重視端午節的,沒有聽老人提起更多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或是神話,卻也一直默默地紀念着屈原。家鄉人對待端午節的隆重決不亞於中秋節,吃糉子的習俗自是不必說了。端午節之前,每家每戶都會買一些紙葫蘆,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做工精緻極了,甚是好看。其實買紙葫蘆還是在最近幾年興起的,前些年家家戶戶都是買彩紙,自己動手摺。至今,我仍然清晰的記得摺紙葫蘆的情形,一家人圍坐在火炕上,把彩紙折成或者是粘成葫蘆狀,象徵着吉祥的“精靈”。當天清晨,人們總是在外折來一些柳條,把掛好了葫蘆的柳條插在大門上、窗戶上和房檐上。掛葫蘆可以說是最重要、最傳統的儀式,在端午節掛葫蘆可以避邪,保平安。

家鄉的端午散文隨筆

而一些學生、孩子則會在端午的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他們的端午吉祥物,買上一些花花綠綠的彩紙,折上365只紙船或是12只紙船。365是代表每天,12是代表每個月。紙船是滿載着他們的心願的,據說,在端午節的那天,將自己親手摺的紙船放到河裏,默默地在心裏許下你的心願,你的願望就會實現。如果紙船在河裏行進的過程中順利前行就會很順利,所以,一到端午節前夕,同學們在學校的“小動作”大多是摺紙船。

端午節的當天,人們會起個大早,一家人或是邀上幾個同學一路去西大河,這叫踏青。上萬人都奔往一個方向就是西大河。一般出來踏青的人不需要在家洗臉,人們就用河水洗臉,傳說在這一天的清晨用河水洗臉可以洗去一切骯髒的東西。

之後,便是放紙船。一會的工夫,只見那河中遍是紙船,偶爾做工十分精緻的“龍船”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一般時候,有很多紙船在行了一米多左右就會沉下水,打成紙狀。也有行的特別遠的。在放船的那一刻,尖叫聲、歡呼聲加上前方公路上汽車鳴笛聲,構成一曲交響樂……

家鄉的端午節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我特別喜歡那種氣氛和感覺。在常德工作的我已經有幾年沒有感受到家鄉端午的氣氛了,家鄉的端午還是那樣隆重,而我卻多了一份懷念和回憶!

家鄉的端午散文隨筆2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衆,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爲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衆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說,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說,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戶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爲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口插柳樹枝,是爲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爲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爲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說是爲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說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說都是爲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糉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端午節還要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爲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爲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爲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小學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爲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糉子。雖然在小學就知道,糉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糉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糉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糉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爲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糉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糉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糉子,只是爲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糉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說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衛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爲重。

對於百索兒來說,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初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說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爲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說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爲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說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爲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已無人說起,而關於糉子,屈原、女兒節的說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說。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衆,怎樣的傳說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爲,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說:“因爲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說,神、鬼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