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本質。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形象和內涵,體會作品情感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簡介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屬山西),祖上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東北),生於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歷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請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晚年閒居洛陽,皈依佛教,自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詩歌創作的主要倡導者。受歷代樂府詩特別是杜甫樂府“即事名篇”影響,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創新樂府,指斥時弊,反映民瘼,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和頗多,世稱“劉白”。一生有詩近3000首,自分為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其中諷喻詩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感傷詩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白居易詩善於敘述,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開中晚唐淺俗詩風,影響深遠。

2、新樂府詩及其特點:

1)樂府:漢代專管音樂的官署名,樂府詩指兩漢至南北朝時為當時樂府機關採集編樂的歌詩,後指魏晉至唐代按樂府舊譜彼重填新辭以入樂以及後人仿效樂府古題而作的詩歌。

2)新樂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並創立,繼承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用新題寫時事,不依譜,不入樂,體制與古樂府不同。

二、學習課文

(一)《輕肥》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為詩人《秦中吟》十首組詩之七,約作於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雲“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問,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婦吟》。”唐代中葉以後宦官專權越來越嚴重,而且過著驕奢淫逸、豪華糜爛的生活。他們結成一團,操縱朝政,甚至敢於廢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難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間有人人相食的慘狀。詩人將兩方面結合起來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出對宦官驕橫跋扈的痛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輕肥,用《論語?雍也》句:“乘肥馬,衣輕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解題:詩題“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諷喻:指在下者用文學作品寄寓高刺或箴規來戒勸執政者。

3、基本解讀: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並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1)開頭八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為第一層,寫宦官們赴宴時驕橫跋扈之狀。首四句先寫宦官們令人驚異的驕橫情形:意氣之驕,竟能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而這一切均是宦官們所為!不能不令人驚異,從而引出“是內臣”的回答。宦官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憑什麼如此跋扈呢?原來這些宦官居然都穿著朱紱和紫綬,做了高官,大權在握,怎能不驕?“軍中宴”的“軍”指保衛皇帝的神策軍,宦官們拳握了神策軍的軍權,盛氣凌人,“誇赴”,寫出耀武揚威之態;“走馬去如雲”,寫出旁若無人的驕橫。而宦官不是一個兩個,“滿”、“照”、“皆”、“誇”、“如雲”等字眼,告知人們這是一大幫,令人觸目驚心。這裡語含諷刺,暴露了貞元、元和之際宦官、藩鎮、官員相互勾結的畸形的社會現實。

2)接下來六句“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為第二層,寫軍中宴會的豪華場面。選單是相當奢侈的:九醞、八珍、洞庭橘、天池鱗,均為天下美味,而“溢”、“羅”、“擘”、“膾切”等詞,表現了宴會之奢靡。“食飽”二句,呼應首句,赴宴時已是“驕滿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以上二層極力揭露宦官、權貴之間相互勾結、極度奢靡的生活,,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內臣行樂圖,已具有暴露意義。然而詩人的目光並未侷限於此。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餚飽之時,江南正在發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樂一悲,卻判若天壤。

為下文表現主題作了充分準備。

4)最後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為第三層,用重筆轉折,直賦其事,以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據《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四年,“浙西蘇、潤、常州旱儉。”這一樂一悲,令人驚心動魄,這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異曲同工。

4、藝術手法:對比手法的使用。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並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詩人不作一句評說,不發一句議論,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並列寫出,讓讀者悟出應有的結論,這比主觀議論更有說服力,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5、小結:本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對宦官的驕橫之態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

(二)學習《花非花》

1.寫作背景簡介:白居易詩原本以通俗著稱,這首詩卻相當朦朧,作於何時,為何而作,均無從定論,它被自居易自編於集中“感傷”部分。

2.基本解讀:這首詩詩意朦朧,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詩。

1)首二句“花非花,霧非霧”,給人一種難以說清、捉摸不定之感,雖系否定,卻有著一個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霧。

2)“夜半來,天明去”,乍一看以為是記夢,但下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可見又不是記夢了,“夢”在這裡也是一比。“去似朝雲無覓處”,以“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髮出兩個新的比喻。“夜半來”者是春夢,春夢雖美卻十分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3、藝術特點:

1)博喻手法的使用。

①博喻: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②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chì)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

