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餘秋雨文化經典語錄

餘秋雨文化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導語:餘秋雨創作了多部經典的當代散文集,是我國的著名文化學者。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餘秋雨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餘秋雨文化經典語錄

  文化苦旅經典語錄:

1、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2、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

--《文化苦旅·自序》

3、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爲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誌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

--《遙遠的絕響》

4、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麼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並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並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着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爲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三峽》

5、只要是智者,就會爲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麼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

--《風雨天一閣》

6、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風雨天一閣》

7、可惜,羣體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國歷史上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籤一樣,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西湖夢》

8、不能把志向實現於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儘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

--《西湖夢》

9、.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爲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裏。

--《西湖夢》

10、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爲“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蹟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裏走走,那裏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於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蹟。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洞庭一角》

11、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律抹殺。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的霸座迸發。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

--《洞庭一角》

  餘秋雨經典語錄: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迎接困難的,看到了一個個困難,心裏就特別踏實,因爲這纔像活着。

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功業,卻不可以沒有友情。以友情助功業則功業成,爲功業找友情則友情亡,兩者不可顛倒;”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纔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因此應該有兩個層次的友情: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後者難於深刻;

愛永遠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輝互照。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真正屬於心靈的財富,不會被外力剝奪,唯一能剝奪它的只有心靈自身的毛病,但心靈的毛病終究也會被心靈的力量發現、解析並治療。

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別人。

不要爲人生制訂太多歸宿性的目標。一切目標都是黑暗的,至少是朦朧的,只有行動才與光亮相伴。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每天早晨,雁羣起飛了。橫過朝霞,穿越白雲,衝出陣風,投入暮靄,最後,在黑夜的蘆葦蕩中棲息。能說它們天天以黑暗作爲歸宿嗎?

人格尊嚴的表現不僅僅是強硬。強硬只是人格的外層警衛。到了內層,人格的天地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細步款款,淺笑連連。

與貧困和混亂相比,我們一定會擁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安適,也就是哲人們嚮往的詩意地居息。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着 。

任何文明的洞窟,不管藏有多少實物,冠有多少美名,總有一個開啓它的`小小鑰匙孔。中華文明的鑰匙孔,叫“君子”。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

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難,比之於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如果被別人嫉妒的是你,那麼,暗暗地把自我誇獎一次吧!如果被別人造假的是你,那麼,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衝撞,進取的熱情,可以隱匿卻不可以貧乏,可以恬然卻不可以清淡。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人格尊嚴的表現不僅僅是強硬。強硬只是人格的外層警衛。到了內層,人格的天地是清風明月,柔枝漣漪,細步款款,淺笑連連。

詩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們用詩情築造了又一堵尊嚴的城牆。

當代大都市的忙人們在假日或某個其他機會偶爾來到江南小鎮,會使平日的行政煩囂、人事喧嚷、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立時淨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聲音中聽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會走進一種清空的啓悟之中,流連忘返,可惜終究要返回,返回那種煩囂和喧嚷。

大家都希望成爲強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膽魄和鐵腕,歷來把溫情主義、柔軟心腸作爲嘲笑的對象。善良是無用的別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於是一個年輕人剛剛長大,就要在各種社會力量的指點下學習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點點洗刷乾淨。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無表情地像江湖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無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淚,哪一扇門戶都拒絕施捨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惡煞更讓人疑惑,陌生人平白無故的笑容必然換來警惕的眼神。 善良,這是一個最單純的詞彙,又是一個最複雜的詞彙。它淺顯到人人都能領會,又深奧到無人能夠定義。它與人終生相伴,但人們卻很少琢磨它、追問它。

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着才子、隱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後的空名。天大的才華和鬱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峯是偉大的,因爲滿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爲處處漂浮着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爲有“挑戰者號”的殞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爲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

書海茫茫,字潮滾滾,紙頁喧囂,墨色迷濛,這是市場化、多元化的現代文化景觀,我們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來了卻手足無措,抱怨不迭。解除過度的防範敏感,降低高昂的爭辯意識,減少無謂的筆墨官司,讓眼睛習慣雜色,讓耳朵習慣異音,不太習慣就少看少聽。一切自己做主,看一點悅目的,吸幾口新鮮的,嘗幾味可口的,稍感不適就輕步離去,我沒有義務必須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門口喊陣也關窗拉簾,閉目養神,順手打開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們都說身處現代社會必須學得敏銳和迅捷,我卻主張加一份木訥和遲鈍。人生幾何?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比較正經的年代,趕快省下精神來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哪裏還有時間陪着陌生人胡亂折騰?門外的風,天邊的雲,一陣去了一陣來,當不得認真,哪怕這些風這些雲是白紙黑字組成的,也是一樣。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戰。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齟齬。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無知的彩筆描畫着越描越淡。

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着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一個混濁的中游不可能帶來一個清澈的下游。

真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日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修正,讓人上的前前後後相互滋潤。

文學一進入考場已經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作。

要的原因是,韓國藝術家不知道中國評論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評論家的存在。

我只是肯定:學者、教授們失去人格的吹捧習慣,助長了某些領導人的自以爲是,目空一切。這就是文化所起的負面作用。我還記得某某大學一位教授的發言:“良宇上個月所說的這句話,雖然德國啓蒙主義哲學家也說過,但更有新意。”

此生就是來解謎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懸念構成。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只能變得更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