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

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9K 次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我們來看看。

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

  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一

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

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

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着碧葉

你說我在做夢嗎?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汪曾祺

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係。

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鬆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後面是有文化的。

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爲“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繮,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11、有的小說,是寫農村的。對話是農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

12、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爲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容的粗糙。

13、語言,是內在地運行着的。缺乏內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14、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並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15、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爲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16、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這是不可能的。小學生的語言裏不可能有這個詞。

17、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鬧”字、“白”字,有什麼稀奇呢?然而,未經人道。

18、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19、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20、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

21、我的習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22、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23、語言的奧祕,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24、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爲這是說得很對的。

25、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爲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26、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澱。語言的文化積澱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27、他(韓愈)所謂“氣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緒飽滿,思想充買。我認力他是第一個提出作者的精神狀態和語言的關係的人。

28、語言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現的意思,而在語言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了多大的信息,即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古人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29、語言的獨創,不是去杜撰一些“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

30、不少作家充分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應該提到內容的高度來認識。

31、語言不是外部的東西。它是和內容(思想)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樣,可以剝下來,扔掉。

32、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小說使讀者受到感染,小說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說的語言。

  汪曾祺經典語錄有哪些二

一、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二、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

三、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着碧葉

四、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五、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六、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田水,薅頭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場子。這幾薦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幹活時,敲着鑼鼓,唱着歌,熱鬧得很。其餘的時候,各顧各,不顯得緊張。

七、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八、徐渭所作《七絕》之六:翠幌流坐着地垂,重論舊事不勝悲。可憐唯有妝臺鏡,曾照朱顏與畫眉。

九、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來之後,我只是每樣嘗兩筷,然後就坐着抽菸、喝茶、喝酒。從這點說起來,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十、真稀奇,那麼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點聲音!他看見明子也坐在裏面,想跟他打個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譁,就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見明子目不斜視地微微點了點頭,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搖大擺地走了。

十一、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十二、這些玻璃匣子裏裝的是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長板的一頭擺開”薰燒“。”薰燒“除回滷豆腐乾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

十三、宋朝的蒙古人喝的大概是武松喝的那種煮酒,不會是白酒——蒸餾酒。白酒是元朝的時候才從阿拉伯傳進來的。

十四、茨菇。家裏餵了一大羣雞鴨,單是雞蛋鴨毛就夠一年的油鹽了。趙大伯是個能幹人。他是一個「全把式」,不但田裏場上樣樣精通,還會罩魚、洗磨、鑿礱、修水車、修船、砌、燒磚、箍桶、劈篾、絞麻繩。他不咳嗽,不腰疼,結結實實,像一棵榆樹。人很和氣,一天不聲不響。趙大伯是一棵搖錢樹,趙大娘就是個聚寶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歲了,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不論什麼時候,頭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掙掙的。像老頭子一樣,她一天不f著。煮豬食,餵豬,Z鹹菜,--她Z的鹹蘿N乾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編蓑衣,織蘆篚。她還會剪花樣子。

十五、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諸葛亮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心浮氣躁,是成不了大氣候的。靜是要經過鍛鍊的。古人叫做"習靜"。唐人詩云:"山中習靜朝觀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習靜"可能是道家的一種功夫,習於安靜確實是生活於擾攘的塵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十六、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爲什麼我的小說裏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十七、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十八、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出來,是自己家裏炒的。

十九、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二十、我事寫作,原因無它:從小到大,數學不佳。