4、小結:這首詩,有人以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編集時,將此詩編人“感傷”部分。這部分中另有兩首詩與此詩情調極為接近,一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簡簡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花非花》詩末的比喻如出一轍,音情逼真,都表現出一種對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與惋惜之情。《花非花》緊編在《簡簡吟》詩後,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意思吧?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感傷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變故,對其打擊頗大,再加上其病眼幾至失明,故此詩寫其難言的傷痛。

三、背誦《輕肥》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杜陵叟》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屬於《新樂府五十首》,自序說是“傷農夫之困”,作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前後,當時江南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詩人時任左拾遺,上疏奏陳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皇帝批准,並下了罪己詔(實際上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把戲而已)。杜陵,在今陝西西安東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為杜縣之地,漢代宣帝葬於此處,故稱杜陵。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農夫之苦,並對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表示強烈的憤慨之情。(主旨)

1)開頭七句“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幹”,寫出災情之嚴重。從三月寫到九月,可見全年適合長莊稼的時候全部是惡劣的天氣,麥苗和禾穗不是黃死就是青幹。

2)接下來四句“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寫官吏們在此天災面前的可惡表現和百姓們的困難處境。官吏們為了“考課”,不僅不奏報朝廷,反而變本加厲地加緊搜刮。

3)再四句“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寫詩人難抑憤怒之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自己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明知”農民受災卻偏偏“不申破”,甚至還美化現實以博皇帝的高興,這樣的“長吏”在封建時代是具有相當典型意義的。

4)最後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寫皇帝得知災情而下詔免稅。表面上是歌頌了皇帝的仁德,實際上語含諷刺,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官員們的“求考課”,還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都是統治者們慣演的把戲而已:“帝心惻隱”是虛偽的,而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卻是真正的目的。

3.鑑賞要點:

1)對封建統治者用“雙簧戲”方式剝削農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長吏”明知天災卻不奏報,仍然強徵暴斂;一個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才慢騰騰地宣佈“免稅”的“德音”,背後明顯有官府的支援;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報後才下詔“免稅”,此前卻一直不聞不問,裝作不知,虛假偽善。這種“雙簧戲”的演出,封建統治者演起來駕輕就熟,時機控制得恰適其時,可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樣的把戲不止一次上演,詩的諷刺力度可見一斑。

2)人稱的變化寫出詩人憤激的情感。如對“長吏”的控訴時,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變成直抒胸臆:“剝我身上帛……”,而詩中這一“我”的形象,極為精練地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當的審美價值

4、小結:本詩的社會批判性。白居易用極其悲憤的情感,寫出了農夫之苦,揭露和控訴和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極為精練的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對“雙簧戲”的揭露,增加了詩的諷刺力度。

三、《問劉十九》

1、學生誦讀品情。

2.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劉十九,名不詳。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有句“唯共嵩陽劉處士”,可知其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為即隱居廬山的劉軻。十九,兄弟間的排行。

3.基本解讀:這首小詩寫一個冬日的傍晚邀人飲酒的情趣。(主旨)

1)一二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寫酒香襲人。酒是新釀的酒,還未濾清,上面浮著酒渣,微綠色,細小如蟻。爐火正旺,爐是紅泥鑄就的,小巧而又簡樸雅緻。紅紅的爐火,泡沫浮動的綠酒,香氣自然十分誘人。2)三四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邀對方傍晚過來飲酒。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室外寒氣襲人,而時值黃昏,還有什麼比朋友間飲酒敘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結句雖為問句,但給人盛情難卻之感。

3.鑑賞要點:此詩語淺而情深。酒逢知己乾杯少,杜甫《對雪》有旬“無人竭浮蟻,有待至昏鴉?',這是有酒無朋之憾。詩人此詩本為在雪天邀友小飲禦寒,促膝夜話。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於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詩中先景後情,情與景相得益彰。室外雖然天寒地凍,室內卻溫暖宜人,生活在一剎那時泛出令人沉醉的溫馨,引人浮想聯翩。

4、教師總結:

1)、詩情醇與酒。詩寫得很有誘惑力。對於劉十九來說,除了那泥爐、新酒和天氣之外,白居易的那種深情,那種渴望把酒共飲所表現出的友誼,當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這裡顯示了除物質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動人的精神因素。

2)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並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餘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詩之後,一定會立刻命駕前往。於是,兩位朋友圍著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卻是那樣溫暖、明亮。生活在這一剎那間泛起了玫瑰色,發出了甜美和諧的旋律……這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想。由於既有所渲染,又簡煉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課後作業:鑑賞白居易的其他詩作。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2

單元教學目標:

1.瞭解散曲的有關知識,瞭解散曲代表作家的生平,能熟練背誦他們的代表作品。

2.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3.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單元教學重點:學習本單元要重點把握作品的語言,把握其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跳躍性。

單元教學難點:瞭解把握作家的感情,把握其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學生朗讀單元導語,匯入元曲單元教學。

二、聆聽元散曲:

1、體裁知識: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

2、詞、曲比較:

1)、在語言上——詞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潑;

2)、在格律上——詞要求嚴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類上——宋詞:小令、中調、長調;元曲:劇曲;散曲:小令套數

4)、在格式上——宋詞:《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待制》詞牌+標題

元曲:【雙調壽陽曲】山市晴嵐宮調+曲牌+標題

3、代表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

馬致遠——《漢宮秋》白樸——《牆頭馬上》

三、元曲簡介: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1、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陣列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2、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巨集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一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沉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脣》、《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共335個,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平仄等。據此可以填寫新曲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和詞牌名相同的,但是內容並不完全一致。此外,還有專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隻有曲調而無曲詞。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嚴守《中原音韻》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韻上有以下特點: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借韻、暗韻、贅韻、失韻。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詩詞更嚴,而特別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可平仄相對,也可平聲相對,即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曲的對仗形式有“兩字對”、“首尾對”、“襯字對”等十三種,在語言的運用和詞序組合上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在:有工對也有寬對,但寬對的現象更普遍;句中自為對;錯綜成對或倒字為對,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語入對。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五、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範的作用。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掌握李商隱的生平,詩歌感嘆身世憂時憫亂,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氣氛。

2、體味李商隱無題詩、政治詩的藝術特點。

3、感悟作品意境、瞭解有關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體味李商隱無題詩、政治詩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名句,情境匯入。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二首》其一)2、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其一)3、何當共剪兩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柳》)5、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遊圖》)

二、李商隱簡介: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終身。是晚唐駢文的代表作家。其駢文屬對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間,氣韻自然。他的無題詩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軼,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無題二首》(其一)

1、齊讀,整體感知——寫對昨夜相知相會而今日很快分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簡介寫作背景:詩當作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詩人時在京城任祕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方階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詩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淪下僚。原題共兩首,另一首是七絕,其中有“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之句,可知詩人懷想的當是席間的一位貴家女子。◎畫樓、桂堂,指貴家華麗的樓宇居室。

3、基本解讀:

1)首聯“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是對昨夜相會的追憶。星光閃爍,陣陣輕風,詩人與意中人在畫樓之西、桂堂之東相會。畫樓,雕飾華美的樓。桂堂,用桂花香薰過的廳堂。詩人沒有具體寫昨夜情事,

而是藉助於星辰好風、畫樓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襯,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環境氣氛,語句華美流轉,富於唱嘆的情致,將讀者帶入溫馨浪漫的回憶中。

2)頷聯“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通過比喻,寫今宵詩人心中引發的複雜而微妙的感情。儘管自己身上無綵鳳那樣的雙翼(飛去與對方相會),但彼此的心卻能像犀牛的角一樣靈異,得以互相感知。綵鳳,彩色的鳳凰。《山海經》:“丹穴山,鳥狀如鶴,五彩而文,名日鳳。”靈犀,犀牛在古代被視為靈物,特別是它的角的頂端和底部之間有白色的線(角質層)相通。

3)頸聯“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寫宴會之熱鬧。這裡的宴會既可理解為昨夜的宴會情景,也可理解為今宵詩人對意中人的想象之語,寫出了詩人此刻悽清寂寞。送鉤,古代人們在宴會上玩甲一種遊戲。把鉤依次在人們手中傳送,然後藏於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罰酒。分曹,分組。射覆,古代的一種遊戲,用器皿覆蓋著東西讓人猜。

4)尾聯“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通過比喻抒發詩人無限惆悵之情。自己正如飄轉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報到。愛情的間隔的惆悵與詩人身世飄蓬的慨嘆融為一體。聽鼓應官,聽到報曉的鼓聲後到衙門報到。蘭臺,唐朝對祕書省的稱呼。轉蓬,被風吹得不斷在空中飛轉的蓬草。

4.小結:這首詩寫出詩人多情而又無奈的相思。詩人與情人心心相印,可歡會的時光是那麼短暫!這是多麼令人痛苦而又無奈的現實。“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千載名句,寫情人間雖難隨時相會,日日廝守,但心心相印,寫出了甜蜜與痛苦相交織的愛情。

5、藝術手法:此詩構思巧妙,事件與場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時空次序,昨夜——現在——最初相識——此時;虛實結合,回憶昨夜(虛)——現在(實)——回憶最初相識(虛)——此時(實)。並隨著心理活動的變化來展現。全詩看起來以賦體寫詩,但斷續無端,變幻迷離,富有浪漫氣息。詩中時空的轉換當中,有虛有實,富有想象張力,只要解釋得合乎情理,對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可作多樣闡釋。

(二)、學習《賈生》

1、齊讀,整體感知——寫賈誼與漢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實,託古諷今,抒發自己的感慨

2、背景簡介:賈誼貶長沙,成了歷代文人抒寫懷才不遇時常用的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別有新意。《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隻眼,抓住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3.基本解讀:

1)首句“宣室求賢訪逐臣”正面寫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一“求”一“訪”,把文帝求賢意願之殷切和誠懇表現出來,特別還是對一位被貶的臣子,真可謂賢明的君主了。這是詩人慾抑先揚之處。

2)次句“賈生才調更無倫”是對賈誼的讚揚,著眼於其才華高超、議論風發和神采照人,無與倫比。

3)第三句“可憐夜半虛前席”是全詩承、轉的關鍵。“可憐”,可嘆,詩人筆觸一轉,文帝虛心傾聽的細節成了詩人嘆息和微諷的物件。著一“虛”字,舉重若輕,把文帝前面求賢的舉動從根本上讓人產生疑問,留下懸念,詩情就顯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問蒼生問鬼神”是全詩警策之句,是直接對“可憐”一詞的迴應。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樣的求賢對天下蒼生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君臣遇合對臣子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詞鋒犀利,諷刺辛辣,感慨深沉,卻又抑揚頓挫。

4、小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對”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詩人卻獨具慧眼,抓住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這件事,借題發揮,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議論。漢文帝史稱明君,賈宜更是一代賢才。文帝把謫居長沙的賈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見他,君臣晤談,直至夜半。儘管文帝求賢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詢的不是安民之策,虛心聽取的只是鬼神之事,雖然聽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這是首詠歎賈生故事的短詩,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諷文帝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憐。詩人夙懷“欲迴天地”之志,但偏遭黨爭,沉淪下僚,詩中常有“賈生年少虛垂涕”之類的感慨。

5、寫作特點:欲抑先揚(先揚後抑)。詩人先讚揚,實際上是為了後面的諷刺。

6、藝術手法:此詩託古諷今,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豐富。詩中有諷刺,有感慨。從表面看,詩人是諷漢文帝,實際上是託古諷今,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或通道,服藥求仙,以求長生,而不問民生疾苦,更難禮賢下士。

(三)、學習《柳》

1、齊讀,整體感知——這是詠柳寄慨之作,其中隱含詩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讀:

1)首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寫(柳枝)曾在繁花似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樣,在樂遊苑的宴會上隨風起舞。“舞”,生動地寫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寫出了柳枝的歡樂。樂遊春苑,即樂遊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人們節日遊樂場所。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後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日之柳的繁華得意對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寫秋柳的淒涼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樣地風光無比,受人矚目,而眼下時值深秋,它又如何願意面對夕陽西下、寒蟬悽切的淒涼處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豈肯,不太願意,既是反詰,又是感嘆。

3.寫作手法:

1)這首詠物詩用暗示手法融會了詩人深沉的感慨。此詩全篇無一“柳”字,卻又是句句寫柳;句句寫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詠物,可又是句句寫人,其中隱含詩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認為詩中表達的是對先榮後悴人事的感喟,或對官場上只知上進而不知後退者的譏刺。

2)詩中虛詞運用精妙。“如何”、“肯”連用,加強了反詰語氣,使詩人的感嘆更為悲愴而深沉。“已”、“又”,層層推進,正是“數虛字轉折唱嘆,弦外有音”。(紀昀《李義山詩集輯評》)

四、小結李商隱詩的特點:往往在言情寫物的小小題旨中滲入家國身世的感傷,形成興寄遙深、意旨朦朧、體式華美的風格。詠史——借古諷今,寄寓懷才不遇的身世感傷;詠物——託物傳達身世感傷;無題-意旨隱祕,呈現委婉深曲的朦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